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1737(2025)21-0052-03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為教師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提供了科學依據,教師應加強對《課程標準》的研讀,分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了解學生的發展需求,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課程標準》強調了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重要性。當前,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不足,導致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思想有效遷移到現實生活中,知識缺乏應用活性。對此,教師有必要立足《課程標準》,探索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有效方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升[1]。
一、應用意識的內涵與培養意義
(一)應用意識的內涵
《課程標準》將應用意識表示為有意識地利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與規律,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可分成兩種,一種是數學知識內部的應用,也就是用數學思想、數學知識去解決內部的問題,如在學習一次函數時,可以使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另一種是數學知識外部的應用,包括數學在日常生活、職業場所中的應用等,如在購物時會用到小數加減等相關知識。因此,在初中階段的應用意識培養中,教師應關注學生這兩方面應用意識的養成,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眼光、數學語言獲得全面發展[2]。
(二)應用意識的培養意義
《課程標準》指出,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能夠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借助數學思維能力進行觀察和思考,從而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和思想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應將學生的學習局限于教材和課堂,而應將其注意力引向現實生活,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應用意識在教學中的滲透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提升學生的學習素質。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多側重學生的解題能力,常采用灌輸式教學和題海戰術,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而培養應用意識,能夠加強數學和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對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促使學生在觀察、分析和實踐生活的過程中掌握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生應用意識的有效培養策略
(一)改進預習策略,關注現實生活
要想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并主動思考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預習是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形成初步認識和概括性了解的重要環節。優化預習內容可以引導學生在預習中關注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為學生的應用意識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使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更深入地思考數學知識的價值,從而促進學生應用意識的發展。教師設計的預習活動應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以激發學生的思考,促使他們在預習中開始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3]。
例如,在“垂線”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來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在上課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微課視頻,展示木工用的拐尺、單杠的橫梁和立柱、墻壁和地面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垂線實例。接著,用微課引導學生從這些實例中提取共同的要素,從而抽象出垂線的定義。接下來,繼續用微課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還能發現哪些類似的例子,并鼓勵學生自主總結垂線的特征。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初步認識到垂線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使他們帶著對生活的思考參與到課堂探究活動中,促進學生應用意識的發展。
又如,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及解決方法,在“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中,教師需要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使他們能夠在生活實踐中進一步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知識的應用方法。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觀察自己的生活,發現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知識解決的問題。通過完成該預習任務,學生的目光能夠從教材轉向生活,思考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用途,如學生可以提取商品出售中的二元一次方程、不同年份果蔬的收獲等。在課堂上,教師可組織預習成果展示活動,引導學生介紹自己的預習成果,說一說對二元一次方程應用價值的理解,營造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總之,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預習習慣、預習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質疑習慣,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
(二)創設應用情境,激活應用意識
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知識的運用中體會數學知識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應用情境,以增強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聯,從而更好地實現對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4]。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甄選其熟悉的生活素材創設情境,激活應用意識。
例如,在“軸對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來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先向學生展示各種和諧、優美的平面圖形(如圖1),讓學生思考這些圖形都有什么特點。

借助這些圖形,學生能認識到很多圖形中都蘊含著對稱美與和諧美。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回憶這些圖形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并鼓勵他們說出生活中的更多類似的圖形。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可以發現很多軸對稱圖形的妙用,如鉛筆的橫截面是正六邊形,很多瓷磚的花紋也是正多邊形,等等。隨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學具,讓他們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方式,探索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并組織學生展開對生活的觀察活動,讓學生觀察教室內的哪些物品是軸對稱圖形。由此可見,創設應用情境能夠增強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使用方式形成深刻理解,從而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創設應用情境還能降低知識的抽象性,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
(三)優化問題設置,發展應用思維
提出并解決問題是師生課堂互動的主要方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借助問題討論的方式引起學生對數學知識應用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應用思維。在設置應用型問題時,教師也應注重分析學生的認知規律,把控問題的難度,從而為學生應用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5]。
例如,在“二次函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交流討論的活動。基于學生在一次函數學習中積累的經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研究二次函數的知識時,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通過這樣的討論活動,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掌握基本的函數研究思路。如有的學生可能會聯系在一次函數學習中獲得的經驗,提出從函數性質、函數圖像等角度來研究二次函數的方法。這樣的討論有助于學生形成對函數研究方法的正確認知,并促使他們應用這些方法學習新的函數知識,從而培養他們的應用意識。在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創造開放的環境,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表達觀點。同時,教師還要重視學生在認知上的遷移,引導學生結合對二次函數定義的理解,思考二次函數和一次函數之間的關聯,找到合適的應用路徑,以此強化學生的應用思維。
(四)引導生活實踐,強化應用能力
教材存在局限性,為了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教師需要注重將數學教學從教材拓展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學生參與多樣化的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親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豐富數學知識應用體驗,強化應用意識。教師對教學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進行深入分析,并組織學生參與多樣化的生活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數學學習空間,促進應用意識的發展。
例如,在“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經歷確定問題、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和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數據應用意識。教師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鼓勵他們交流討論,選擇一個具有研究價值的話題,如“初中學生上網和閱讀時間調查”或“奶茶店銷售情況調查”等。在學生確定調查方向后,教師引導學生制訂調查方案,明確調查的具體內容、采取的調查方法以及數據的處理方法等。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正式的實踐活動,鼓勵他們采用多種方法收集數據并解決問題。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展示成果,分享在生活實踐中獲得的經驗和收獲。通過這樣的生活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擺脫單一的認知,在生活探索中理解數據分析的真正價值并掌握落實方法,從而提升應用意識。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生活實踐,將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延伸到生活,讓他們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形成良好的應用意識。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生應用意識培養的注意事項
第一,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規律,對數學知識的應用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師應秉持生本教育思想,為學生創造個性化、開放性的學習空間,使他們在個性化的體驗中形成良好的應用意識,并感受到應用數學知識以及數學思想方法的樂趣。第二,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性。《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開展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的有效創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多樣化的手段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使他們可以獲得充實的數學學習活動經歷,在觀察、對比、實踐等活動中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第三,重視多樣化教學資源的使用。在應用意識培養的背景下,教師應加強對實物、多媒體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借助多樣化資源的使用,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還能促進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參與,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開發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深入挖掘網絡資源,讓學生接觸到更多有趣的數學現象,拓寬他們的視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問題,發現數學知識和學生生活之間的關聯,進而篩選出適合的教學資源。第四,關注學生的興趣發展。興趣是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興趣養成,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引導他們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積極轉變,從而使學生的應用意識獲得更好的發展。
四、結束語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借助應用意識的發展來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眼光,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價值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在教學中,教師應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增強數學教學和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促使學生自覺探索生活中的數學文化,逐步提升學生的應用意識。
參考文獻
[1]盛健斌.數學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思考[J].智力,2024(8):139-142.
[2]殷曉丹.新課標理念下初中數學深度學習的策略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2024(7):84-86.
[3]陳衛軍,李文靖.聚焦數學建模思想培養數學應用意識:以“用樹狀圖或表格求概率”為例[J].理科愛好者,2024(1):76-78.
[4]曹贊.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應用意識的滲透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4(3):97-99.
[5]趙莉.核心素養視角下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4(19):108-110.
作者簡介:祁銀龍(1984.8-),男,甘肅鎮原人,任教于鎮原縣郭原初級中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甘肅省中小學農村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