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是培養學生體育綜合素養的重要階段,但傳統體育教學側重于學生技能成長,忽視了學生體育興趣與競爭意識等體育素養的發展。教師要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學、練、賽、評”一體化具體實踐,培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推動學生在體育領域的長遠發展,構建高品質體育課堂,實現體育學科育人價值。
一、緊扣學習要點,深“學”理論
“學”是指學生掌握體育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是“學、練、賽、評”一體化的起點,能為后續教學環節起到引領作用。教師要緊扣學習要點,明確學生需要“學”什么、怎么“學”。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掌握體育知識、技能與方法,為達到此學習目標,教師要搭建貼合教學內容的趣味情境,讓學生對枯燥理論知識產生學習興趣;還要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帶領學生理解技能要領,為學生未來開展訓練奠定基礎,實現“學”與“練\"有效融合。
在初次開展籃球教學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籃球理論知識學習,幫助學生快速入門。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簡單介紹籃球發展歷史,還播放了一些籃球競賽精彩片段集錦,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以籃球為話題展開積極討論。隨后,教師打開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籃球基本技術的動作分解漫畫,旁邊附有簡潔的文字講解。教師隨機邀請學生,根據課件內容談論其理解,并嘗試模仿課件中的動作。完成籃球基本技術講授后,教師繼續開展籃球基本戰術講解,考慮到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師沒有利用課件講解戰術,而是打開了電腦游戲“NBA2K”,使用游戲演示具體戰術,讓學生仔細觀察戰術要點。為考驗學生理解程度,教師要求學生設計一些新戰術,在游戲中應用新戰術,看能否取得實效。
教師顛覆傳統體育理論知識教學形式,靈活使用多媒體設備,不僅為學生播放多媒體視頻、制作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掌握籃球理論知識,還以游戲作為載體開展籃球戰術演示,引導學生針對戰術開展思考,進而學會籃球基本戰術。
二、完善訓練計劃,勤“練”技能
為實現體育知識與理論方法實踐應用,教師必須將“練”作為橋梁,連接“學”“練\"環節。開展訓練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鞏固理論基礎,還能將理論學習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實現“練”到“賽”的順利過渡,符合“學、練、賽、評”一體化要求。教師應完善訓練計劃,帶領學生勤練技能,讓學生明確訓練目標,運用所學知識開展標準化訓練,以增強學生技能水平。
以中長跑訓練為例,教師在開展中長跑訓練之前,已經順利完成中長跑理論知識與技術的教學,但教師考察該班學生學情,發現學生體能素質普遍較弱,只能從低強度訓練入手。教師調整訓練計劃強度,設計適用于低層次學生的訓練計劃。開展實際訓練時,教師先帶領學生進行熱身活動,讓學生充分活動身體,再讓學生復習理論內容,原地練習中長跑動作要領,幫助學生做好訓練前期準備。準備完善后,教師按照學生跑步水平差異,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田徑訓練,學生按照教師要求,完成幾組固定距離變速跑。教師則觀察學生情況,對學生跑步動作、呼吸方法進行針對性指導,讓學生面對面監督對方動作與呼吸是否正確,通過訓練后才能繼續投入跑步。
教師沒有盲目開展訓練,而是認真調查學生學情,對訓練計劃進行調整與優化,使訓練充分契合學生體育技能水平。教師還極為注重訓練層次,在低層次教學時,先幫助學生鞏固理論知識,再開展正式訓練,發現學生問題后,立即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開展針對性訓練,最后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訓練,充分貫徹了“勤練”原則,也使學生樂于參與形式多樣的訓練,為后續的“賽”做足準備。
三、落實練賽銜接,常“賽”實戰
經過充分地學習與訓練,學生已經具備一定體育技能,但能否將其用于實戰還有待商榷?!百悺笔沁M一步鞏固學生體育技能的關鍵環節,能夠檢驗學練成果,但傳統體育教學很少組織課內競賽,也很難在課堂中營造真實競賽氛圍,學生沒有運用體育技能參與實戰的機會,導致其缺乏體育競爭意識與體育精神。教師要基于學生學練內容對競賽規則進行調整,科學劃分競賽小組,一比一還原真實比賽,讓學生有機會充分發揮自身體育技能,在競賽中找到節奏與感覺,積累更多體育經驗,落實練賽銜接,達到鞏固學生“學”“練”成果的目標。
完成排球教學與訓練后,教師依據訓練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競賽??紤]到排球運動不僅考驗個人技術,也不能脫離團隊,教師遵循公平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嚴格按照排球聯賽標準,每組安排6人,3人負責前排,另外3人負責后排,暫時不設自由人位,保證每組都有至少1名以上排球技術相對較高的學生,同時適當簡化比賽規則,將網高調整至適合初中學生身高的位置,當學生適應競賽后,教師再逐漸提升網高。在競賽過程中,教師指導體育委員擔當裁判,自己則觀察競賽情況。學生初次參加較為嚴格的競賽,整體表現得比較緊張,教師在一旁輔助學生,向有困難的學生提供語言指導,幫助學生回憶訓練要點。
教師在訓練后快速銜接競賽,按照國際聯賽要求組織課內競賽,為參賽小組進行人員分配,按照學生水平調整比賽規則,保證競賽公平性,避免挫傷學生積極性。當學生在競賽過程中出現問題,教師及時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回憶訓練內容,引導學生了解“練”與“賽”之間的關聯,在競賽中發揮出訓練水準,使“賽”真正成為實戰,有效培養學生實戰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等體育綜合素養。
四、開展全面評價,細“評”表現
“評”是“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的最終環節,主要起到總結教學成果的作用,其結果將反映“學、練、賽”教學成效。因此,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評價時,必須貫穿“學、練、賽”全程,細“評\"學生表現,了解學生的理論掌握情況、技能使用情況與體育素養發展情況等,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學習、訓練、競賽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促使學生調整自身學習方法,不斷提升自身體育技能水平。對教師而言,教學評價結果也能為優化教學策略提供參考。教師要精心設計評價指標,將過程性指標與結果性指標相結合,確保教學評價全面性、準確性,助力“學、練、賽、評”一體化的持續性發展。
為落實“學、練、賽”三方面的評價,教師將教學評價分為三個維度,分別為“學習表現”“訓練過程”“競賽成績”,其中訓練過程的評價需要經過特殊考核。以足球為例,教師在評價時,先從“學習表現”維度進行評價,參考在日常足球教學中學生的具體表現,如考勤、態度、理論掌握情況;再評價“訓練過程”維度,此維度除了考核學生訓練態度外,還要開展單獨的足球技術考核,學生需要完成運球、搶球、戰術等項目的考核,以學生考核成績為主要評價依據;最后評價“競賽成績”維度,教師主要參考學生課內競賽成績進行評價,不同于前兩個維度的過程性評價,此維度為結果性評價,有可量化數據,可以直接獲得評價結果。
教師重視教學評價,為特定運動項目構建教學評價體系,在日常教學中以觀察與記錄等形式獲取部分教學評價依據,同時將競賽成績作為可量化評價依據,使教學評價趨于完善。對于教學評價結果未達要求的學生,教師也并未采取責備態度,而是組織學生重新開展訓練,真正將培養學生體育技能作為主要目標,在“評”中充分反映學生“學”“練”“賽”具體情況,成功構建“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
基于“學、練、賽、評”一體化開展初中體育教學具有較強育人價值,學生不再受到傳統體育教學束縛,可以全面、專注地投入于體育學習,從中切實感受到自我成長與發展。體育教師應堅持落實“學、練、賽、評”一體化,從全局視角出發,構建“學”的重要內容體系、強化“練”的實踐效果、營造“賽”的真實環境、完善“評\"的有效標準,突出“學練”“練賽”“練賽評”的內在聯動,最終實現“學、練、賽、評”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穆荷秀.學練賽一體化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花樣跳繩”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5(02).
[2]謝丹.“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模式下具象思維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體育視野,2024(13).
[3]徐道瑜.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策略探究[J].教師,20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