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劉麗崢,丁晶.以文化數字化推動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幾點探索[J].藝術科技,2025,38(7):162-164.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7-0162-03
0引言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史中,孕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文化不僅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更連接著社會的過去和未來,涵蓋了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五千年中華文明綿延不絕傳承至今,根本就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和豐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精神面貌。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文化自信夯實了對內講好文化故事、對外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基石。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在這個信息爆炸、思想多元的時代,如何以服務高質量發展為中心,有效開展文化工作,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碰撞融合,發揮宣傳思想文化“聚人心、樹形象、亮品牌、賦新能”的作用,使其深入人心、引領風尚,持續鞏固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1]。
1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根脈
展五千多年,至今仍閃耀智慧光芒的文明形態,從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等上古時期開始,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2]。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創造了眾多獨特的文化,如漢字、詩詞等,這些文化遺產至今仍然在世界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體系是邏輯起點與理論源頭。而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則是在總結康德、摩爾根等理論基礎上形成的[3]。
“和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鬃釉唬骸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同而不和”就是結黨營私,不是團結絕大多數,而是拉幫結派,必然影響大局。中國在發展過程中,而是不斷融入新元素、新技術、新人才,達到和諧共榮、共享共贏[4]。
人類歷史上曾存在四大文明古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和中國,之所以在巴比倫、埃及和印度前面加一個“古”字,是因為這三個文明古國早已經消失。巴比倫所在現在的伊拉克地區,埃及和印度這兩個國家雖然依然存在,但歷史上多次遭遇外族人侵,原生文明早已消失,只有華夏文明傳承至今。所以我們有什么理由沒有文化自信呢[5]?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延續發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也有過多次外族入侵的經歷,但是外來民族并沒有影響到文明傳承,反而和華夏文明相交融,具體而言,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道”:“道”是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古代中國是靠“道”來治理國家,信奉儒家思想,勤勞、善良、愛好和平,勇敢不畏強暴,為華夏文明注人了勃勃生機。
“效”:“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古代中國,大多數賢人都能挺身而出為國家效力。
“廢”:古代中國如果君王道德敗壞或高壓暴政,人民就會奮起反抗,中國歷史上歷次改朝換代大多出于這個原因。
“考”:這是最后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一科舉制。科舉制考試以經典文化為主,以文學才能作為選拔標準,這種考試制度讓賢能的普通民眾也能參與治理國家,這使社會地位與文化水平緊密相連,促進了經典教育的傳承[6]。
2開辟馬克思主義文化新境界的維度
2.1現實維度
中國必然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這不僅由我國獨特的歷史命運、國情決定,也是由我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所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在基因密碼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路自信與文化自信密不可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的沃土[7]
從現實維度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強國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等,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指明了方向。
2.2世界維度
作為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與精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植于中華民族的根脈與靈魂之中,構成了工作最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它不僅是孕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沃土,更是確保中國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本支撐。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精華,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
從世界維度看,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發展面臨重大挑戰,迫切需要回答好時代之題。我國創造性提出了全人類共同價值,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和全球文明倡議,尊重文明的多樣性。
3以文化數字化創新發展,展現新氣象新作為,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3.1文化數字化的含義
“文化”一詞來自拉丁文,原始含義是“耕作”。數字化就是將信息轉換為數字格式的過程。那么,將文化與數字化結合,會碰撞出哪些火花呢?
3.2文化與數字化的碰撞
3.2.1數字化敘事革新文化演繹新形式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在“遇見”新生成的數字文化,傳統與現代在數字空間交匯融通。如今,文化傳播形式愈發豐富,甚至可以穿越時間與空間。新技術、新形式的加持催生了一個個“爆款”產品,如網絡爆紅的“故宮口紅”,熱銷的博物館文創《粵光寶盒》蛋糕,等等
在《2024年中國·AI盛典》上,節目中撒貝寧穿梭于多個朝代,與古人進行思想碰撞和對話,這種為求索真知穿越時空的模式在知乎、抖音等平臺深受好評。第19屆亞運會在杭州舉辦,第一次采用“數實融合”的方式,由數字人完成點火儀式,并提取良渚文化中的圖騰放到數字人肩膀、手臂等位置,開創了歷史新篇。6分鐘的《唐宮夜宴》視頻播出后,瞬間引爆整個移動互聯網,頻頻登上多個頭部平臺的熱搜榜,為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提供了新的樣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包容性、開放性、融合性的特點,如何使其在與數字媒介的聯合下,形成新的審美結構和闡釋格局,是需要思考的文化數字化展現方式。
以上案例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結合故事內容,融入AI、聲音、圖片、文字、動畫、影視等多種現代媒體元素,創新了數字化敘事和優秀傳統文化融合方式
3.2.2數字化技術豐富文化保護新載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豐富,但是許多歷史久遠的文化古跡卻因風化、腐蝕等因素留存困難。數字技術的發展,則實現了對這些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傳承和保護。將實物形態轉化為數字形態,不僅讓那些厚重的歷史“傳下去”,還做到了“活起來”。
3.2.3數字化媒體開辟文化傳播新渠道
當前,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持續增長,2023年為53億,中國互聯網用戶超過10億、印度7.29億、美國3.11億。數字空間提供的海量信息內容、豐富文化供給,滿足了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數字媒體技術為文化的傳播共享與傳承創新搭建了多元化的網絡平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相互結合,更是產生了‘ 1+1gt;2′ 的傳播效果。
3.3文化數字化的深遠意義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蓖七M文化數字化,要聚焦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夯基礎、提能力、守底線、創品牌、塑文化”為總體思路,聚焦強根鑄魂、狠抓隊伍建設、嚴守廉潔底線、打造特色品牌、厚植文化底蘊,推動數字化變革。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巧借創新活水,努力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轉化成為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一是以文潤心,強化文化數字化展示新形式。鞏固“紅色引擎”牽引力,讓黨的創新理論如春風化雨浸潤全員思想,凝聚使命共識。貫徹黨建品牌和文化品牌體系,通過“四有、五重、六結合”深入推進品牌建設。未來,將繼續探索VR、AI等更多創新展現方式,以及文化內涵的數字化展示、品牌文創產品的制作等,豐富黨建和文化體系的表現形式。
二是以文會友,探索文化數字化傳播新渠道。以更高質量、更新形式的宣傳內容,吸引更多媒體、群眾的關注,拓展宣傳渠道的寬度,展現企業良好形象。讓文化軟實力成為學校和企業發展的“精神旗幟”和“情感紐帶”[8]??偨Y典型做法,形成系統化的黨建思路及經驗。比如“身邊榜樣宣傳月”等活動就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2023年8月,面臨140 年難遇的大雨,不同校企圓滿完成了“7·31”抗洪搶險任務,涌現出一批逆流而上的先進人物,隊伍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充分彰顯。
三是以文提升,融入文化數字化發展新理念。同時,在業務運營與發展方面融入文化數字化理念,將人工智能等技術串聯起來,如數據挖掘、機器智能學習、移動互聯、安全數據與安全生產等。在技術創新、人力資源、標準制定等方面進行數字化改造,將數字技術與能源行業深度結合,實現融合、高效、具有洞察力的企業數字化運營模式。目前,各高校企業都結合地域文化特色,以“六有 +, ’模式打造“黨建 + 文化”展室及宣傳走廊,作為文化展示的平臺和窗口。
四是以文引導,凝聚文化數字化發展新形態。培育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過硬的文化尖兵隊伍,讓宣傳思想工作既有“頂天立地”的戰略高度,又有“鋪天蓋地”的基層溫度。要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結合《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員網絡行為規定》,消除輿論風暴的各種隱患,守好輿論陣地,推動校企聲音更準確、高效地進人互聯網輿論場,推動實現信息傳播正向價值的最大化,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確保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向上向好態勢。
4結語
本文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總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開辟馬克思主義文化新境界的現實維度和世界維度,以及當代如何通過文化數字化深化學校和企業的文化內涵。當然,在文化數字化方面還有許多可以深度探索的內容,應堅定文化自信,以數字化創新國家文化活力,為國家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楊艷飛,陳健利,何婭.貴州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路徑研究[J].高科技與產業化,2025,31(5):89-91.
[2]張義莎.數字化技術在優秀傳統文化產業轉型中的應用探索[J」.產業創新研究,2025(10):63-65.
[3」李玲.數字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三維透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5(20):67-70.
[4]朱雪.數字化語境下徐州傳統文化符號多維轉譯與創新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5(9):75-79.
[5」徐德斌,宋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數字化的實踐路徑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25(3):75-80,88.
[6]雷建輝,楊弋杰.元宇宙視野下動畫電影中傳統服飾的解讀與應用[J].西部皮革,2025,47(9):110-112.
[7」王剛.數字化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微學習資源開發:評《“互聯網+”時代微學習資源開發與傳播》[J].中國教育學刊,2025(5):117.
[8」趙潔.智能傳媒賦能傳統健康文化傳承:傳播創新與數字化路徑探索[J].新楚文化,2025(1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