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時期是人生旅程的啟蒙階段,加強對兒童人文素養的培養尤為關鍵。閱讀憑借其特有的價值,為兒童人文素養的萌發提供了豐沃的土壤。每一部經典文學著作,都深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既涵蓋古人的道德標準,也體現現代人的人性關懷;既表達對自然的崇敬與贊美,也涵蓋對社會現象的深刻反思與批判。兒童在閱讀中,不僅能鍛煉語言表達能力,還能提升思維能力,更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滋養與熏陶。然而,當前閱讀理解與人文素養培育的融合仍面臨諸多挑戰,深入探索兩者的融合路徑,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閱讀理解與兒童人文素養提升的關系
1.培養情感認知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情感認知的培養極為關鍵。閱讀理解為他們開辟了一個獨特的情感體驗空間。通過閱讀各類文學作品,兒童能在文字構筑的天地中感受豐富多樣的情感變化。他們能從溫馨的親情篇章中,體會到血濃于水的深情厚誼;在英雄們的冒險故事中,領悟到勇敢堅毅的精神。這種沉浸式的情感體驗,促使他們從最初的情感接受者,逐漸成長為能夠深刻領悟情感意蘊的個體,從而構建起完善且多元的情感認知框架,為應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增強文化底蘊
閱讀理解猶如一座橋梁,將兒童與多元文化緊密相連。從古典名著到現代文學佳作,從本土文學精華到外國風情篇章,閱讀引領兒童在文字海洋中跨越時空,領略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風采。在閱讀過程中,他們吸收傳統文化的智慧,領悟不同文化的獨特韻味與差異,視野得以拓寬,文化自信隨之增強。這種文化底蘊的積淀,不僅充實了他們的知識庫,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他們的“三觀”,使他們成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新生力量。
3.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是兒童人文素養的一種外在展示。在提升兒童語言表達能力方面,閱讀理解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通過閱讀,兒童能夠接觸到規范嚴謹、優美流暢且充滿創意的語言表達方式。詞匯的豐富性、句式的多樣性以及篇章結構的巧妙安排,宛如潛移默化的導師,引導兒童不斷積累語言知識,掌握表達方法。經過長期的閱讀浸潤,他們從最初的模仿逐漸過渡到自主創新,能精準、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閱讀理解與兒童人文素養的融合策略
1.設計問題驅動閱讀,啟迪人文思維智慧
在閱讀理解的實踐過程中,教育者要指導兒童深入閱讀文本。通過精心策劃一系列具有啟發性、遞進式的問題,激勵兒童主動探索文本深層的人文意蘊。這一模式顛覆了兒童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閱讀過程。問題的巧妙設置,不僅提升了兒童分析、推理、評價及閱讀理解的能力,更促使他們在深入剖析文本的過程中,體味人性的多面性,思索人生的價值與真諦,從而培育出敏銳的人文洞察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以《守株待兔》閱讀文本為案例,幾童初讀文本后,教育者可先拋出問題:“農夫為什么選擇在樹樁旁守候兔子?”此問題能迅速引導兒童回顧文本,捕捉關鍵信息,初步把握故事脈絡。隨后,問題深入一層:“你認為農夫的行為妥當嗎?為什么?”此問題促使兒童結合個人認知與生活體驗,對農夫的行為進行深入剖析與評判。幾童發表見解后,教育者要進一步設問:“假若你是那位農夫,在看到兔子撞死后,你會怎么做?”此情境式問題將兒童帶入故事中,促使他們換位思考,激發想象與創造潛能。討論環節則引導兒童從多元視角審視問題,諸如勤勞致富的正當性、不勞而獲的負面后果等。在閱讀理解收尾階段,提出總結性問題:“這個故事向我們傳達了什么道理?”引導兒童歸納提煉,挖掘故事中的人文價值,讓他們知道,唯有勤勉耕耘方能收獲,不勞而獲不是正道。整個過程以環環相扣的問題為線索,引領兒童逐步深入文本,在思考與辨析過程中,不僅把握了故事精髓,還深刻領悟了其中蘊含的人生智慧,點亮了人文思維的火花。
2.開展主題辯論,提升思辨能力
閱讀主題辯論是一種知識探究方式,能夠打破傳統閱讀理解的單調模式,促使兒童在思想的交鋒中進發出智慧的火花。在閱讀理解的框架內,選取富有爭議性的主題,組織兒童展開辯論,是激發兒童閱讀熱情和探索動力的有效途徑。為了保證辯論言之有物、據理力爭,兒童會自發地深入研讀文本,廣泛搜集信息,全面剖析問題。辯論過程中,兒童需清晰闡述個人觀點,同時傾聽并反駁對方論點,這一系列活動對培養兒童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及批判性思維具有明顯效果。
比如,對于《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可針對閱讀內容圍繞“圓明園該不該重建”這一主題組織辯論。在準備階段,指導兒童深入研讀文本,了解圓明園的昔日輝煌與毀滅歷程,鼓勵兒童通過查閱書籍、搜索網絡等途徑收集相關資料,包括圓明園的建筑特色、歷史意義、重建的技術挑戰及資金需求等。辯論時,正方從傳承歷史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等角度出發,強調重建的必要性。反方則從尊重歷史原貌、保護遺址現狀、資金合理分配等視角進行反駁,指出圓明園的毀滅是沉痛的歷史教訓,保留遺址更具警示意義,且重建需巨額資金與人力,這些資源應優先用于其他文化保護項目。在雙方激烈的論辯中,教育者適時點撥,引導兒童針對歷史、文化、經濟等多重維度深入思考,在思想的碰撞過程中,兒童對圓明園的歷史價值產生更深的理解,人文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3.組織戲劇表演,拓展理解的角度
在閱讀過程中,僅僅讓幾童停留在文字表層是遠遠不夠的,教育者需探尋一種更具沉浸式和體驗性的途徑,促使兒童深入領悟文本蘊含的人文意蘊。戲劇表演是將靜態的文字轉化為鮮活的表演,在角色刻畫、情節推演過程中,表演者能體會人物的情感波瀾,深刻領悟作品所傳遞的人文精神。此舉不僅能有效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還能錘煉他們的表達技巧、團隊協作能力,使人文素養在實踐活動中得以升華。
以《巨人的花園》閱讀理解為例,先引導兒童充分研讀文本,把握故事的基本脈絡和人物特征。隨后,將兒童劃分為若干小組,各組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在角色分配時,應引導幾童深入剖析每個角色的性格特征、語言風格及行為動因,如巨人的自私本性及后來的轉變。進入排練階段,則指導兒童依據文本描述構思臺詞和動作。譬如,巨人驅逐孩子們時,言辭應嚴厲、生硬,配以雙手叉腰、面露兇相等動作;而當巨人目睹花園因孩子們的離去而變得冷清孤寂時,其言辭應滿是懊悔,應該低頭沉思、眉頭緊鎖。教育者要鼓勵兒童發揮創意,為角色增添細節,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如孩子們在花園中嬉戲時,可融入歡快的笑聲和生動的嬉戲動作。表演環節,各小組依次登臺獻藝。臺下的兒童既是觀眾,又兼評委,表演結束后,集體討論各組表演的亮點與不足。通過此類戲劇表演,兒童由被動的閱讀者轉變為故事的參與者,在表演中深刻理解“分享帶來快樂”這一人文主題。相較于單純的課堂講授,表演更能觸動幾童心弦,促使他們的人文素養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提升。
4.借助故事續編,激發想象潛能
幾童的想象力猶如待開發的寶庫,充分挖掘他們的想象潛力,能為提升其人文素養提供強大的驅動力。故事續編作為別具一格的閱讀延伸手段,其作用不容小,能打破兒童對故事固定結局的思維定式,促使他們深入探究故事角色的內心活動,思考角色在多樣情境下的抉擇與成長。通過續編故事,兒童由被動的故事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創作者。在此過程中,他們結合自身的生活閱歷、情感體驗,構想故事的后續發展,從而拓寬思維視野,增強人文想象力。
以《陶罐和鐵罐》閱讀文本為例,可依據閱讀內容引導兒童開展故事續編。在活動初期,先帶領兒童回顧陶罐與鐵罐的性格特征:陶罐謙遜和藹,鐵罐則傲慢無禮。接著,提出問題啟發幾童思考:“假如多年后,鐵罐未因氧化而消逝,它與陶罐再次相逢,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鼓勵兒童展開豐富的想象。有的兒童或許會描繪:鐵罐因過往的經歷而醒悟,向陶罐致;陶罐則以寬容之心接納了鐵罐,從此兩者結為摯友。在續編過程中,教育者要指導幾童運用文本中的語言描繪、神態刻畫、動作表現等技巧,使故事更加鮮活有趣。例如,描繪鐵罐道歉的場景時,可這樣敘述:“鐵罐低著頭,紅著臉,聲音略帶顫抖地說:‘陶罐兄弟,我錯了,以前是我太驕傲自大了,你能原諒我嗎'?”這樣的續編訓練,不僅加深了兒童對文本人物性格的領悟,還促使他們在想象與創作過程中,培育了寬容、友善等人文素養。
5.推行閱讀日記,記載人文感悟
閱讀日記如同一場心靈的漫游,而日記是珍藏這段漫游經歷的寶貴載體。倡導兒童記錄閱讀日記,能促使他們在閱讀時,即時捕捉內心的感動、思考與困惑。這絕非單純的文字堆砌,而是兒童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度思考與吸收的過程。在撰寫閱讀日記時,兒童需整理自己的思緒,將朦朧的感受轉化為明晰的文字表述,此過程有助于增強他們的邏輯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
具體而言,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可鼓勵兒童自主挑選感興趣的書籍來閱讀。幾童讀完后,引導他們撰寫閱讀日記。首先,應當向兒童闡明閱讀日記的要點,包括書中最觸動人心的情節、對角色形象的評析、從書中汲取的啟示等。譬如,兒童在閱讀《夏洛的網》時,或許會被蜘蛛夏洛為救小豬威爾伯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情節打動。在日記中,兒童可能會這樣寫:“夏洛憑借智慧與生命,編織出贊美威爾伯的文字,幫助他逃離被宰殺的厄運。夏洛的無私與善良使我感動,我領悟到真正的友誼是為對方傾盡所有?;叵胛业暮糜?,在我遺忘文具時,總是慷慨相助,而我卻因瑣事與他爭執。我今后一定要倍加珍惜這份友情,更加用心地對待朋友。”每隔一段時間,教育者應定期收集兒童的閱讀日記,認真批閱并提供個性化反饋。對于兒童日記中的觀點與感悟,可進一步引導他們深思,如:“除了珍視友誼,夏洛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這樣的啟發將促使兒童不斷深化對書中人文意蘊的理解,從而提升個人的人文素養。
綜上所述,將閱讀理解與兒童人文素養的提升相融合,是一項既復雜又系統的任務。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教育者可依據多元化閱讀活動,引領幾童深入理解閱讀內容,推動兒童人文素養不斷提升。從引領兒童體悟經典著作的情感意蘊,到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實踐活動,各個環節均環環相扣。教育者要科學規劃課程體系,將閱讀與道德教育、藝術鑒賞等多個方面有機融合,拓展培育兒童人文素養的途徑。唯有全面、深入地促進閱讀理解與人文素養融合,方能助力兒童在知識的薰陶下,實現人文素養的提升,為其今后的人生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涇河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