在中醫理論里,“骨痿”描述的是一種由于過度勞累損傷、基本生命能量(元氣)的損耗或是體內異常熱量導致體液干涸的病癥,其主要特征是骨骼萎縮與骨髓減少,并伴有面容暗淡無光、牙齒狀況惡化、腰部及背部出現酸痛不適、下肢感到疲乏無力及難以長時間站立或行走等癥狀。該病癥所涵蓋的現代醫學對應情況可以包括骨質疏松、腎臟相關骨骼病變及骨骼結核等疾病。其中,骨質疏松癥是與骨痿關聯最多、研究最充分的疾病。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全身骨密度下降、骨組織微結構退化和骨脆弱性增加為特征的骨骼系統疾病,這會增加患者發生骨折的風險。西醫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藥物主要包括改善骨質量藥物、抑制骨吸收藥物、促進骨形成藥物及雙重藥理作用藥物4類。其中,基礎鈣劑、雙麟酸鹽類藥物、雌激素類藥物和甲狀旁腺素是目前治療骨質疏松較為常用的藥物,但鈣劑療效較差,雙磷酸鹽類具有胃腸道不良反應,雌激素有發生腫瘤的風險。因此觀察發現,西醫長期治療存在大量不良反應及患者依從性差等缺點。中藥治療骨質疏松癥即骨痿不僅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骨代謝指標,還能有效維持骨代謝平衡,相對西藥治療具有不良反應少、價格低廉、患者依從性好等特點。骨質疏松癥屬中醫“骨痿”的范疇,主要病因病機為臟腑虛衰、血瘀經脈,病理為骨枯髓減,以腰背、肢體疾弱無力為主證時,按中醫的“骨痿”進行辨證論治[45]。現代醫家認為,腎虛血瘀是骨痿形成的關鍵,治療骨痿多以補腎活血為主。但中醫臨床治療骨痿病用藥多憑醫師經驗,骨痿病治療缺乏相關用藥規律的統計分析,限制了中醫藥的應用。基于此,本研究基于文獻資料分析最新關于骨痿病中醫治療方藥的處方特點及用藥規律,以期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檢索知網數據庫2003—2023年關于骨痿病臨床治療的相關研究資料。
1.2 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老年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23)》@中的描述,主要癥狀表現為腰膝酸軟、腰背疼痛,次要癥狀表現為脊背有壓痛或叩擊痛、難以長時間站立或坐著、下肢乏力、無法承受重物、耳鳴頭暈、肢體酸軟無力,舌象表現為舌色偏紅或淡,脈象則呈現為細脈。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發布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17年)》,如果患者任何部位發生脆性骨折,臨床即可確定為骨質疏松癥;雙能X射線吸收測定法測量的骨密度結果被視為確診骨質疏松癥的標準方法,具體評判標準如下:骨密度值 ≥-1.0 為正常范圍,骨密度值在 -2.5~-1.0 表示骨量減少,骨密度值 ?-2.5 定義為骨質疏松。
1.3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通過文獻檢索選定的疾病包括骨痿和骨質疏松癥;治療組使用了標明具體名稱和劑量的中藥進行治療;來源為中文期刊的文章;依據文獻中對骨痿病癥描述及其臨床表現的特點,制定了與近現代骨痿病相關的文獻納入標準。
排除標準:排除沒有科學依據的草藥、單一藥材及配方不完整的中藥;不選擇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的患者或多種治療方法綜合使用的處方;在檢索過程中,除了符合骨痿診斷標準的患者外,其他類型的痿證疾病均被排除在外。
1.4 研究方法
共有效檢索到知網數據庫2003—2023年正式發表的110份組方有記載中醫方藥治療骨痿病,用軟件將以下詞條輸人數據庫:方名、劑型、用法、病癥、有效率、用量、出處、時間、結論。
1.5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進行統計描述,不同組方高頻用藥的分析采用聚類分析方法。
2 結果
2.1110份組方所含中藥種類情況
對110份組方中出現各中藥的總次數即頻數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共有131味中藥使用總頻數達1245;使用頻數 ?12 的藥物共有29種,總頻數為891(占藥物總頻數的 71.57% ,從高到低依次為熟地黃、杜仲、當歸、淫羊藿、牛膝、甘草、茯苓、骨碎補、黃芪、白芍、補骨脂、丹參、山藥、川芎、紅花、山茱萸、白術、獨活、鹿角膠、續斷、黨參、桃仁、肉從蓉、桑寄生、雞血藤、枸杞子、人參、狗脊、菟絲子。結果提示,治療骨痿病的高頻次用藥以補虛藥為主。
2.2110份組方藥味功效情況
在藥味功效歸類中,歸納統計中藥基本功效21類。其中,用藥頻率從高至低前6位依次為補虛藥 (51.65% )、活血化瘀藥物( 19.52% )、祛風濕藥( 6.43% )、利水滲濕藥( 4.66% )、解表藥(4.34%) 、清熱藥 (3.13%) ,這6類藥物是中醫治療骨痿病組方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累計使用頻率高達 89.73% 。補虛類藥物共計使用643頻次,使用頻率高達 51.65% ,為藥物中使用頻次最高的藥物類別。各類組方藥味功效情況見表1。
2.3110份組方所含中藥的四氣五味歸經分析
將具有多種藥性、藥味或同時歸于多種經絡的中藥分別進行統計,如白芍具苦、酸兩味,分別統計為酸、苦頻次。研究發現,中藥四氣中各味藥共計使用頻數1245次,從高至低依次為溫、平、寒、熱、涼;中藥五味中各味藥總計使用頻數2068次,從高至低依次為甘、辛、苦、酸、淡、咸、澀;中藥歸經中各味藥累計使用頻數2973次,從高至低依次為肝、腎、脾、心、肺、胃、膀胱、膽、心包、大腸、三焦、小腸,見表2。
2.4110份組方的高頻中藥聚類分析
對110份治療骨痿病的中醫藥組方中29味高頻中藥 (頻數 ?12 次)進行聚類分析,將高頻藥物從熟地黃至菟絲子由高到低依次編號為1—29,平行坐標縱軸做樹狀圖切線,總共與樹狀圖獲得7個交點,即最終得到7個聚類方,分別是G1(熟地黃)、G2(牛膝、甘草、茯苓、骨碎補、黃芪)、G3(杜仲、當歸、淫羊藿)、G4(丹參、山藥、川芎、紅花、山茱萸、白術、獨活)、G5(鹿角膠、續斷、黨參)、G6(白芍、補骨脂)、G7(桃仁、肉灰蓉、桑寄生、雞血藤、枸杞子、人參、狗脊、菟絲子),見圖1。
3 討論
研究發現,熟地黃、杜仲、當歸、淫羊藿、牛膝這5味中藥為治療骨痿病高頻用藥的前5位。熟地黃具有改善骨骼結構、調整骨代謝、提高骨密度及平衡骨質成分的功能,有助于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杜仲提取物可促進成骨細胞的生長、分化和成熟,同時抑制破骨細胞的發展,有助于調節骨骼代謝過程,對防治骨質疏松癥具有積極作用。當歸中的多糖能促進造血相關細胞的增殖分化,促進造血,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淫羊藿中活性成分淫羊藿苷可促進成骨細胞生成,抑制骨吸收;總黃酮代謝產物能促進骨形成,有效防止維甲酸造成的骨量丟失,改善骨結構,對防治骨質疏松具有積極意義。牛膝總皂苷可促進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牛膝醇提取物則可以通過增加人體成骨細胞的I型膠原蛋白的表達水平,促進骨組織I型膠原的合成,從而促進骨形成,發揮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0]。
本研究通過對符合納人標準的110份組方方藥進行分類,發現以補虛類藥物為主,其次為活血化瘀藥,在補虛藥中又以補陽藥居多。根據病機,骨痿病分為腎陽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血瘀氣滯4種證候類型,腎虛血瘀為根本病機,對其治療應遵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原則,主要以補腎填精、活血通絡為主。補益肝腎、強筋壯骨、補氣養陰、活血化瘀類中藥可促進骨質生長,提高骨量,維持骨骼結構,調節內分泌代謝,減少鈣流失,促進骨細胞的生長和增殖分化,增強機體免疫力,延緩骨退變,改善血黏度,促進局部微循環,抑制炎癥反應,減輕疼痛等。祛風濕藥位于高頻用藥第3位,《本草正》有云:“專理下焦風濕,兩足痛痹,濕癢拘攣”。獨活具有祛風濕、止痛、解表的功效,為治風濕痹通主藥[-12]。利水滲濕藥居高頻用藥第4位,《神農本草經》中提到,該類藥物能緩解胸脅部位的氣逆、憂慮、恐懼、心悸、心下疼痛、寒熱交替、煩躁和咳嗽等癥狀,同時還能改善口干舌燥的狀況。解表藥處于高頻用藥第5位,《神農本草經》記載,該類藥物能治療咳嗽、頭痛、關節僵硬、風濕性疼痛及肌肉萎縮,還具有明目和促進身體9個主要孔竅通暢的功效[3]。細辛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的功效,適用于頭痛、牙痛和風濕痹痛。《神農本草經》記載,細辛能治療由風邪引起的頭痛、眩暈、惡風、目盲、全身風行、關節疼痛和不適。《名醫別錄》則提到,細辛還能緩解胸脅疼痛、風邪引起的面部和頭部癥狀,以及四肢痙攣和肌肉緊張,防風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的功效,常用于治療風濕寒痹、肢節疼痛。清熱藥位居高頻用藥第6位,《神農本草經》中提到,該類藥物能夠治療寒熱交替、中風引起的痙攣、驚恐及邪氣引起的不適,還能清除腸胃中的瘀血和硬塊,安撫五臟,治療癰瘡。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于消散瘀血和消除癰瘡,以及治療因跌打造成的傷痛。此外,《神農本草經》還指出,牡丹皮能緩解邪氣引起的腹痛,消除血瘀,破除體內硬塊,治療寒熱交替的疝氣和疲病,緩解疼痛,并有助于排尿。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散癡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肝郁脅痛,癰腫瘡瘍[14]。
四氣又稱四性,包括寒、熱、溫、涼,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平衡、寒熱狀態的影響,是藥性理論的關鍵要素,也是藥物理論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一般來講,寒性藥物適用于治療熱性病癥,而溫性藥物則用于治療寒性病癥,這是醫療實踐中必須遵守的用藥準則。溫熱藥能夠使人體機能處于亢奮狀態,升高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水平,還能作用于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升高血清、腎上腺中多巴胺 β- 羥化酶活性;寒涼藥主要使人體機能處于抑制狀態,升高5-羥色胺水平,降低去甲腎上腺素水平,降低血清、腎上腺中多巴胺β-羥化酶活性。在對骨痿病方藥藥性的四氣研究中發現其用藥以溫類藥物為主,主要用于溫經通絡,治療風寒痹癥5]。推測其可能與神經系統中一類重要的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多巴胺有關,其化學結構與去甲腎上腺素相似,對機體骨代謝具有調控作用,其缺乏會導致松質骨體積減少、皮質骨變薄,且容易導致骨強度減弱。而溫性藥物不僅能夠作用于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還可以升高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水平,實現骨形成和骨吸收平衡,從而對骨痿病進行防治。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它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映,除了可以用來表示藥物的直觀性質外,還被用于描述不同的治療作用。五味是藥物作用的分類方式之一,其基本功效如下:辛味藥物可促進發散、氣血流動,如川芎能活血和促進氣血流通;甘味藥物具有滋補、緩和、潤燥作用,如甘草可增強體力和免疫力,蜂蜜具有鎮痛效果,天冬能滋陰潤燥;苦味藥物能燥濕、泄降,如蒼術能健脾止瀉,厚樸可平喘;酸味藥物具有收斂和固澀功能,如五味子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緊張,烏梅能促進腸道運動;咸味藥物則有軟堅和潤下的作用,如芒硝可瀉下和軟化硬塊。不同藥物的五味與其有效成分緊密相關。在對中醫治療骨痿病方藥藥性的五味研究中發現,甘味藥物的使用占有很大比例,其次為辛類藥物。這主要是因為,甘類藥物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主要通過促進陽虛體質的甲基化轉移反應、優化能量代謝及調整氨基酸代謝失衡發揮補腎陽的效果,或是通過改善能量代謝、氨基酸代謝、抑制脂肪酸代謝的形式起到補血作用,既適用于肝腎陰虛諸證,又能溫陽補虛,適用于腎陽虧虛者;辛類藥物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與其蛇床子素、阿魏酸、積雪草苷、茴香醛等主要化學成分具有明確的調節血管活性、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有一定聯系,多用于治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也可以用于治療肝虛證。辛甘合用則具有益陽的作用,一辛一甘,有溫助心陽、溫腎陽等作用。
歸經理論揭示了藥物作用的特定區域,了解藥物的歸經有助于在臨床實踐中選擇具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疾病,從而提高藥物選擇的精確度和治療效果。要想揭示中藥歸經的實質,先要深入進行文獻理論的考察與分析。在對骨痿病方藥藥性的歸經研究中發現,骨痿病中醫方藥用藥大部分入肝腎經,起到補肝腎虛的作用。根據疾病的癥狀表現確定病變所在的臟腑或經絡,然后依據歸經原則選擇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可以顯著提升治療效果。骨痿病患者骨骼生長代謝失衡可能與其肝、腎等多個臟腑相關,因此對于骨痿病治療應從調理肝腎入手,補益肝腎,滋陰清熱,補腎益精,補血益氣,補腎為主,兼顧肝臟,相得益彰,既能平衡患者體內磷鈣水平,又可以增強機體代謝能力,延緩骨質的丟失。
通過聚類分析發現7個組方,其中熟地黃為使用頻次最高中藥,單獨可歸為一類。杜仲、當歸、淫羊藿常聯合使用,為治療骨痿病最常用的藥物組方,其聯合使用能夠起到補陽虛及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有效契合骨痿病機。其他聚類方也集中體現了辨證施治的原理。此聚類方能夠給中醫治療骨痿病提供更好的理論指導,從而更加有效地從中醫角度治療骨痿病。
參考文獻
[1]樊均明,王曉媛.基于中醫痿、臟痿、脈痿探索慢性腎臟病血管鈣化的中醫理論與干預方法[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23,24(8):659-661.
[2]林賢燦,陳桐瑩,林燕平,等.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中醫認識與探索[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23,29(6):870-874,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