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規定:“注重評價目標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盡可能使教學和評價圍繞學生學習這一中心展開,使教、學、評互相促進,共同服務于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學評一致要求通過對課程內容的整合,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這是目前高中歷史學科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致性”在課程領域中的研究成果我國最早出現于2010年。崔允濘教授等學者圍繞“教、學、評”一致性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對“一致性”研究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為從根本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避免單純應試教育的弊端,“教學評一致”導向下的教學設計變革是歷史教學的必然要求。
一、問題起源 初步設計與反思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是高中歷史統編教材綱要下冊第五單元《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的第一課?!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其要求是: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
結合教材各級子目以及“史料閱讀”等具體欄目可以發現,統編教材對英國工業革命的背景、推動力、兩次工業革命等重點史實進行了時序性的介紹和解釋。結合課時標題落腳點,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的是,工業革命的雙重性質和深遠影響。它不僅是經濟領域,也是一場社會革命,更加強了世界的聯系?;谝陨戏治觯瑖@課程標準和學生學情,初步設計了以下學習環節:

班級試講之后發現,學生基本能夠做到按照教學設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內容。某種意義上,以上教學設計初步做到了利用教材教學,但存在著新課程要求下無法回避的問題:教學設計是否圍繞著“學”這一中心開展教與評,是否充分考慮評價形式,形成教學評一致的邏輯閉環。
當下高中歷史課堂存在著課標要求和教學設計實踐脫節的問題。歷史教學應該引導學生自己通過閱讀,發現問題—一解決問題——產生新的思考,而不是變成教師提出問題一一教師自己解決問題,或可說是知識的“克隆”過程。這種教學模式最終導致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大減。
二、教學設計 精準定位與生成
“教學評一致”從學習目標倒推,根據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定義學習證據,并最終實現對學生學習的協助。這種遵循“目標一一評價過程”的教學程序,有助于避免傳統歷史教學以教師個人理解為基礎的隨意性特點,從而實現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培養高階思維與能力。
(一)從“學”出發,以學定教,確定教學主題
根據調查發現,學生對本課的興趣與盲區主要集中在三個部分:

高中歷史教學設計需要圍繞學生的主要問題,通過對重要概念與教學主題的深入挖掘,從“學”出發,以學定教。本課決定將工業革命這個重要概念放置于當時具體的歷史情境之下,以“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問題與超越”為主題,和上文三個重點問題對應,課程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探究:發育與升級;轉型與迭代;擴張與迷思。
(二)以“評”促學,教評結合,重視過程性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從學出發只是基礎,關鍵步驟在于教學設計能夠依托評價模式,在課堂上以生成的方式進行教學指導,形成對學生學習的有效指引。
1.課堂教學文本設計:“主題 + 多文本 ?+ 問題清單”模式
歷史課堂教學材料以“主題 + 多文本 + 問題清單”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供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探究。結合難度遞進的問題清單,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與閱讀素養,讓學生真正成為歷史知識的擁有者。
以本課為例。導入部分,結合教學設計主題“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問題與超越”,利用教材資料并提供補充材料,提出“工業革命是什么”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并理解重要概念,搭建深度學習框架,形成大單元意識。
材料1:在英國工業化之初,能夠壓倒潛在對手的有利條件之中,沒有一個條件是絕對突出的。但是這些有利條件合在一起,卻形成了光輝燦爛的星座。
—C.W.克勞利《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2]材料2:1771年,阿克萊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
一《中外歷史綱要(下)》[③]
問題:根據材料1和2,并結合教材及所學知識,你是否認可“英國沒有絕對突出,但合力最強”的觀點?請列舉相關史實進行說明。
“教學評一致”要求高中教學設計能夠秉承從“通”到“透”的原則,從歷史教學的概念出發,培養學生理解概念,并解釋教材中重要歷史結論的能力。本環節通過設問,實現對歷史結論進行解釋的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并思考,這些新發明的生產工具有哪些共性?和工業革命之前的階段比較,有哪些特點?除了新發明,還有沒有其他解決方案?從而得出,“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工廠”是提高效率的方式,除了提供動力的蒸汽機,還有新產生的管理制度。
2.善用追問:檢測知識掌握,深入思維發展
對既有知識的追問是“教學評一致”要求下深入發展高中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追問的前提是對既有知識的把握。例如本課的教學設計中,可以對英國率先爆發工業革命的諸多要素進行追問,哪一個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通過追問,學生可以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理解,工業革命的根本動因是是英國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將相關史實整合到資本主義發展的要素上,更系統直觀地理解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的有利條件,培養學生必備知識結構化理解的能力。
3.利用比較:借助表格等方式,實現學生知識的系統化和思維可視化效果
對應學生的探究任務2,本課可以借助對比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對工業革命影響的初步認知。
材料3:19世紀50、60年代歐美主要國家民族民主運動的完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政治前提?!茖W的突破,技術的創新,新發明的涌現,對于工業革命的形成至關重要,第二次工業革命實際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動下興起的。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二編)[4]
材料4:工業革命推動了新的國際分工新興工業國和現代工業文明處于生產技術含量高、資本密集、高工資產品所在核心區,傳統農業國和古典農業文明則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國際分工,工業革命拉大了各大文明區的差異。
—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5]問題:根據材料3和4,并結合教材和所學知識,借助表格形式,簡要分析工業革命更新升級的原因和表現,簡述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影響。
承接學習主題一,強調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對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表格或者列條目等具體手段,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掌握分析對比的基本方式和思維過程。在課堂完成的過程中形成過程性評價環節,承上啟下,為下一個環節的進行埋下邏輯基礎。例如,本課的比較環節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比較:

以上對比環節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檢測,也是加深理解歷史事件的思路示范。借助主題式的材料,指導學生學會對比,學會思考,并在設問中將思考過程用圖表表達,形成教學設計“教學評一致”的第二層要求。借助表格等對比模式,還可以適當組織相應課堂小組活動,不僅能夠及時了解課堂上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也有助于教師靈活掌握課堂節奏。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有直觀的感受,從而調整和改進自己的學習方式,留下課后需要加強的學習材料依據。
(三)以“評”為據,以評促學,重視作業設計
資本主義的工業文明在擴張過程中伴隨種種“迷思”。不平等的國際分工繼續深化擴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為矛盾埋下伏筆。
材料5: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睿智的年月,那是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那是陽光普照的季節,那是黑暗籠罩的季節…
狄更斯《雙城記》[回
問題:根據材料5,并結合教材和所學知識,工業革命的影響還能補充哪些角度的分析,并簡要說明。
完成前部分利用表格進行知識整理的環節后,課堂的最后部分著重分析工業革命的辯證影響,聚焦“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問題與超越”的主題,從而引出下一節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
三、實踐反思 充分反思與遷移
本課例嘗試依照“教學評一致”的要求,以學定教,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導向“教學評一致”的教學設計在教學平臺輔助下,形成如下三個步驟的教學設計策略。第一,前期調查:提出針對學生具體問題的設計主題。第二,以評促學:重視課堂生成性評價和課后評價,切實學生史料實證等歷史核心素養的落地。第三,以評促教:借助線上平臺進行磨課之后,完成教學設計初步迭代。
但教學設計僅止步于此還是不夠的。經由本節課,我還和學生一起討論并形成了課后活動的方案。

“教學評一致”不僅僅是一種教學要求,也是教師的一種思維方式。通過對具體課例的詳盡分析和設計,可以將這種思維方式遷移到其他內容的學習中去,并和學生一起養成閱讀一一提問一一解答——討論的學習方式。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7頁。[2][英]C.W.克勞利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9卷·動亂年代的戰爭與和平1793一1830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43頁。[3]教育部組織編寫:《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2024年12月第5次印刷,第60頁。[4]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188頁。[5]楊寧一主編:《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3頁。[6][英]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江蘇:譯林出版社,2020年,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