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岡山腳下的遂川縣,正人紅軍小學教育集團(以下簡稱集團)以紅色基因為核心引擎,形成“信念、堅韌、開創”的核心價值理念,將紅色精神轉化為集團化辦學的內生動力。集團通過“信念鑄魂、師資強基、實踐育人\"三維路徑,構建起革命傳統與現代教育相互融合的集團辦學模式,彰顯了遂川教育改革中的獨特價值與堅韌的生命力。
一、信念鑄魂:讓紅色基因成為集團辦學“精神紐帶”
集團本著“理念共通、文化共融\"的價值共識,堅持立德樹人,以紅色文化育人為統籌,使集團4個校區從“物理整合”走向“化學融合”。
一是凝聚發展共識。集團黨委明確“讓每個校區都成為紅色精神傳承地”的目標,將“堅定信念、堅韌不拔、堅持開創”的理念轉化為集團化辦學的行動綱領。每個校區的校門均懸掛\"紅軍小學\"校牌,每周同步舉行升旗儀式,用統一的文化標識打破各校區教育壁壘,形成“精神同頻”的發展共同體。這種認同不僅體現在外在標識上,更深入到學校的各項活動和管理中,如學校的年度計劃制訂、教師培訓等方面。
力 + 紅色素養)教師隊伍,讓革命傳統教育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傳承。
二是構建育人體系。開發《紅色詩詞選編》《紅色歌曲匯編》等校本課程,將《映山紅》融入音樂課、《紅星照耀中國》融入語文課、“黨旗的故事\"融入“開學第一課”,打造“學科 + 紅色\"融合課程群。集團少先隊總輔導員季秀娟說:“我們不是單純講歷史,而是讓孩子在《十送紅軍》的旋律中理解信仰,在《紅巖》的閱讀中懂得擔當。”
一是在紅色活動體驗中鍛造師德。為進一步深化教師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踐行能力,集團構建紅色實踐系列活動,讓教師在沉浸式體驗中提升教育本領,真正成為紅色基因的堅定傳播者。
二是在師徒結對中豐厚紅色底蘊。在78對“青藍結對”中,老教師不僅傳授教學技巧,更將自身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融入指導過程。青年教師唐玉榮在省級骨干教師朱丹的指導下設計了紅色情境教學,將紅軍《半條棉被》的故事轉化為互動課堂,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為人民服務”的內涵。這種“傳幫帶\"有利于青年教師快速成長。2024年,上官丹清、王沁羽等10位教師獲省、市教學獎,集團教師在紅色教育類優質課競賽中獲獎率達 60% 。在青藍結對過程中,老教師還帶領青年教師深入革命舊址、走訪老紅軍后代,通過實地考察和訪談,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將這些真實的情感和體驗融入教學中,使紅色文化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
集團定期組織教師重走朱毛紅軍挑糧小道,在崎嶇山路的跋涉中體會艱苦奮斗的內涵;參觀遂川工農兵政府舊址,通過查閱史料、撰寫講解詞,深入挖掘紅色歷史故事。
三是紅色文化浸潤辦學底色。校園內“紅軍長征”主題長廊、陳正人生平展覽室等場景化設計,構建了沉浸式紅色文化育人空間。這些精心打造的校園環境,并非簡單的裝飾,而是將革命歷史故事與教育場景深度融合,讓每一面墻壁都成為無聲的教育者。同時,學校還將教學樓架空層打造成“黨史學習園地”,學生在日常行走中,仿佛置身于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之中。
集團積極搭建教師紅色志愿服務平臺,鼓勵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紅色文化傳播活動。教師們化身“紅色宣講員”,走進社區、鄉村,為群眾講述井岡山斗爭故事;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文化進萬家”活動,通過制作手抄報、表演紅色短劇等形式,將紅色精神傳遞到社區。這種實踐不僅增強了教師的社會責任感,也讓教師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進一步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擔當,使紅色教育更具溫度與深度,推動紅色師資隊伍建設邁向新高度。
二、師資強基:讓革命傳統在培訓賦能中扎根
三是在專業研修中提升傳承能力。集團組織教師深耕“紅色文化融人學科教學”課題,劉瓊玉團隊“紅色文化在小學思政課中的實踐路徑\"獲省級課題立項,6名教師開發出“紅米飯里的數學奧秘\"等跨學科課程。葉為龍老師提出“科學與信仰并重\"的教學理念,其集團以“培養既能教好書、更能傳好紅色基因的教師”為目標,打造“雙師型”(教學能論文獲全國紅色教育創新大賽特等獎。通過專業研修,教師們深入研究紅色文化與學科教學的融合點,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同時,學校定期舉辦紅色教育研討會、成果展示會等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了濃厚的教研氛圍,讓教師從“紅色文化學習者”變為“紅色教育資源開發者”,開辟了集團化辦學新路徑。
三、實踐育人:在體驗中培育“紅軍娃”成長共同體
集團堅信紅色文化教育是行走的思政課堂,通過“沉浸式實踐 + 社會化參與”,讓學生在行動中感悟紅色精神,實現從“受教育者\"到“傳承者”的角色轉變。
一是打造成長實景課堂。舉辦紅色運動會,設置“搶收軍糧上井岡\"等項目,讓學生在模擬體驗中理解艱苦奮斗的內涵。思源校區學生袁璐璐在“搶救傷員”比賽中說:“以前覺得紅軍故事很遙遠,現在才知道團結和堅持有多重要。\"除了紅色運動會,集團還開展“紅色研學旅行”,組織學生沿著紅軍長征路線進行實地考察。在研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聽講解、看實物、投身實踐,深人了解革命歷史,感受紅色文化的力量。
二是搭建多維傳承舞臺。集團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的藝術感染力,通過紅色主題展演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與傳承紅色基因的多維舞臺,讓紅色文化以更生動鮮活的形式走進學生心靈。
集團定期舉辦“紅色經典誦讀大賽”,學生們聲情并茂地朗誦《可愛的中國》《七律·長征》等經典詩文;組織紅色課本劇表演,學生們將《小英雄雨來》《金色的魚鉤》等故事搬上舞臺。
集團還鼓勵師生自創紅色文藝作品,師生共演。繪畫社團的學生用畫筆描繪井岡山會師、八角樓的燈光等歷史場景;書法社團的學生書寫紅色詩詞、革命標語。2024年,集團紅軍小學以李錦春為代表的“小紅星講解員團隊\"獲得全國表彰,馮笑妍、占煜其、李煜文獲得省市紅色題材活動展演大獎。
三是培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組建“紅軍娃志愿者分隊”,4個校區學生共同走進革命烈士故居打掃、為農村留守兒童送“紅色書包”到敬老院表演紅色情景劇。在“憶苦思甜”活動中,學生親手制作“紅米飯”“南瓜湯”,聽老黨員講述當年遂川蘇維埃政府的故事。家長李先生感嘆:“孩子主動把零花錢捐給山區學校,說‘要像紅軍幫助老百姓那樣幫助別人'——紅色教育真正走進了孩子心里。\"通過這些紅色實踐,學生不僅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還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傳承紅色基因。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集團化辦學成效顯著:師生獲縣級以上榮譽300余項,集團獲評“江西省紅色基因傳承示范校”。更重要的是,城區教師主動到江鈴校區開展紅色支教,鄉村學生通過紅色教學活動走進城區學校,優質教育資源正從單向輸出變為共生共長。“堅定信念、堅韌不拔、堅持開創”的精神密碼已深深融入集團化辦學,教育公平與高質量提升便有了最堅實、最亮麗的底色。 (作者單位:遂川縣正人紅軍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