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7-1737(2025)21-0049-03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UbD理論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深度理解,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本文探討了如何將UbD理論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以期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
一、UbD教學模式概述
UbD(UnderstandingbyDesign)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深度理解和長期記憶為目標的教學設計方法,其核心理念是逆向設計,即從預期的學習成果出發,反向規劃教學過程。UbD模式強調教學設計應從三個維度進行:預期結果、評估證據和學習體驗。UbD模式的內涵在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先明確學生應該達到的學習目標,然后設計相應的評估方法,以檢驗學生是否達到了這些目標。最后,教師根據這些目標和評估方法來規劃具體的教學活動,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構建知識體系,形成深層次的理解。UbD模式鼓勵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如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以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思考。同時,它也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反饋和調整,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有效的學習體驗。
二、UbD模式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的適切性
UbD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中的適切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UbD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這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高度一致。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這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和深入思考。UbD模式通過逆向設計,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第二,UbD模式注重深度理解,這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深度要求相契合[1]。道德與法治知識往往涉及抽象的概念和原則,需要學生深入思考和理解。UbD模式通過明確學習目標、設計評估方法和規劃學習體驗,能夠引導學生逐步構建知識體系,形成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深刻理解。第三,UbD模式倡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這有助于豐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討論交流等多種教學方式,將抽象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相結合。UbD模式鼓勵教師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逆向教學設計的教學要點
(一)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以生為本”是逆向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將學生的需求、興趣和特點放在首位。這種理念的體現首先在于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以生為本”教學理念還要求教師營造輕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2]。
(二)明確“基于理解”的教學目標
“基于理解”的教學目標是逆向教學設計的關鍵。該目標強調教學旨在助力學生深度理解知識并實現長期記憶,而不僅僅是掌握表面的事實和技能。例如,在經濟發展課程中,教學目標可以設計為能夠讓學生理解并解釋某地區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并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通過這樣的目標,學生不僅能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還能夠將其應用于實際情境,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三)遵循“以終為始”的教學思路
“以終為始”是逆向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要求教師基于預期學習成果,反向規劃教學過程。這種思路需要教師先明確教學的最終目標,即學生應該達到的知識理解和應用水平。然后,教師需要設計有效的評估方法來檢驗學生是否達到了這些目標。評估方法形式多樣,如書面測試、口頭報告、實踐操作等[3]。最后,教師根據這些目標和評估方法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構建知識體系,形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四、UbD理論指導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逆向教學設計—以“遵守社會規則”為例
(一)確定預期結果
在UbD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統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中“遵守社會規則”這一單元的逆向教學設計,需要先確定預期結果。預期結果是指在教學結束時希望學生能夠掌握的知識、技能以及達到的理解深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明確學生應知曉的事實和概念,還要強調他們對這些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如何應用這些知識。
例如,在“遵守社會規則”這一單元中,預期結果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知識和概念的掌握:學生應了解什么是規則,以及這些規則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具體包括交通規則、公共場所的行為規范等[4]。(2)理解和解釋能力:學生應能夠解釋為什么遵守規則對個人和社會都有重要意義。例如,遵守交通規則不僅能夠保護個人和他人的安全,還能維護公共秩序。(3)應用和實踐能力:學生應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規則,并能識別和改正違反規則的行為。例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正確判斷交通信號燈,遵守排隊秩序,不隨意丟垃圾等。(4)分析和評估能力:學生應具備對他人行為進行分析和評估的能力,能夠識別違反規則的行為,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例如,學生可以討論和評估某一地區交通秩序混亂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建議。具體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情景模擬和案例分析來實現這些預期結果。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模擬場景:一個十字路口的交通情況,由學生分組扮演行人、司機、交警等角色,通過模擬實際交通場景,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和體驗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隨后,教師可以通過討論和反思,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感受,進一步加深對規則的理解和認同??傊?,通過明確這些具體且深刻的預期結果,可以確保教學活動有的放矢,最終使學生不僅掌握“遵守社會規則”的知識,還能夠將其外化為日常行為,從而達到教育的最終目標。
(二)設定適當的評估證據
在UbD理論指導下,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在“遵守社會規則”這一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達到預期的理解和應用水平,教師需設定適當的評估證據。評估證據是衡量學生是否達成學習目標的重要手段。教師通過多樣化的評估方法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評估證據應涵蓋多個維度,包括知識掌握、理解深度、應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評估方式。(1)知識測驗:通過筆試或口試的形式,評估學生對規則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5]。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選擇題和填空題,測試學生對交通規則、公共場所行為規范等內容的記憶和理解。(2)情境模擬:設計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真實環境中展示對規則的理解和應用。例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校園交通情境,讓學生扮演行人和司機,觀察他們在不同情況下的行為表現,評估他們能否遵守交通規則。(3)案例分析:為學生提供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如某城市的交通混亂情況或某學校的排隊秩序問題,讓學生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這種方式可以評估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4)項目作業:讓學生設計一個關于“遵守社會規則”的宣傳項目,如制作宣傳海報或錄制宣傳視頻。在完成項目后,通過展示和講解,評估學生對規則的理解和宣傳能力。(5)反思日記: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定期寫反思日記,記錄自己對規則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情況,以及遇到的問題和改進建議。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反思日記,可以評估他們的內化程度和自我反思能力。例如,在評估“遵守社會規則”這一單元時,可以設計一個綜合性的評估活動:先進行一場小測試,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接著組織一次情境模擬,讓學生在模擬的公共場所中展示行為規范;然后提供一個真實案例,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分析;最后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宣傳項目,并在班級中展示。通過這些多樣化的評估方法,教師不僅可以全面了解學生在知識理解和應用等方面的表現,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這些評估證據將幫助教師準確判斷學生是否實現了預期的學習目標,為進一步教學提供重要的反饋和指導。
(三)優化教學流程,開展優質教學活動
在UbD理論指導下的逆向教學設計中,優化教學流程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步驟。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需兼顧知識傳授、學生能力培養與思維發展。
教學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引入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入學習主題。例如,在“遵守社會規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一段關于公共秩序混亂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性。(2)探索階段:此階段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方式,自主尋找問題的答案。例如,教師可以提供不同情境下的公共規則案例,讓學生分析在這些情境下遵守規則的必要性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戰。(3)深化階段:在學生對主題形成初步理解后,教師需要引導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這可以通過設計更復雜的案例、角色扮演或模擬活動來實現[。例如,教師可以模擬一個公共場合的緊急情況,讓學生討論并實踐在這種情況下應如何遵守規則以確保安全。(4)應用階段:學生需要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活動,如社區服務、公共宣傳等,讓學生將遵守規則的概念應用于現實生活。(5)評估階段:此階段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通過書面測試、口頭報告、項目展示等多種方式來評估學生的理解程度和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設計一個關于遵守公共規則的宣傳海報,并在班級或學校范圍內進行展示和評比。(6)反饋與調整階段:教師需要根據評估結果,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并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策略。這有助于教師了解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并為后續教學提供改進方向。
通過優化教學流程,教師能夠確保教學活動既有序又高效,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他們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和發展思維。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UbD理論指導下的逆向教學設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它不僅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理解學生需求,優化教學設計,還能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未來,我們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實踐UbD理論,不斷探索適合學生發展的創新教學模式,為培養具有良好道德素質的新一代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林存勤.逆向教學設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單元教學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教師,2024(7):15-17.
[2]王霜霜.基于UbD模式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3.
[3]蔣友雨.UbD教學模式在高中思政課中的教學設計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3.
[4]巫丹.核心素養導向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逆向教學設計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3,
[5]李海波.逆向教學單元設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22.
[6]楊帆.道德與法治學科逆向教學設計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1(25):172.
[7] 高一涵.UBD模式在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岳陽:湖南理工學院,2021.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省基礎教育研究2023年立項課題“基于UbD理論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設計研究”(課題編號:2023B12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田洪剛(1977.3-),男,貴州遵義人,任教于遵義市第五十一中學,副高級職稱,本科學歷。
曹艷(1993.8-),女,貴州黃平人,任教于遵義師范學院附屬實驗學校,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