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成為“樂之者”,進而提升其數學核心素養,是教育工作者長期探索的方向?!按髷档恼J識\"是培養學生數感、提升學生思維敏感度的重要基礎,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將傳統數學教學與現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成為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課題。筆者基于“認識更大的數”單元的教學實踐與反思,嘗試探索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以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知識遷移與能力培養的雙重目標。
一、教學理念與目標定位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大單元教學逐漸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數感、計算能力和數學思維為目標,通過系統整合教學內容、構建知識網絡,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技能。同時,教師還應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認識大數的過程中體會十進制計數法的優越性,積累數學經驗,并促進數學思維的遷移與類推。
二、傳統小學數學認知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單一
在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按照固定流程開展教學。以“億以上數的讀寫\"教學為例,教師先在黑板上列出若干大數字,再按照數位順序逐步講解讀寫規則。這種教學方式存在明顯不足: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缺乏主動思考和探索的機會,容易因內容枯燥降低課堂參與度,最終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習效果不佳。
(二)缺乏直觀體驗
大數對小學生而言過于抽象,難以形成直觀認知。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若缺乏有效的教學手段,學生則難以真正感知大數的實際意義。以“一億”這個概念為例,如果教師僅靠口頭描述,缺乏具體的生活化參照,學生很難想象這個量級的大小,就會影響數感的培養。
(三)脫離生活實際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大數的認識教學中,教師若不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大數資源,僅局限于課本的數字例題,難以幫助學生建立大數與生活的聯系。例如,在講解大數應用時,若缺少水電費賬單、城市建設投資金額等生活實例,學生無法體會大數的實用價值,學習興趣也會隨之降低。
(四)知識關聯與整合不足
傳統大數教學存在三個主要問題:一是教學內容被割裂為孤立的技能訓練,過度聚焦于讀數、寫數規則,卻忽視其與加減法及實際生活應用的聯系,導致學生知識體系碎片化;二是缺乏整體性教學設計,未能系統呈現簡單數到大數的遞進關系,學生難以建構完整的概念體系;三是教學情境過度虛擬化,脫離生活實際,如講解大數運算時,若未結合糧食產量、商品總價等現實場景,難以激發學生的認知共鳴。
三、教學內容與策略實施
(一)整合單元內容,深化知識內涵
在大數單元教學中,教師應當立足學生已有萬以內數的認知基礎,循序漸進地引導其認識萬以上的大數,為學生后續學習小數意義等知識奠定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歸納總結、構建知識網絡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技能,使學生在認識大數的同時,理解和掌握數位順序表的使用。此外,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課堂情境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二)直觀教具與多媒體的融合應用
數感是對數量關系的直觀感悟,而數本身是對數量的抽象,這兩個概念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因此,教師可以結合直觀教具與多媒體,化抽象為具體,降低知識難度,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習題教學中,筆者讓學生通過聽廣播記錄數據,這樣既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記數的方法,又能夠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輸出信息的能力。此外,筆者還利用數線圖直觀、清晰地呈現數據的大小關系和分布情況,將原本抽象的數據轉化為直觀、可視的內容,以加深學生對數感和數的概念的理解。
(三)地域特色情境教學的融入
本單元以西安旅游為線索,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創設了四個學習情境:探訪學校附近的西安博物院,感受其占地面積;走訪周至弼猴桃園,了解年產量的變化;走進陜西省圖書館,調查館藏書籍的數量;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記錄博物館年接待游客總量。在這些生活化的情境中融入大數的讀寫、比較與改寫等知識,不僅能夠鞏固學生所學知識,還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與視野。
(四)計數單位與數位順序表的構建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課件展示了個級和萬級的數位順序表,引導學生探討規律,并類比補充億級、兆級等更高數位順序表。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數位順序表的理解,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挑戰欲,增強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
(五)大數的讀法與寫法的探究
在游覽古都西安的情境中,筆者提出問題:“大家調查的西安市的面積有多大?”學生回答:“10752000000平方米。\"隨后,筆者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了這個數字,并通過移動數字\"0\"的位置引導學生進行讀數練習。在此過程中,筆者及時糾錯,幫助學生準確掌握\"0\"在不同數位時的讀法。
(六)數的大小比較與實際應用
在數的大小比較與實際應用中,筆者通過對比、分析不同年份周至弼猴桃產量的數據,引導學生復習并鞏固“大數比較”的方法。此外,筆者將數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七)改寫數與求近似數的實踐
在改寫數與求近似數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創設了“國慶假期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游客量統計”的真實情境,通過分析具體游客數據,幫助學生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深人理解數的量級關系與相對大小,提升數學應用能力。
四、教學效果與作業設計
(一)針對性設計
針對本節課知識點密集、概念容易混淆的特點,筆者精心設計了四道階梯式練習題。這些題目圍繞數的讀寫規則、數位含義等核心內容,通過判斷、填空、實際應用等多種題型,緊扣教學重點,既避免了題海戰術,有效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又通過精準訓練,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趣味性設計
為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設計課后練習題時,筆者特別注重趣味性的凸顯。本節課的四道練習題均來源于生活化情境:從水果產量的數據比較,到博物館游客總量的統計記錄,這些貼近學生認知經驗的主題設計,使練習過程充滿趣味性。實踐表明,在這種寓教于樂的練習氛圍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學習效率有了明顯的提升。
(三)層次性設計
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訓練的實際效果,大單元教學課后練習需突出層次性,具體可分為基礎題、提高題、拓展題三個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題目,筆者采用相應的策略:基礎題限時完成,比拼正確率;提高題同桌合作完成,比拼速度;拓展題小組討論,闡明思路。
五、教學評價與反思
(一)教學評價
評價環節不僅是對教學效果的檢驗,還是對教學過程的反思與提升。本單元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包括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并重、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輔相成。評價分為兩個維度:一是學習成效。通過定期測試、課堂表現等評估學生對大數的理解與應用能力。二是教學過程。主要從以下方面展開:1.教學內容方面。著眼于教學內容是否覆蓋了《認識更大的數》單元的關鍵知識點,以及是否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增強教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2.教學方法方面。立足教學活動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如直觀教具、多媒體技術、情境教學等。3.教學效果方面。突出效果導向,即是否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深度思考。4.教學過程方面。關注課堂觀察和學生反饋,教學過程是否流暢,師生互動是否充分,是否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實踐機會。5.教學環境方面。教室設施、教學資源是否滿足教學需求,是否為學生提供了便于學習和探索的環境。
(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應貫穿本單元教學的全過程。首先以即時反思為基礎,在每節課后圍繞兩大方面的五個要素,綜合評價教學中的有效策略和需改進之處。其次,通過課后交流和作業反饋,每周定期反思。反思主體涵蓋教師與學生,體現共同參與的良性互動,從而為后續教學的持續改進和優化提供依據。
本文以《認識更大的數》單元教學為例,系統闡述了大單元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應用與實踐成效。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直觀教具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融入地域特色情境,圍繞數位順序表構建、大數的讀寫方法、數的大小比較以及數的改寫與近似數求解等核心環節開展教學。實踐表明,該教學模式顯著提升了學生的數感與數學思維能力,有效激發了學習興趣,為推進小學數學教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小雁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