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of \"Government Econom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A Case Study of\"Lighthouse'
ZHU Shuicheng1,SHI Hui2,LI Fenfen2 (1.BusinessSchool,Universityof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hanghai2o93,China;2.SchoolofLawand PublicAdministration,Hunan UniversityofFinanceand Economics,Changsha 41o2o5,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case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in curriculum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rough observing and comparing the exploratory practice of the “Lightho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teaching in the “Government Economics”course (including such stages as ilustrative citation, scenario-based discussion, and online-offline integration),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modern “Lighthouse”- the BeiDou Navigation Satelite System is a typ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that embodies both the theoretical ele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Lighthouse”and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s of the new era.The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s from teachers and students not only indirectly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case se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in achieving the objectiv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teaching,but also reveal the necessity of keeping teaching methods up-to-date and adapting to students’ individual condition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case analysis in teaching;“Lighthouse” ; “Government Economics\"
“政府經濟學”以政府的經濟行為及其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作為國內高校的常設課程,其常被稱為“公共經濟學”或“公共部門經濟學”。該課程時效性強,需要適時調整和更新教學設計。近年來,課程思政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關鍵內容。自黨的十九大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課程思政話語表達體系相應地發生了變化1,客觀上要求“政府經濟學”等高校專業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強化新時代精神的融入。
在《政府經濟學》教材的核心章節“公共產品理論”中,以建筑物形態呈現的傳統燈塔通常是經典案例。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衛星導航系統這類現代新型“燈塔”已逐漸取代傳統燈塔,為大眾所熟知。特別是我國近年來自主研發、獨立運行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它打破了美國GPS等衛星導航系統的壟斷,為世界提供了新的全球公共服務產品。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過程中所體現的“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斗精神”,恰好能為“政府經濟學”課程中的“燈塔”案例教學改革提供有效的新時代思政素材。
不過,在“政府經濟學”的課程設計中,如何實現上述新老“燈塔”案例的銜接與轉換,以及如何有效挖掘其中的新時代內涵,達成預期的思政教學目標,是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對此具備一定的研究優勢:其一,長期承擔所在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政府經濟學”本科和研究生課程教學任務,能夠借此觀察、試驗并反思課程教學細節;其二,早在2016年便獲得了上海市教委的重點項目資助,該項目專門用于探索“政府經濟學”課程的思政建設問題。項目實施過程中所獲得的專家指導以及同行建議,為此項研究的開展提供了極大幫助。因此,本文將在參考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筆者及其教學團隊在“政府經濟學”課堂上開展“燈塔”思政案例教學的探索經歷與經驗,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已有研究概況
案例教學向來是我國教學實踐和研究中的熱點話題。通過對相關研究文獻整體趨勢的分析發現,我國早期的案例教學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概念邊界和應用價值。然而,隨著近年來我國課程思政改革的持續推進,案例教學開始強調具體流程設計與效果評價,呈現出與課程思政相互融合發展的顯著態勢。
一方面,此前的研究通常將案例教學視為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以此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2]。它區別于簡單的舉例式教學,通常涵蓋案例選編、情境設置、課堂討論、案例點評等諸多環節和要素[3]。盡管截至目前,學界對于案例教學究竟是具體的教學方法還是教學范式仍存在一定爭議[4,但普遍認為,案例教學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以特定真實情境為背景,以培養、提升學生的獨立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對專業知識、理論的認知與掌握為目標的教學方法”5],是傳統的“自上而下”講授式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能夠有效提升專業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發教師的創新精神]。正因如此,案例教學自引入國內后,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在課堂教學靈活性相對較強的高等教育領域。
另一方面,自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課程思政在各高校迅速鋪開,相關研究文獻大量涌現。結合中國知網的CSSCI期刊論文聚類分析結果(見圖1),國內的課程思政研究重點目前已從課程思政背景、意涵、價值等宏觀理論主題,轉向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微觀實踐領域,旨在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改革實現課程思政的立德樹人目標[9]
在此背景下,“政府經濟學”等高校專業課程的案例教學也開始探索與課程思政建設融合發展的路徑。課程思政需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科優勢進行具體落實[10]?!罢洕鷮W”課程因其時效性和現實關懷等特性[11],需要根據我國外部環境變化及時更新案例內容與組織形式。該課程通過采用貼近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事例來啟發學生思考,或精心挑選案例并組織案例討論[12],引導學生結合經濟學主流理論認識和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培養他們在復雜經濟形勢下的問題解決能力。
由此可見,結合我國新時代課程思政改革背景,對“政府經濟學”課程中的“燈塔”等傳統案例的教學設計進行優化,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然而,思政案例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以案例選擇和教學過程的精心規劃與設計為前提[13],其教學效果也應納人來自師生等多方主體的評價[14]?;诖耍疚膰@“政府經濟學”課程中以“燈塔”為核心的思政案例選擇與教學探索過程漸次展開。
二、以“燈塔”為核心的課程思政案例教學探索過程
如前所述,“燈塔”是國內外《政府經濟學》教材“公共產品理論”章節的經典案例,也是公共產品理論研究中常見的研究對象。因此,筆者所在的“政府經濟學”課程教學團隊沿用了“燈塔”這一案例,并結合我國課程思政等教育教學改革要求,不斷探索、實踐并調整課堂所用“燈塔”案例的具體形態與組織方式。總體而言,教學探索過程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見表1)。由于授課對象和核心目標等教學背景發生了變化,每個階段的案例題材及組織方式也相應作出了調整,最終呈現出的教學效果各具特色。
需要說明的是,表1中的互動、思考和共情等階段性核心目標呈疊加遞進關系,“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國內新課標所提出的基礎性教學目標實際上貫穿教學全過程。
教學效果是一個復雜議題,受眾多因素影響[15],因此不同理論強調的維度各有側重[1,不同主體的評價意見也可能存在差異??傮w而言,案例教學目標及效果的達成,主要取決于案例的篩選與組織[?;诖?,下文將聚焦于“燈塔”案例的選擇與教學過程的設計。此外,授課教師在主觀感知基礎上,借助學生課程成績、評教分數等客觀數據,對教學效果進行了三角驗證。公共產品理論貫穿課程始終,是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的重點,且高校評教指標涵蓋“理論聯系實際、啟迪學生思考”等項目。因此,在缺乏該教學環節專項評估數據的情況下,學生的平時成績、考試成績及評教分數,可在一定程度上佐證教學效果。
(一)早期:舉例式“燈塔”思政案例教學探索
在此階段,鑒于課程內容專業性強、教學對象差異較大等情況,教學團隊基于UMU互動教學平臺,嘗試采用“多點分散式”舉例教學法,以降低專業學習難度,增進課堂互動效果。
1.教學背景
首先,從課程特點來看,“政府經濟學”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邏輯性,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學習難度。加之公共管理專業的學生大多偏文科,前期所修的微觀經濟學或宏觀經濟學等基礎課程涉及較多數理圖形推導,課程得分普遍較低,這使得他們本能地對“政府經濟學”課程產生了畏難情緒和防御心理。
其次,教學對象存在較大差異性。這一階段的授課對象是大四學生,他們各自面臨著課程學習、就業實習、畢業論文撰寫、考研、考公等不同任務,注意力容易分散,導致課堂互動難度較大。此外,班級成員構成較為多樣化:既有普通班學生,也有體育特長生;既有少數民族專項計劃的學生,也有來自中國周邊國家的外國留學生。
因此,合理開展課堂教學,做到因材施教,使其盡可能契合學生需求,調動學生課堂互動的積極性,同時實現專業理論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是早期課程教學探索的重要目標。
2.教學過程
在該階段的教學探索中,除了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工具或手段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例如基于UMU互動教學平臺開展課堂簽到或組織討論,同時將具有思政價值的生活化、本土化事例應用于較為晦澀的理論知識點講解過程中,通過“多點分散式”舉例法降低學習難度。
例如,公共產品理論是政府經濟學的基礎性理論,而公共產品的定義與特征則是該理論的關鍵內容。目前,國內教材中的公共產品概念大多引自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的《公共支出純理論》[18]:每個人的消費量等于該產品的總量,其數學表達式為
Xn+j=Xn+ji
式中: Xn+ji 表示第 n+j 種公共產品的總量; Xn+j 表示第 i 個消費者對該產品的消費量。此公式體現了公共產品的基本特征一“非競爭性”,其內涵是:某組織或個人對公共產品的享用,既不排斥或妨礙他人同時享用,也不會導致他人享用該產品的數量減少或質量降低。
在公共產品理論教學過程中,抽象的數學定義往往導致學生理解困難,因此,引入實例成為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舉措。教材中,國防與燈塔作為經典范例被廣泛使用:盡管從長期趨勢來看,一個國家的人口通常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然而,并不會因為人口的這種增長,而導致任何個體所享有的由國防部門提供的國家安全保障有所減少[19]。與之類似的是,在海洋領域,當增加一艘船途經鄰近海域并獲得航行指引時,并不會產生額外的成本支出。例如,為警示礁石而設置的海上燈塔,其散發的光亮能夠為每一個看到它的人提供幫助[1。筆者及其教學團隊引入《人民日報》報道的大福島燈塔作為本土化案例——這座自1982年建成并沿用至今的黃海前哨燈塔,既是軍用、民用船舶的重要助航設施,又承載著國防使命[2]。該燈塔兼具歷史價值與現代功能的特性,使其成為詮釋公共產品理論的優質載體,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抽象的數學定義。
3.教學效果
以下從不同維度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這有助于評估教學探索的成效。
(1)教師主觀感知。教師將與“燈塔”相關的時政新聞、思政事例與課程理論知識點有機融合,并運用UMU互動教學平臺開展小規模教學實踐,從而有效改善了大四課程教學難度大、課堂氛圍沉悶的狀況,顯著提升了學生的互動參與度。這種教學模式的創新,讓教師直觀感受到課堂活力的增強與教學效果的優化。
(2)學生成績與評教情況。根據教務系統數據,在模塊分值與占比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采用“時政/思政事例融合教學法”后,課程平時成績均值由86分提升至90分,卷面得分從73分提高到80.5分。其中,普通班(非體育特長生班級)因課堂互動參與度大幅提升,平時成績整體提高近10分。此外,學生對該課程的評教分數也從89.89分上升至91.63分,這進一步佐證了教學方法改革對提升教學質量的積極作用。
(二)中期:以傳統“燈塔”為主題的情境式案例教學
綜合前期教學反饋以及校內外專家的意見,為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教學團隊在此階段將案例教學與情境模擬深度融合,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激發其創新思維,有效拓寬了傳統“燈塔”相關議題的討論廣度。
1.教學背景
隨著舉例式課程思政教學的深入實踐,學生對“燈塔”案例普遍產生興趣,但課堂討論中的觀點差異顯著。事實上,經濟學界關于“燈塔”問題的理論爭議由來已久,其中科斯在《經濟學中的燈塔》中對薩繆爾森等學者的“燈塔”論述作出的批判性評論最為經典[21]。此外,本校教學督導在旁聽課程后建議,教師應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對公共產品的主流定義與特征進行合理質疑[22]?;谏鲜鰧W情反饋與專業建議,教學團隊融合情境式案例教學法與課程思政建設思路,重構了基于傳統“燈塔”的情境式案例教學流程,詳見圖2。
2.教學過程
情境式案例教學法將案例教學與情境模擬有機融合,被學界視為案例教學法的進階形態。這一界定源于情境學習理論的核心觀點:完整知識體系的建構,需依托真實的學習情境;學習本質上是個體與知識所處情境深度交互的自然產物[23]。然而,該教學法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教師不僅需要在課前圍繞教學目標系統設計教學流程,還需在課堂實施過程中精準把控教學節奏,根據學生反饋動態調整引導策略。
由于情境式案例教學強調案例教學與情境模擬的深度融合,需要系統規劃案例選取、情境創設、實踐體驗與總結點評等核心要素,教師團隊重點進行了如下設計和調整。(1)聚焦核心案例:以“孤島居民建燈塔”為主題展開案例討論,確保教學內容集中且緊扣教學目標。(2)創設沉浸式情境:將假設情境設定為環海孤島,學生集體扮演島上居民,圍繞“修建燈塔”進行分組研討與集體決策?!肮聧u”是經濟學中常見的假設情境。在課堂實踐中,教師適度放寬“孤島”情境細節限制(如資源條件、居民身份等),鼓勵學生自由探索,但要求其立足角色定位,真實表達觀點訴求。(3)靈活開展案例點評:教師根據課堂討論進度,靈活介人點評,引導學生體會案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同時,為保障教學流程順暢,教師從多維度把控課堂節奏:一是科學規劃各環節時間節點,確保教學有序推進;二是觀察小組參與度與決策方式,評估學生的協作能力;三是記錄方案陳述要點與投票結果,為后續點評與總結提供依據。
3.教學效果
(1)教師主觀感知。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實施課堂翻轉的教學模式,課堂呈現出顯著變化,不僅教學流程得以重構,課堂氛圍也愈發活躍。教師從學生積極且精彩的案例討論中切實體會到“教學相長”的深刻內涵。師生間通過高頻次的思想碰撞與協作互動,進一步深化了互信與默契,構建了更為融洽的教學關系。
(2)學生成績與評教情況。受學校課程教學大綱全面修訂、期末考試方式調整等因素影響,此階段課程卷面分數較上一階段有所下滑。但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情境式案例教學的有效實施,學生課堂參與熱情顯著提升,到課率保持高位,課程平時成績均值突破92分,評教分數也超過92分。學生多次在課程反饋、座談會等場合提及,情境式案例教學環節以其強互動性和實踐性,不僅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更激發了他們對后續課程學習的濃厚興趣。
(三)近期:引入新時代中國“燈塔”的線上線下思政案例教學
隨著線上線下雙平臺教學模式的日益普及,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憑借其指引功能,以及“新時代北斗精神”所蘊含的價值內涵,被類比為“燈塔”案例,并以更為豐富的呈現形態融人“政府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中。
1.教學背景
盡管以傳統“燈塔”為核心的情境式案例教學成效顯著,且實施流程經多次實踐已趨于成熟,但新情況的出現促使其教學設計亟待更新。
一是國內外客觀環境發生變化。在此背景下,高校既要做好線上線下教學的銜接工作,幫助學生平穩適應外部環境變化,也要充分發揮專業特色,引導學生關注國際變局與國內大局,深化其對時代發展趨勢的理解,進而強化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認知與責任擔當。
二是教學參與主體提出了新訴求。受專業本科培養計劃調整影響,“政府經濟學”課程在大三、大四的普通班與體育班等四個班級同期開設,因而師生期望了解不同班級的教學效果差異。此外,課堂預調研顯示,部分學生表示僅使用過手機導航,從未見過海上燈塔的實物。這表明,傳統“燈塔”這一經典案例,需如“新時代北斗精神”般與時俱進。
2.教學過程
為適應國內外形勢變化、響應師生教學需求,該階段教學設計回歸探索初衷。在保留傳統“燈塔”情境化案例教學流程的基礎上,創新引入融合新時代精神內涵的“北斗”等本土化案例,并增設《北斗》紀錄片視頻賞析等線上教學環節。此舉旨在增強教學流程的靈活性,使其更好地適配線上線下“雙線”切換或同步教學模式。經多次試驗與優化,最終形成如下教學流程,詳見圖3。
首先,對“公共產品理論”章節核心內容進行簡要闡釋。隨后,依托智慧教室大屏幕或線上教學平臺,播放CCTV制作的《北斗之路》紀錄片精選片段,生動展現我國北斗系統建設過程中“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奮斗歷程。借助片中“無論我們身處何時何地,北斗系統都在蒼穹之上指引我們前行的路”等解說詞,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我國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及服務在特殊時期發揮的關鍵保障作用。
其次,舉例闡述“公共產品”的薩繆爾森定義。教師指導學生查看各自手機內置的導航系統,結合薩繆爾森定義中用于區分公共產品的公式,見式(1),及私人物品屬性的數學表達式為
式中: Xj 表示第 j 種私人產品的總量; Xji 表示第 i 個消費者對該產品的消費量。此公式表示私人物品的總消費量等于所有個人消費量的總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及其載體華為手機的屬性差異,進而解釋為何華為手機具有典型的私人物品屬性,以及其使用和消費具有競爭性與排他性;而手機里搭載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因其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屬于“公共產品”范疇。
再次,結合與燈塔相關的本土時事新聞,剖析公共產品的基本特征。大戢山燈塔是我國首座配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GPS雙模差分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基準站的新型燈塔,曾被多家主流媒體圍繞其地理位置(可遙望上海浦東)及守塔人故事展開專題報道。報道中呈現的新老燈塔功能變遷一如“過去燈塔是航船在夜暗迷霧中唯一的航標,而隨著船舶定位技術發展,其導航功能逐漸弱化”,以及守塔人“干這行最重要的是責任與堅守”的心聲,均被作為思政素材融入課堂,引導學生感悟社會關懷意識與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
然后,運用情境式案例教學法,以“燈塔”為核心案例,重點探討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具體涵蓋供給主體(誰來建“燈塔”)、供給方式(怎么建“燈塔”)、供給效率(不同修建模式有何利弊)等方面,深入分析各要素間的關系與實踐意義。
最后,回顧“公共產品理論”的教學過程,借助情境式案例討論中的“選小組代表”和“小組方案投票”環節(見圖2),自然過渡到后續“公共選擇理論”的課程要點。同時,教師在學校指定的網絡教學平臺布置《北斗》等視頻觀后感作業。該作業將作為課程全過程考核及期末平時成績評定的依據。
3.教學效果
(1)教師主觀感受。受多重因素影響,該教學環節的探索實施面臨一定挑戰。但得益于案例選取貼近生活且兼具時代性,學生最終深度融入課堂。此外,“燈塔”元素以多元形態貫穿線上線下教學全過程,這不僅強化了經濟學課程的內在邏輯連貫性,也深化了學生對時事時局的認知理解,啟發他們思考我國經濟技術發展與時代變遷對社會及個人的深遠影響。
(2)學生成績與評教情況。數據顯示,在教學流程相近的班級中,大三學生的課堂專注度整體高于大四學生,盡管兩個年級的平時成績均達90分以上。體育班期末卷面成績仍低于普通班,但在課堂互動參與度上表現更為活躍。從整體來看,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與評教分數均呈穩步上升趨勢,尤其在評教指標中,“善于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和“教學內容充實、重點突出,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兩項得分提升顯著。
三、總結與啟發
在我國課程思政與智慧教學改革深入推進,國內外政治、經濟、公共衛生等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宏觀背景下,筆者所在教學團隊經集體研討與實踐探索,采用情境式案例討論、線上線下雙平臺互動等教學模式,將“北斗”等多元形態的“燈塔”意象及其精神內涵,深度融入“政府經濟學”課程中“公共產品理論”相關知識要點的教學過程,實現了活躍課堂互動氛圍、激發學生多元思考、培育時代共情能力等階段性教學目標。課程期末考試成績與教師評教分數均呈穩步上升趨勢(見圖4)。
在“政府經濟學”課程的“燈塔”思政案例教學探索實踐中,授課教師團隊形成以下共識。(1)課程思政的呈現形式與實施路徑具有多元性,無需局限于單一模式。教師團隊自發開展“燈塔”案例教學探索,在這一過程中持續踐行“新時代北斗精神”自主創新、追求卓越的內核,而該探索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課程思政育人實踐。(2)思政案例教學改革需秉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則。教師應基于學生專業背景、個體特質等差異,動態調整教學流程與方法,從而實現更優的育人成效。
四、結語
盡管“政府經濟學”課程中“燈塔”思政案例教學經多年探索已初步成型并顯現成效,但仍存在改進空間。例如,前期工作側重案例篩選與討論組織,卻忽略了對教學效果的即時評估。此外,情境式思政案例討論目前主要應用于“公共產品理論”教學章節,這種應用范圍的局限性,導致其難以持續激發學生對整門課程的學習動力與熱情。因此,隨著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上海市《關于深入推進上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的出臺,如何依據新要求系統優化課程方案、完善教學效果評估機制,將成為后續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曉培,胡樹祥.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話語表達與當代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00-104.
[2] 張家軍,靳玉樂.論案例教學的本質與特點[J].中國教育學刊,2004(1):51-53;65.
[3] 謝曉專.案例教學法的升華:案例教學與情景模擬的融合[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1):32-36.
[4] 周序,劉周靈潤.如何認識案例教學?——關于“案例教學法”提法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20(4):74-78.
[5] 周學榮,黃青青,郝若曦.加強案例教學,培養高素質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21(8):47-49.
[6] 張宏偉.案例教學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吸引力和感染力探析——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5):88-91.
[7] 鄭金洲.案例教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途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7):36-41.
[8]申世廣,姚瑤.基于知識圖譜的“課程思政”研究分析與展望[J].科教導刊,2021(10):94-96;100.
[9]黃廣芳,阮靈杰.基于Citespace的國內課程思政研究述評[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21,36(3):59-63.
[10]葛玉輝,王淑君.工商管理專業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以“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為例[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5(2):198-203.
[11]石慧,方建喬,朱水成.“兩個大局”背景下公共經濟學課程教學體系改革思路[J].西部素質教育,2022,8(21): 170 -173.
[12]藍英,夏曉紅,邱德雄,等.“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專業課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以公共經濟學為例[J].經濟師,2020(10): 190-191.
[13]趙洪.研究性教學與大學教學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14]劉彥文,管玲芳.案例教學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的實證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08(4):69-75.
[15]郭俊輝,李長安,王富忠.三因素框架下的案例教學效果的實證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9(12):96-101.
[16]孟慶茂,劉紅云.大學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維度結構及影響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2003(4):617-619.
[17]郭俊輝,曹旭華,王富忠.案例教學效果的最優模型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40-144.
[18]SAMUELSON P 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expenditure[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54, 36(4): 387 - 389.
[19]高培勇.公共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0]人民日報.0.68平方公里的小島上,只有3名軍人生活居住[EB/OL].(2020-11-06)[2022-10-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615532630508995amp;wfr-spideramp;for-pc.
[21]COASE R H.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J]. JourmalofLawamp; Economics,1974,17(2):357-376.
[22]李正明.加強對公共產品消費的研究[J].消費經濟,2009, 25(6): 58 - 60;32.
[23]王軍武,梁照飛.情境學習理論與實踐模式探討[J].軟件導刊,2005(S1):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