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手藝的數字化突圍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
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政策推動下,非遺傳承迎來數字化基礎設施升級與數據共享機制創新的戰略機遇期。《哪吒》電影重燃國漫熱潮,甚至一度帶動藕粉銷售額激增;《黑神話·悟空》通過游戲數字技術讓“西游”美學火爆全球一一這些現象印證了數字時代傳統文化IP創新表達和深厚底蘊的爆發力。
在“文化機構數字化轉型”和“數字消費場景建設”被推上熱潮的同時,基層中這一代際困境愈發凸顯:一方面,掌握傳統技藝的老一輩傳承人普遍存在智能技術應用障礙,在國務院已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名單中,40歲以下的僅7人,60歲以下的不足 45% ,平均年齡達63.29歲。這種年齡結構導致非遺傳承人對數字技術的接受和應用能力相對較弱,難以滿足數字化時代對非遺傳承的要求;另一方面,青年群體雖具備技術優勢,卻對非遺傳承缺乏深度介入,抖音平臺《2023非遺數據報告》顯示,30歲以下的非遺內容創作者僅占 4.1% ,且多停留在淺層傳播階段。更嚴峻的是,文化數字化示范基地中青年運營團隊占比達 68% ,但真正理解傳統技藝內核的復合型人才不足 10% (2024年非遺數字化報告),導致近五分之一數字化項目淪為標本式保存。
二、從深山到云端的新傳播實踐
(一)數字技術激活傳統工藝
非遺的數字化傳播并非簡單的技術移植,而是一場深層次的文化生產范式革命。在“數字原住民”青年群體的推動下,傳統工藝正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構建起“數字孿生一虛擬交互一價值再生”的立體傳播體系。例如,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數字化團隊的實踐表明,非遺的數字化創新已從單純的技術應用轉向價值重構。
更深層的變革體現在非遺文化基因的數字化再生。數字故宮項目通過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用戶能夠在線上身臨其境地參觀故宮的建筑和歷史文化細節,這種技術介入并非消解手工價值,而是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起“物理一數字”雙軌傳承系統,用戶與數字孿生體的交互不再僅限于傳統的屏幕呈現1。使非遺在保持本體性的同時獲得跨時空傳播能力。例如,武漢理工大學的“非遺所思”志愿團隊聯合湖北省紋語科技有限公司,將武陵紋樣和制陶業進行創造性的結合,研發攻克了手持紋樣掃描儀、電腦接收生成紋樣、后端處理保存紋樣等一系列難題。同時,紋樣陶通過3D打印技術實現了數字模型的再造,傳播傳統中的典型意象和手工技藝中的手法,形成現代科技輔助下的新型展示圖景2]。
青年群體在此過程中扮演著“文化轉譯者”的關鍵角色。他們運用蒙太奇剪輯解構傳統工藝流程,通過彈幕互動重塑觀眾參與方式,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構建沉浸式文化場景。這種傳播范式的革新,本質上是對非遺“活態性”的數字化重構一一當侗族大歌的復調唱腔被拆解為多軌音頻素材,當苗銀鍛造的淬火瞬間被慢鏡頭凝視,非遺便從封閉的技藝系統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文本。
(二)跨界傳播的創新探索
非遺的現代性轉化需要突破“文化孤島”困境,而青年群體正通過跨界融合開辟新航道。“李子柒現象”的深層啟示在于,非遺傳播已從文化展示升級為情感經濟。根據Noxlnfluencer的數據,其YouTube頻道259o萬訂閱用戶中35.4%為13一17歲的海外Z世代群體,竹編蠶絲被等傳統工藝視頻創造2億次播放量的實質,是完成了“東方美學一情感共鳴一價值認同”的傳播閉環。這種敘事策略打破了非遺傳播的啟蒙式說教,轉而通過田園詩學的場景建構,將非遺技藝轉化為全球化語境下的情感通貨。
商業模式的創新則為非遺注入可持續動力。例如,安徽黃梅戲2018年成為抖音App上最受歡迎的中國地方戲曲。這種模式的價值不僅在于經濟效益,更在于形成了代際協同的創新機制,老匠人負責技藝把關,青年團隊進行產品設計、數據分析和流量運營,使傳統文化在現代審美與市場需求間找到平衡點。
三、數字浪潮中的文化反思
(一)技術祛魅的異化現象
非遺數字化的技術熱潮背后,潛藏著數字傳播對非遺儀式系統的消解。川劇變臉技藝在短視頻平臺被簡化為15秒的“換臉魔術”,其背后“傳男不傳女”“開蒙祭祖”的文化規制被徹底剝離;侗族大歌的數字化采錄雖保存了聲紋數據,卻無法記錄“火塘對歌”時集體情感共振的文化情境。這種“去語境化”傳播導致非遺淪為視覺碎片,心理學家所稱的“具身認知”被算法邏輯取代。2023年,有關非遺的數字化傳播效果的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受眾對非遺的認知更多停留在表面的視覺感受上,對其深層的民俗意義了解較少,印證了數字化傳播中文化深度的持續流失。
(二)算法規訓的傳承困境
流量邏輯正在重塑非遺傳承的話語體系。抖音平臺“非遺熱榜”的數據顯示,占據頭部流量的非遺內容中,79%依賴視覺奇觀或娛樂化改編,而需要深度闡釋的文化項目普遍未被算法推薦,難以獲得大量曝光和流量,處于相對冷清的狀態。這種流量暴政導致傳承人陷入兩難選擇:若遵循文化本真性,則面臨在數字平臺上缺乏有效表達和傳播渠道,從而導致其聲音難以被更多人聽到的情況;若迎合算法規則,則被迫進行文化閹割。
平臺經濟的隱形控制加劇了傳承異化。某電商平臺推出的“非遺匠人計劃”,表面為傳承人提供流量扶持,實則通過數據監控將非遺產品導向低端快消品生產。浙江東陽竹編傳承人在入駐平臺后,產品類型從工藝收藏品轉為手機支架、收納盒等“網紅單品”,單價從均價3000元降至79元。這種算法產生的偏差迫使非遺脫離原有的文化價值坐標系,淪為平臺生態中的流量附庸。
(三)傳播倫理與價值平衡
在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同時,非遺數字化傳播正面臨深層的文化倫理挑戰。蘇州刺繡研究所在材料、工藝和產品等方面不斷展開創新,研發、應用了異形閃光綃、高經緯密度刺繡真絲綃、有機硅等刺繡新底料,以及戳紗針新繡法、抽拉針等新技法,推動了蘇繡技藝的發展。然而,當AI生成圖案以1/10的成本模仿蘇繡肌理時,非遺的核心價值便面臨被解構的風險。這種困境的本質,是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侵襲一一數字化手段在提升傳播效率的同時,可能消解非遺技藝中“人技合一”的精神內核。
青年群體需要建立對技術保持謹慎態度的文化自覺。當木版年畫制作被簡化為三步教程,當古琴斫制工藝淪為獵奇短視頻,非遺的文化意義便從“道器合一”降維為視覺奇觀。這要求青年創作者在流量邏輯與文化責任間找到平衡點,既運用算法規則擴大傳播聲量,又堅守非遺的文化完整性。
四、構建可持續傳承生態體系
非遺傳承的可持續性不僅需要代際之間的技藝傳遞,更依賴于制度化的保障體系與創新性的實踐機制。通過代際融合、技術規范與動態保護的多維探索,傳統文化正在構建適應現代社會的傳承生態。
(一)代際融合的創新機制
代際斷層是非遺傳承的核心痛點。老手藝人逐漸退出,年輕一代不愿主動接手,一旦傳承活動斷代,這項非遺也就意味著消亡。此而教育系統的深度介入正推動代際融合從技藝傳遞升維至社會關系重構。以湖北工業大學“媽媽陪伴一一漢繡志愿服務項目”為例,其創新價值在于將留守母親轉化為文化傳承的樞紐節點:通過構建“技藝培訓一居家就業一親子陪伴”的閉環系統,使非遺傳承突破傳統的師徒授受模式,演變為代際共生的社區實踐。項目在大悟縣設立的漢繡工坊,通過模塊化課程將楚漢紋樣譜系拆解為可標準化教學的12類針法,讓2600余名留守婦女在掌握漢繡核心技藝的同時,更將家庭空間轉化為文化傳播的“微型課堂”。這種模式創造性地實現了三重代際連接一一母親習得技藝實現經濟獨立,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建立文化認同,祖輩的傳統審美經驗通過繡品紋樣獲得當代表達。
(二)技術標準的規范建設
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傳播,作為當代科技浪潮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正深刻地改變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和影響力4。然而,技術應用的失序可能加劇非遺的異化風險,而標準化建設正在為傳統文化筑起防護屏障。《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的出臺,標志著非遺保護進入“技術倫理治理”新階段,其對AI技術的限制性條款(如禁止生成式AI重構核心工藝),實質上劃定了“技術工具性”與“文化主體性”的邊界。
(三)激活青年群體參與動能
建立青年持續參與非遺保護的長效機制,需要多方協作的系統化支持體系。各級共青團與高校正成為關鍵推動力,通過組織青年志愿者開展系統性數字化研究。共青團和高校作為青年群體的重要聚集地,能夠有效地組織和引導青年志愿者,憑借其專業知識和技能,對鄉村非遺項目進行系統的數字化記錄、整理與分析,為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提供詳實的數據支持和創新的研究視角。例如,可以組織青年志愿者利用寒暑假深入鄉村,對當地的非遺項目進行實地調研和數字化采錄,建立非遺數字檔案,為后續的研究和傳播提供基礎。
在創業支持層面,政府與平臺的協同效應逐步顯現。有效的非遺數字傳播需要協同政府部門、非遺傳承人、社會組織以及社會大眾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由此構成一個非遺信息傳播“數字共同體”[5]。對于從事鄉村非遺數字化建設的創業青年,應給予充分的支持和引導。這包括提供政策扶持、資金支持以及技術指導等,幫助他們更好地利用數字化技術將鄉村非遺與現代市場需求相結合,開發出具有創新性和市場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
在技術應用方面,針對鄉村振興一線的青年工作者,如參與“三支一扶”計劃的青年,開展專門的培訓活動,提升他們在鄉村非遺數字化申報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這些青年骨干通過標準化流程,將非遺項目的技藝特征、傳承譜系等轉化為結構化數據,為政策資源配置提供精準支撐。
五、結語
數字化時代,青年群體正以數字原住民的身份重塑鄉村非遺傳承范式。面對數字化傳播中存在的技術工具化、文化淺表化等現實問題,非遺活態傳承應構建“青年創造力一文化主體性一技術向善力”的共生生態。學界、平臺與傳承主體需達成共識:技術應回歸工具本質,青年當以“守藝人”而非“流量客”的姿態,肩負起中華文化基因解碼與數字轉譯的雙重使命,在數字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對話中,孕育既葆有文化根性、又充滿未來張力的新范式。
參考文獻:
[1]王巍,劉永生,廖軍,等.數字孿生關鍵技術及體系架構[J].郵電設計技術,2021(08):10-14.
[2]李亦奕.數字化何以激活非遺藝術[N].中國文化報,2022-06-26(001).
[3]母棱.傳統技藝類非遺的數字化呈現探 析一一以蘇州水鄉木船制作技藝為例[I].傳媒論 壇,2022,5(06):9-11.
[4]徐揚.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傳播路徑[I].國際公關,2024(20):131-133.
[5]薛可,龍靖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傳播的新挑戰和新對策[J].文化遺產,2020(01):140-146.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項目名稱:新時期志愿服務的現狀與特點研究(項目編號:20240601)
作者簡介:沈莉(1977.07-),女,漢族,湖北鄂州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發展社會學、社會工作、志愿服務領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