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5月17日,2025搜狐科技年度論壇在舉行,多位院士、科學家、企業家在論壇上發表演講,聚焦科學前沿和科技變革,探究人與AI共存之道。在此次論壇上,校長、教育家作了題為“新技術革命背景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與成長”的主題演講。
到2035年,不僅是中國,全球都將會發生一個轉折性的變化,如果說從現在開始,人類社會是從一個舊的時代向一個新的時代演變的話,那么,2035年是一個一定要高度關注的時間節點。人類正在經歷一場新技術革命,涉及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領域、生物學、機器人、裝備制造、能源、深空、深海等。這場新技術革命是一次全方位的爆發,不會局限于一個領域。人類社會在前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已從科技知識的量變進人一個質變的階段,是從一個舊的時代向一個新的時代過渡的階段。
舊的知識體系向新的知識體系過渡,在2035年基本的框架將會完成,我可以做出這樣的預言,這十年,將是人才輩出的十年。這場新技術革命一定會催生一批對人類社會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值得在歷史上留下英名的杰出的科學家。但問題是這批科學家是出在中國還是出在外國?不論如何,這場新技術革命是由這些杰出人物點滴的工作堆積起來的,一定會有一些杰出人物的貢獻將彪炳史冊。我們的教科書、學的理論是不是都是外國近代專家學者的名字?所以我更期待能有若干中國青年人在這場新技術革命的背景下脫穎而出,去開辟新賽道,引領這場新技術革命,在人類巨大的變革當中展示中國人的智慧,作出中國人的貢獻。
第四次工業革命,世界怎么看待?
我選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單位,看看他們如何看待新技術革命,或許會給我們以啟迪。第一個是世界經濟論壇的創始人、經濟學家克勞斯·施瓦布先生,第二個是英國學者邁克爾·吉本斯,第三個是美國歐林工學院。
克勞斯·施瓦布先生曾在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世界即將迎來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方式。他用的詞是:徹底改變。無論從其規模、影響程度還是從復雜性來看,這場轉型和人類以往經歷的任何一次轉型都截然不同。以往的三次工業革命是率先在某一個領域突破,進而推動了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但這次工業革命截然不同,它是在前三次工業革命基礎之上的各項技術之融合,并將日益消除物理世界、數字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間的界限。
他的這段表述特別好。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突破了人們的認知邊界,人們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過我們并沒有相應的規則、相應的水準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所以人們感覺不適應。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顛覆所有國家的幾乎所有的行業,沒有人可以幸免,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不管做什么,都會受到這次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沖擊。
邁克爾·吉本斯認為,原有的組織模式、工作學習和生活模式適應不了這場新技術革命發展的需求。他在與人合著的《知識生產的新模式一一當代社會科學與研究的動力學》一書中提及,傳統的知識生產模式是基于牛頓模式的科學研究,即以單學科為主的科學研究,而知識生產模式是在應用環境當中,利用交叉學科研究的方法,更加強調研究成果的績效和社會作業的知識生產模式。他的觀點啟發我們,做學術研究的應該與社會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不能脫離社會發展的實際。
美國歐林工學院是一個很小的學校,全校就幾百人,但是希望培養出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每個學生人學,都會被提問兩個問題。第一個,你想改變世界嗎?第二個,你想用什么來改變世界?第一個問題的關注點看學生有沒有社會責任感,關不關心社會的發展;第二個問題的關注點是學生的興趣特長是什么。這個學校不分院系,也不分專業,給每一個學生一個實際的項目。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成立一個團隊去做項目。在項目當中學習,在項目當中鍛煉自己。這個學校培養人才的方式是基于項目,很值得我們借鑒。
社會與大學開始反向交流
根據以上情況,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類社會在發生著巨變,世界在發生著巨變,大學已經落后于社會的發展,不僅中國,其他國家也都感受到了這一點。社會與大學的反向交流正在推動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很多發明創造、創新乃至新形態的引領都來自社會,社會實踐走在了理論的前面。不像當年,我們的理論、學識、技術都遠遠超出社會的水平,可以指導社會,但是現在不行了,大學不再是從外部撬動社會的支點。大學必須從單一的以學科為支點的傳統的、封閉的小圈子當中跳出來,直接與社會對話,與世界對話。這是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現在,全世界都在討論高等教育如何變革,包括人工智能如何同大學教育緊密地融合起來。我們規避它,不是辦法,擁抱它才是主動的可取的態度。如果我們一味地害怕人工智能帶來的弊端,那么最后我們一定會被人工智能所傷害,這是一個態度問題。每項新技術的發生都會產生正面和反面兩方面的作用,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主動擁抱新技術,并把握它,規避它的反面作用,發揮它的長項。
文科并不會消亡
有同學問,新技術革命傾向理工科,文科是不是就要消亡了?
這個觀點是錯的。當新技術帶來弊端并產生社會問題的時候,真正能發揮作用的還真不是理工科。人文社會科學需要建立與新技術相適配的文明體系,涵蓋法律法規、秩序等層面。通過文明體系,一方面將新技術的應用對人類的潛在傷害降至最小,控制它且不讓它傷害人類,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釋放新技術對人類帶來的益處。這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去研究。因此,這場新技術革命給人文社會科學同樣帶來了一個發展契機。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兩個方面,猶如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當我們過分關注自然科學而忽略人文社會科學的時候,那將會給人類文明帶來極大的傷害。
所以我們在關注技術發展的時候,一定要關注文明。而文明的培育與演進離不開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對人類精神世界、社會規律和文化傳承的研究。
別盲自讀博,要在實踐中創造
有一個問題在我做校長時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梁文峰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DeepSeek嗎?如果王興興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宇樹科技嗎?如果汪韜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大疆嗎?
我不知道,我沒有答案,我唯一能得到實驗驗證的是那些讀博士的,目前看來,并沒有他們做得好。那教育該怎么辦?為什么我們想栽樹但沒有栽成?為什么事與愿違?
其實答案很明確,我們也都知道,就是別折磨孩子了,放開手,該飛的時候讓他飛吧!學歷不等于能力,真正的能力是在實踐中磨煉出來的。
哪個諾貝爾獎是我們的大學培養出來的?哪個企業家是我們的大學培養出來的?哪個科學家是我們的大學培養出來的?沒有,我們只是育了一批苗苗而已,他們真正的成長是在實踐當中,是在血與火的挑戰當中,他們自已磨煉出來的,這才是真本事,這叫能力。能力不是從書本上得來的,書本上得來的那叫知識,真正地將知識轉換為能力是在實踐當中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完成的,這個過程提升了自己,也形成了能力。
因此,大學的教育理念要改變了,現在有了人工智能,在某些程度上AI比教師教得更好。教師的作用不能再是傳授知識,而是要讓知識變為學生的能力,這是我們需要做的。社會環境給我們提供這樣的舞臺,所以大學一定要與社會深度融合。
只要我們有追夢的愿望,堅持就能成功。世界上沒有不可能之事,就看想不想做,愿不愿做,敢不敢做。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哪怕失敗了也是一種收獲。只要我們敢闖,未來一定屬于我們,不闖一定是失敗者。
綜合高教網公眾號和搜狐科技公眾號(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