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關鄧.臨床醫學教育與藝術賞析課程融合路徑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8):79-81.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8-0079-03
0引言
當代醫學教育日益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臨床醫學領域與藝術賞析課程融合成為教育探索的新方向。藝術賞析課程能夠豐富醫學教育的人文內涵,深化學生對生命意義和美學價值的理解。在臨床工作中,藝術賞析能夠助力學生形成敏銳的觀察力、情感共鳴力以及創新思維。良好的審美修養有利于優化醫患交流效果,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將藝術元素融人臨床醫學教育,能夠培育學生的人文情懷與專業素養,契合現代醫療對多維人才的需求,促進醫學教育體系不斷完善。
1臨床醫學教育與藝術賞析課程融合的理論基礎
醫學人文主義思想是臨床醫學教育與藝術賞析課程融合的理論源泉。這一理念強調在醫療實踐中重視生命尊嚴,關注患者心靈需求,將醫學視野擴展至技術范疇之外。整體醫學模式超越單純的生物學視角,主張從身心統一角度理解患者,其精神實質與藝術賞析課程培養的整體觀照能力相互呼應。跨學科教育研究表明,不同知識領域的交匯能激發認知遷移與思維創新,為藝術賞析融人醫學教育提供了方法論支持。這些理論脈絡交織成一幅注重全人教育、關懷生命本質的醫學教育圖景,藝術賞析自然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多元智能視角揭示了人類認知包括語言、邏輯、空間、音樂等多維能力,藝術賞析課程能夠培育醫學生的感性認知,促進醫學生全方位發展。建構主義教育觀點認為,學習是在具體情境中建立知識意義的過程,藝術賞析恰能為醫學生創設豐富的體驗場域,深化專業知識理解。審美教育研究顯示,藝術體驗能夠培育感知力、想象力與創造性思維,這些素質對臨床醫師觀察病情、把握患者心理狀態具有獨特價值。將藝術賞析引人醫學課程,能使學生在科學訓練之余獲得人文體驗,形成理性思維與感性認知相融的知識體系,為醫學實踐提供更廣闊的視野[1]。
2臨床醫學教育與藝術賞析課程融合現狀
2.1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完善
現行醫學院校教育框架下,藝術賞析課程常居于次要位置,缺乏整體規劃與深入設計。目前,藝術類課程多呈現為分散式選修課程,未構建與醫學專業緊密銜接的課程體系。藝術賞析教學定位不明確,難以精準對接醫學實踐要求,導致課程實效性受到影響。在內容構建方面,藝術元素與醫學知識存在割裂現象,兩者間連接點不足,學生難以將藝術體驗轉化為臨床思考能力。時間安排上,藝術賞析教育多集中于醫學教育早期階段,臨床實習期間相關課程明顯減少,造成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藝術素養教育中斷。
課程評價機制尚不健全,現有考核多流于形式,較難準確評估學生將藝術思維融入醫學實踐的真實水平。課程內容呈現趨同化特征,普遍關注傳統藝術形式,對醫療情境中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關注較少。課程層次劃分模糊,各學習階段的教學內容缺乏梯度設計,無法適應學生專業能力發展需求。學科資源整合不足,專業課教師對藝術要素融人醫學教學的接受度有限,影響了綜合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使藝術賞析難以真正融入臨床醫學教育全過程[2]。
2.2教學資源整合利用不足
醫學院校藝術資源活化程度有限,校園藝術場所與醫學教育關聯度低。圖書館藝術類藏書不足,藝術與醫學交叉研究文獻稀少。數字教學資源更新緩慢,醫學導向的藝術賞析音像材料匱乏。現用教材多為藝術通用版,缺乏醫學背景的專門教材。院校間資源互通壁壘明顯,藝術院校優質內容難以轉化為醫學教育的組成部分。醫學生高質量藝術實踐機會有限,實踐基地醫學元素融入不足,降低了資源應用效益。
師資配置失衡,兼通醫學與藝術領域的教師稀少,單一背景教師跨領域教學力有不逮。醫學教師藝術素養培訓機制缺失,藝術教師獲取醫學知識途徑不足,阻滯復合型師資形成。醫療機構與藝術教學部門合作松散,臨床環境中藝術教育素材閑置未用。實踐教學案例積累不夠,臨床場景藝術視角研究少見。校友資源開發薄弱,藝術領域有成就的醫學畢業生參與教育體系的有效途徑缺乏。評價標準單一,難以促進教師整合多樣資源,致使藝術賞析課程供給難以滿足教育需求。
3臨床醫學教育與藝術賞析課程融合的現實意義
3.1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
藝術賞析課程融人臨床醫學教育,深刻影響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藝術作品蘊含豐富的人文情感與生命體驗,醫學生在賞析過程中能感受藝術家對生命、痛苦與死亡的獨特表達,進而深化對人類處境的理解。文學作品中的病患描寫、繪畫作品中的情感刻畫、音樂作品中的情緒傳遞,能引導醫學生思考疾病背后的心靈世界。藝術史上醫學主題創作為醫學生提供了觀察醫患關系的另一個視角。古典與現代藝術對生死議題的探討,能引導醫學生在技術視角之外,思考醫學實踐的根本意義,形成對生命的深刻敬意[3]。
醫學生人文修養提升表現在臨床關懷意識與情感理解能力的深化。藝術賞析課程能培育醫學生敏銳的情緒感知能力,使醫學生善于辨識患者內心情感變化。戲劇藝術的欣賞與體驗,能賦予醫學生角色轉換視角,自然形成處境互換的思考方式。藝術作品中關于倫理困境的討論,啟發醫學生對醫療實踐中價值選擇的思考。多元文化藝術體驗能拓寬醫學生的文化認知邊界,提升跨文化背景患者的理解水平。藝術鑒賞活動能夠營造師生共享的精神空間,淡化專業界限,構建平等交流氛圍。醫學生能在藝術環境中逐漸內化人文精神,將精湛的醫術與深刻的人文關懷融為一體,使醫學實踐回歸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
3.2培養醫學生的審美能力
藝術賞析課程能為醫學生創設審美訓練空間,豐富其對形式、色彩、比例與結構的感知體驗。繪畫中的光影變化、雕塑中的立體轉折、音樂中的節奏韻律,能培養醫學生識別細微差異的敏銳度。這種感知力與臨床診斷中的癥狀辨識相通。醫學影像學解讀、皮膚病變觀察、病理切片分析,都需要細膩的視覺審美能力作為支撐。藝術作品中對稱與變化的探索,能滋養醫學生的空間平衡感,這在外科手術設計、形體修復中具有重要價值。對多種藝術風格的鑒賞,能拓展醫學生對美感文化差異的認知,增強其在復雜醫療環境中的適應性[4]。
審美能力在醫療活動中具有實踐意義。醫學生可在藝術賞析中培育美學判斷能力,營造溫馨的診療氛圍。視覺藝術體驗能深化醫學生對患者表情、姿態語言的感知,提升醫患交流質量。藝術鑒賞養成的表達意識,能引導醫學生在學術寫作與演講中追求明晰優美,增強專業溝通效果。音樂感知訓練能強化聽覺辨別力,有助于捕捉聽診聲音的細微變化。培育醫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其將醫療實踐視為科學精確與藝術感染的融合,在嚴謹的診療過程中融入形式美與情感美,使醫療服務同時實現生理康復與心靈撫慰的雙重目標,為患者帶來全面的健康體驗。
4臨床醫學教育與藝術賞析課程融合的策略
4.1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針對醫學院校藝術賞析課程局限于低年級通識階段、缺乏專業融合的現狀,應建立貫穿本科四年的漸進式課程結構。第一學年開設藝術基礎與醫學觀察類必修課,培養學生的基本鑒賞能力與細節辨識技能。第二、第三學年規劃人體美學與醫學表達類專業融合課,結合解剖學、病理學等核心課程,引導學生理解人體比例、色彩變化與疾病特征關系。臨床實習前開設醫患溝通藝術表達應用課程,通過情景模擬、案例討論增強情感表達能力。現有藝術教材缺乏醫學元素問題亟須解決,編寫如《臨床診斷中的視覺藝術》《醫學影像的審美解讀》等專用教材,使藝術內容直接服務于醫學能力培養。要將醫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作為人文教育周期,從第一學期開始進行設計,在教學內容和難度上層層遞進、不斷發展,做好不同階段的知識銜接,保障學生順利過渡[5]。
針對藝術課程與臨床實踐脫節的問題,可在各科室輪轉期間設置固定的“藝術漫步”環節,由臨床醫師引導學生從審美視角觀察醫療環境、患者互動與疾病表現。課程評價體系應轉向多元立體模式,包括藝術基礎知識考核、醫學主題創作展示與臨床情境應用能力評估,科學分配各部分權重,全面反映學習成效。醫學藝術資源整合需建立統一中心,收集各專科典型病例圖像、醫學史經典資料與醫療環境設計案例,形成開放共享平臺。在專業分類指導原則下,外科方向課程重點發展空間感知與手部精細控制能力,內科方向著重培養敘事能力與情感理解能力,醫學影像方向側重提升視覺解讀與色彩辨別能力。這些有針對性的措施能有效解決當前課程體系中理論與實踐脫節、內容與專業隔離的問題,形成既有系統性又富有專業特色的藝術賞析教育鏈條。
4.2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
傳統單向講授難以實現醫學與藝術知識深度融合,可采用線上學習與線下體驗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學期課程設計上,分配適量線下藝術工作坊與線上自主學習時間,醫學院校數字平臺提供藝術作品與臨床案例對照學習資源。對醫學人文教育而言,互聯網慕課既能提供靈活的學習機會,讓學生根據自身時間和節奏學習,又能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觀點和資源,極大地拓展醫學人文教育的內容。醫學生常難以建立藝術元素與臨床實踐的內在聯系,可采取疾病與藝術表現對照教學法,以皮膚科常見病為例,將病變形態與色彩理論分析結合,幫助學生建立視覺癥狀與藝術表現的認知橋梁。學科間壁壘影響跨領域思維培養,可組織醫學圖像美學解析項目學習,小組成員共同完成醫學影像的藝術解讀作品,評價標準涵蓋專業準確性、藝術表現力與團隊協作過程。
4.3完善課程評價機制
臨床醫學與藝術賞析融合課程評價體系存在單一性問題,難以準確反映學習效果,需重構更具包容性的評價方法。現行評價主要采用期末考試形式,無法有效衡量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與醫學專業知識融合程度,宜發展涵蓋知識掌握、藝術感悟、醫學運用及創意表達的綜合評價標準。評價主體單一現象明顯,可采用教師主評、學生互評與臨床醫師點評相融合的多元評價方式,合理配置各評價主體比重。現有評價內容脫離醫療實踐語境,應設計具有臨床情境的評價任務,如醫療場所美學解析、疾病的藝術表現、醫患溝通中的審美要素運用等,使評價內容更貼近醫學實踐。在評價機制方面,可以引進多元評價方式,除了傳統的考試評價,還可以引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口頭報告等方式,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人文素養。
課程評價時間節點過于集中、缺乏持續性監測的問題亟待解決,可建立貫穿學習全程的連續評價模式。課程開始階段進行藝術素養基礎評估,明確每個學生的起始水平與學習重點;學習中期實施形成性評價,記錄藝術工作坊參與情況、臨床美學觀察記錄、小組合作項目等多元表現;課程終結時進行綜合性評價,重點考查藝術思維與醫學專業的融合成果。評價數據分析利用不充分問題值得關注,可構建評價結果定期反饋與教學改進機制,向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建議,同時作為課程優化的重要參考。
5結語
臨床醫學教育與藝術賞析課程的融合代表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藝術賞析在醫學人才培養各環節的自然滲透,構成包含課程設計、教學創新與評價改革的立體路徑。醫學生通過藝術體驗,能夠錘煉觀察力與感受力,進而形成審美意識與人文情懷,使醫療活動深度融合科學的精準性與人文關懷。教育工作者可在醫藝融合中發掘教學資源,精心構建融合模式,培養具備專業素養與美學智慧的醫學人才,為醫療實踐注入人文溫度與藝術品質。
參考文獻:
[1」李軼,王敬,陳小霞.課程思政視域下醫學人文教育路徑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5(3):173-176.
[2]王經緯,周笛,姬云飛.醫患命運共同體視域下醫學人文課程思政建設路徑[J].承德醫學院學報,2023,40(3):264-267.
[3」毛璐,李小菊,隋昕,等.課程思政視域下醫學人文類課程教學設計實踐路徑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24,42(2):75-77.
[4」劉長君,高煥惠.“大思政”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醫學人文教育協同育人的路徑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4,42(24):15-18.
[5]王小文,劉春曉,姜兆磊,等,課程思政視域下對專碩醫學人文教育的理解與思考[J」.繼續醫學教育,2023,37(3):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