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現實困境與治理路徑

2025-08-13 00:00:00文豐安孫道森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5年3期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高質量

中圖分類號:F323;F091.91;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5831(2025)03-0032-14

一、問題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農業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農業高質量發展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并最終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力取得長足進步,但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2],面臨農業原始創新能力不足、農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農業比較收益低下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強等嚴峻挑戰。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改變長期依靠大量資源投人和高度能源消耗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在傳統要素投入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應用,推動農業生產力由“舊質\"向“新質\"跨越式轉型。

2023年7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地考察調研時,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4]。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重大部署,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指引。當前,我國正處在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建設農業強國的歷史交匯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圍繞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加大種業、農機等科技創新和創新成果應用,用創新科技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并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5],為新時代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在此背景下,深人探究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現實困境與治理路徑,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學界研究進展

“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提出以來,受到國內眾多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并相繼展開了多維度的研究。而農業高質量發展是新發展階段的基礎支撐、突出任務和強烈需求,一直是學界的重點、熱門研究課題。通過對符合主題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學界對新質生產力、農業高質量發展以及兩者關聯的研究整理如下。

(一)關于新質生產力的研究

一是新質生產力的生發邏輯研究。眾多學者從理論、歷史和現實“三重\"邏輯分析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對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探索實踐的經驗總結,也是立足“兩個大局”,塑造未來發展新優勢,贏得全球新一輪發展戰略主動權的科學回答[6-8]。二是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研究。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而產生的生產力[9],具有新科技革命的主導性、新產業賦能的前瞻性、高質量發展的目的性[10],要以生產力—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為基礎,在結果、要素、要素組合、產業形態、保障等方面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1]。三是新質生產力的實現路徑研究。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全面塑強科技創新整體能力、積極促進新要素迅速成長、聚力推進核心技術研發應用和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12],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制度體系與治理體系[13]。四是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及路徑研究。新質生產力不僅在發展目標、動力、結構、內容、要素等多個方面發揮作用[14],有效推動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15],還從生產要素、組織形態、產業體系、技術創新四個維度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要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發展[6]。有學者認為,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在關鍵任務、價值遵循、發展要求、實踐原則上體現出高度的內在一致性[17],要通過加大頂層布局力度、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優勢等舉措加速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18]。

(二)關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

一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研究。有學者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涵義包括提高土地和勞動生產率、保護資源環境、拓寬農業功能[19],以及農產品的提檔升級和產業發展質量的持續提升[20],具有綠色發展引領、供給提質增效、規模化生產、產業多元融合等主要特征[21]。二是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有學者認為,我國在農業產業結構和農產品結構優化、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明晰、農產品區域品牌和農業現代物流業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不足[22],面臨農業供需結構性失衡、農產品質量有待提高、農業資源與環境約束趨緊等挑戰,要從科技創新、量質并重、深化改革、生態保護、精準匹配五個方面推動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23]。三是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測度研究。有學者基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從產品質量、產業效益、生產效率、經營者素質等維度構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24-25]。也有學者從新發展理念的五個維度[26-27]、供給與需求兩個層面[28]出發,構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測度。四是農業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協調聯動研究。有學者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之間相互影響,但整體耦合協調度不高[29],在產業融合、結構調整、綠色供給等方面存在不匹配、不適應的情況,要因地制宜探索形成聯動發展機制,通過發展高質量農業分類推進鄉村實現全面振興[30]。

(三)關于新質生產力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聯研究

一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和實現路徑研究。農業新質生產力意味著對農業生產要素、生產過程以及產業鏈上組織、分工和協作的創新性轉化[31],具有高新科技、高新知識、高新人力資本、高效能、高質量等特征[32],要著力突破農業高科技創新瓶頸及成果轉化難題、推動農業生產要素新質化和農業綠色轉型、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深化農業生產關系變革[33]。二是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研究。有學者以農業生產體系、產業組織模式和營銷模式為框架,從要素融合效應、業態變革效應和供需匹配效應三個維度分析內在作用機制[34]。也有學者基于新發展理念分析認為,數字農業新質生產力會驅動農產品量質提升、農村產業結構和城鄉結構協調發展、農業生產低碳集約、農業資源和市場拓展優化、農民共享發展成果,要加快培養農業數字化人才、數字化升級農業勞動資料、數字技術廣化和深化農業勞動對象[35]。然而,目前學界將新質生產力具體到農業發展上的直接研究尚少,本文也從如何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其他因素梳理相關文獻。有學者認為,數字技術作為核心要素和重要動力,通過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36],以數字技術為依托的數字鄉村建設能夠為人賦能、促產業共生、為農服務,與農業高質量發展互促共進[37]。也有學者通過實證分析表明,數字經濟[38]、數字普惠金融[39]、農業社會化服務[40]等因素均可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此外,還有學者聚焦以新質生產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賦能鄉村振興、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等方面展開研究。

綜上所述,目前學界就新質生產力、農業高質量發展以及兩者關聯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為本研究的開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和借鑒。然而,學界對新質生產力的研究仍處于不斷深人和發展階段,學者們主要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生發邏輯、內涵特征、水平測度、實現路徑及其與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等方面展開討論,并拓展至企業、教育、文化、體育等具體層面的研究。關于如何加快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也主要聚焦于數字技術、數字經濟等因素,對農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研究仍在探索中,更鮮有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視域下的深度剖析與系統闡釋。鑒于此,本文將從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視角出發,在把握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的基礎上,以中國式現代化為目標導向,闡述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理,并分析當前新質生產力在推動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提出以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治理路徑。

三、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視域下新質生產力的理論解析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產力\"概念,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觀基礎。要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基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

(一)歷史唯物主義對生產力的經典釋義

生產力范疇是馬克思主義研究一切社會經濟問題的出發點,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石。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標準,“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41533。

1.生產力效能的提升由多要素組合的復雜結構系統決定

生產力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由客觀物質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其結構的基本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除“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42]208外,人類社會生活和全部生產力效能的提升還受到多種要素的綜合作用,“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42]53。在此,馬克思實際上指出了勞動者的技能水平、一定時期科學對技術的滲透程度、社會分工協作和管理的狀況、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種類規模和性能效率、一個國家的資源稟賦狀況等要素對生產力的決定作用。當這些要素的質量提升和組合優化時,勞動生產力便隨之提升,進而帶動整個社會經濟活動效率和效益的雙重增長。在決定生產力效能提升的諸多要素中馬克思主義著重討論了資本主義大工業語境下科學技術的革命性推動作用,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越高,生產力就越發達,就越能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在不同歷史階段,生產力各要素的內涵作用和組合結構也不相同,它們會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豐富深化、調整優化,塑造并驅動著時代特有的現實生產力形態。

2.生產力與科學技術存在內在關聯

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19世紀的歐洲,當時生產領域大量采用新技術,傳統的“經驗—技術\"模式逐漸轉變為“科學—技術\"模式,“科學一技術一生產力\"的作用鏈條愈發凸顯,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提高,引領工業革命更快地向縱深發展。馬克思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43]科學技術本身就是生產力,能夠創造運用于生產過程,同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密切聯系并滲透其中,提升勞動者的技能素質、改進生產工具和工藝、推動勞動對象的范圍拓展和質量提升,獲得更高水平的組合模式,最終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力。而且,“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421698,科學技術進步與生產力發展之間存在雙向賦能、交互影響的動態關系。一方面,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及廣泛應用造就了機器大工業,推動生產方法新的改進,使得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勞動時間日益縮短。另一方面,基于技術需要的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又成為科學技術進步的強大驅動力,從而持續釋放出新的生產力。正如馬克思所揭示的科學技術在生產中應用的作用與反作用,“科學在直接生產上的應用本身就成為對科學具有決定性的和推動作用的著眼點”[44]。

3.生產力是人類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現實能力

生產活動是人類特有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與自然界之間的作用力就是生產力。生產力的本質在于“人”,是人類為滿足現實需要,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以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它不僅是人類全部歷史的物質基礎,也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這種能力作為人的對象化的產物,一方面彰顯出人的本質力量,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人自身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是實現人與自然之間雙向物質變換的實際能力。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也內在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指出生命只能以共同體形式而存在,人靠自然界生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致力于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贏。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注重追求物質財富和資本增殖,導致對現實的人的發展和自然環境承載力的忽視和犧牲。但由于時代的局限,馬克思只能寄希望于發揮歷史主體的能動性及其實踐的創造性,以社會革命的方式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實現對生產方式和整個社會制度的完全變革,試圖建立一種能夠促進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現代工業。

4.生產力對社會進步及文明的推進與社會制度密切相關

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總是與一定的生產關系相聯系,決定著生產方式及相對應的社會制度的性質。生產力發展到新的階段必然要求生產關系的調整進步,“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41602。而一定的生產關系在歷史性生產實踐中,既會因為對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適應和容納促進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也會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和躍升而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最終成為新的生產力積累與釋放的阻礙因素,“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45]。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表現為生產力的充分發展,要求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并突破其束縛,以不斷推動新的社會形態和文明類型的出現。但這并不意味著生產關系的發展必然落后于生產力的進步,生產力是推進社會文明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其中生產力與社會制度結合至為關鍵。馬克思認識到,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雖有重大躍遷,卻導致物質主義極度膨脹、貧富兩極分化嚴重和人的異化。馬克思正是以此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進而深刻闡述社會制度同生產力對推進社會文明的內在關聯。

(二)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3],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創新成果,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深層呼應和拓展深化。

1.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引領的包含全新質態要素的復雜系統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它不僅作為獨立的生產要素發揮作用,還滲透融入生產力系統的各個部分,推動生產力各要素更新躍升和高效率配置,發生“質”的、結構性的變化,進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引領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具言之,作為創造者和使用者,人是新質生產力生成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性意義的能動主體。科技創新和勞動者的深度融合表現為,勞動者學習積累迭代和反復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其素質和技能躍升到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層面,能夠引領科技創新,創造和熟練運用并適應新質生產資料,形成創造性勞動和創新性勞動。勞動資料向更高技術含量的躍升主要表現在生產工具的改進和革新,達到與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相匹配的層面,即以最新最先進的科技創新成果為基礎,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賦能作用,使生產工具更加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勞動資料的結構和效能得到優化和提升。在勞動對象層面,運用新技術手段,拓展更廣范圍、更多種類、更豐富形態的勞動客體,不斷延伸和開辟生產實踐的時空場域,深入開發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特別是將數據、信息等新型生產要素納人勞動對象系統,提高勞動對象的整體質量。上述三個基本要素以科技為動力和紐帶,通過改變要素之間的配置比例和組合結構,優化投人產出關系,形成基本要素組合的新模式,促使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

2.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提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46],到\"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47],再到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48],以及科學發展觀把生產力與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內在聯系起來,中國共產黨人學習、實踐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客觀條件和目標定位,對培育和發展生產力進行不斷探索和實踐。新質生產力則是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和擘畫高質量發展新藍圖的過程中提出,在實踐探索中產生并不斷發展的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的先進生產力,是新時代黨領導下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新質生產力進一步強化了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是人類更高階地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現實能力,推動客體對象的變革持續向縱深拓展,滿足人類更高層次的需要。新質生產力與新發展理念相互促進、內在統一。新質生產力是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生成和發展起來的,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協調為內生特點、綠色為普遍形態、開放為必由之路、共享為根本目的,是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能夠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3.新質生產力要求加快形成與之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當生產力變化發展時,“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已的一切社會關系\"[41602。作為區別于傳統生產力、代表生產力能級躍遷的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能夠催生新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體系,與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高度契合。同樣地,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也需要生產關系的調整和社會制度的支撐與其相適應,才能真正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的生成與發展。要在深刻把握先進生產力發展狀況和趨勢的基礎上,積極改進傳統的、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將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機結合起來,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以生產關系的持續變革動態適應并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四、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理

農業高質量發展內在蘊含保供給、提質效、調結構、增綠色、拓市場等方面,是涉及多維度的復雜的系統性農業提升工程。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具體實踐和生動體現,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形成和發展,能夠促進農業生產力變革和生產關系重塑,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對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一)以新質生產力保障農產品供給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超大規模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農業強,首要是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必須強”[49]。新質生產力通過關鍵性、顛覆性農業科技創新,推動數字信息技術、智能農機裝備、生物育種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新質生產力不僅深刻改變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在傳統農業勞動中的形態,促進農業生產要素變革和資源創新性優化配置,提高農業生產數智化水平,從而增強以糧食為主的農產品自主供應能力;還能實現對農業生產環境的實時監測和精準調控,創造適宜作物生長的環境條件,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同時,農機裝備關鍵核心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引領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基礎設施完善和農機裝備高端智能化發展,并協同推進設施農業現代化,拓展農業生產可能性邊界,確保農產品生產的穩定性、持續性、多樣性,有效增加農產品供給。以土地狀況優化為目標,通過微生物技術等新質生產力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蓄水保熵能力,有利于提高其潛在生產能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提升糧食產能。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運用基因編輯、分子設計育種等前沿科技手段,培育出更適應環境變化、抗病蟲害、高產優質、綠色環保的農作物新品種,將有效提升糧食大面積單產和品質。

(二)以新質生產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強調技術、管理、模式的創新與變革,能夠促進農業提質增效。隨著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新質生產要素逐漸滲透融入農業全產業鏈,引發數字化、智能化變革,在整體上推動實現從低技術、高投入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高效益的發展方式轉變;并培育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的發展格局,實現農產品供應鏈上供給和需求的協調匹配,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增加農民收人,有利于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依托物聯網技術收集海量數據、設計農作物大模型和智能決策控制系統,將在極大程度上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實現遠程可視化動態監測。根據作物生長狀況與環境變化的實時數據,運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及時調整,自動化精準施肥、灌溉和病蟲害防治,突破了傳統設施裝備和技術手段的限制,減少了對繁重勞動力投入的依賴,使農產品生產過程更加科學化、精細化,促進農業生產效率、作業準確度和農產品質量的提升。在一系列新技術的驅動下,新質生產力還能突破地理空間限制,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設施農業、立體農業等新型農業模式,形成利用網絡空間實現規模經營的新模式新業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新路徑。

(三)以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

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都會引發生產力的變革,從而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新質生產力在農業轉型升級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縱向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橫向拓展農業產業形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一方面,聚焦農業供應鏈、加工鏈、價值鏈優化升級,通過對先進數字技術的整合與應用,搭建農業產業發展的數據采集、分析和共享平臺,打通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服務等環節的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生產出各具特色的地方農產品。這不僅解決了農業產業鏈短而不全的困境,還引領農業向品牌化、高端化方向發展,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業的功能定位也在不斷拓展。新質生產力利用新技術、創新新模式、發展新業態,注重對農業多種功能的深度挖掘和開發,為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聯動協作、融合發展夯實基礎[50]。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依托當地獨特資源優勢,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培育出新的產業形態和經濟增長點,提供更加多樣、更具特色、更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農業多元化發展,在增強農業生態保護、農村文化傳承、農民就業增收等方面價值的同時,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四)以新質生產力促進農業綠色低碳轉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高度重視農業綠色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應用,這正是以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3],是以綠色技術創新為支撐、為綠色發展服務、體現綠色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在農業生產模式、生態治理修復等方面發揮作用。借助由智慧農業技術、低碳農業技術、生態循環技術等構成的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科技體系,新質生產力將突破傳統農業技術制約,改變農業生產原有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范式,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形成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綠色化的農業生產體系,提高農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在新質生產力的引領和推動下,還可以探索智慧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通過研發新型綠色高端裝備、采用先進的材料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等方式,促進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的循環性和穩定性,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促,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此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的引入也給農業領域帶來革命性變革,為農業生態環境改善、耕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五)以新質生產力拓展優化農業資源和市場

面對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和食物消費結構逐步升級的矛盾,要更好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在和平發展道路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就是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先進生產力,能夠為拓展農業資源和市場提供新動能,推動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數字化平臺與國際合作網絡建設,促進全球農業資源高效優化配置以及市場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我國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市場和先進農業技術,培育農業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有效應對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沖擊、生物安全、地緣政治沖突等各類風險挑戰。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為跨境電商、智慧物流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推動農業生產資料的全球購買和優質農產品的全球銷售,進一步擴大了市場范圍,更好地以農業品牌建設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此外,新質生產力也推動農業科技研發和服務平臺的搭建,不僅使農戶更加便捷地學習國內外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能和經營模式,還能深化農業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和培養一批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國際化人才,提升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五、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

新質生產力已經在農業領域的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然而,當前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農業科技創新及轉化應用不足、專業化高素質農業人才短缺、農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業全產業鏈一體化程度較低等諸多現實困境,相應的賦能體制機制尚不健全,影響新質生產力的效用發揮。

(一)農業科技創新及轉化應用不足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向更高層次邁進,但與世界農業強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我國農業基礎研究比較薄弱、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存在“卡脖子\"難題。2023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 63.2% ,比2012年的 54.5% 提高近10個百分點,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①。相較于發達國家、其他領域,我國農業科技投人總量與強度偏低。例如,我國2022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經費投人強度為 2.54% ,農副食品加工業僅有 0.58% ,導致農業領域創新動力不足,制約了農業科技創新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在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等關鍵領域的科技創新也存在明顯短板和薄弱環節,核心技術和產品自主可控能力不強。另一方面,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推廣體系不完善,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不夠,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具有周期長、影響因素復雜、不確定性和風險大等特殊性,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 40% 左右[51]。農業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協同效率不高,科研與農業生產、市場需求相互脫節,缺少有效的供給反饋機制,導致科技成果難以滿足農業發展的現實需要,不利于涉農新興產業發展、未來產業培育以及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城鄉數字鴻溝、土地所有權問題、農技推廣隊伍等因素均對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產生影響。農業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和應用能力有限,農戶生產經營分散且規模較小、投資能力較弱,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數量不足、專業素質不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

(二)專業化高素質農業人才短缺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者的數字素養和技能水平整體不高,農業人才結構不合理,尤其是高端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較少,不利于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基于比較收益和生活工作條件等方面的考慮,大量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專業技能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村空心化和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問題突出。現有農業勞動者老弱化嚴重、文化程度偏低,對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的認知、接受、應用能力有限。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年齡55歲及以上的有 33.6% ,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比高達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整體上也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針對其進行指導培育的力度不夠,帶頭人的科技素質和現代經營管理能力較弱。另一方面,農業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有待完善,與農業實際需求存在一定脫節,難以培養出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具言之,農業高等教育更偏向理論學習,對技術技能方面的實踐涉及較少,而農業人才引進又缺乏針對性,導致實踐性的創新型人才不足。涉農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更新滯后、知識結構過于局限,對現代農業科技的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以及新興交叉學科在農業領域的融合應用關注度不夠。此外,農村相對落后的發展環境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也面臨挑戰。農村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與城市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治理環境不能充分激發人才效能。而且,當前職業晉升和薪資待遇的激勵機制尚不完善,對農業高素質人才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影響農業科技創新的深入開展。

(三)農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業基礎設施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農業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加強。一方面,交通運輸、農田水利、冷鏈物流、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在不同農村地區仍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傳統基礎設施與信息化融合不夠,新技術、新設備的普及率和應用水平不高,成為制約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發展應用的重要瓶頸。截至2023年12月,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 ,網絡設施建設仍不完善,網絡信息不通暢和移動電子設備信號弱等問題依然突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融合發展水平較低,針對不同地域特點的適用性較差,自動化控制灌溉系統的開發和應用也有待加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及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等新模式的發展。另一方面,數字化新型基礎設施布局建設不足,農業大數據和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不夠充分,農業生產信息化、智能化程度相對較低。據統計,2022年全國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 ,但總體上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農業領域缺乏高效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平臺、健全的信息服務平臺,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困難、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突出,導致農民獲取實用的農業技術和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受限,難以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和優化品種結構、分享更高收益,從而影響了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率和競爭力。

(四)農業全產業鏈一體化程度較低

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但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程度仍然較低,以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產業載體薄弱。一方面,我國農業產業鏈短而不全,各環節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和緊密協同,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比較滯后。當前,農業產業鏈主要集中在生產和粗加工環節,農業研發、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品牌銷售等環節的延伸不充分,導致農產品附加值較低、農業國際競爭力不強。農業產業鏈技術落后、標準化程度低,市場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管理機制尚不完善,協同效應未能充分發揮,存在資源浪費嚴重、效率低下、交易成本過高等制約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短板。農業社會化服務也存在服務不平衡、不充分、不規范的問題,還沒有形成成熟完備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難以滿足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發展不足。我國農產品加工業仍處于初級加工階段,產業規模效應不明顯,高產不高效問題依然存在。2022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2.5:1,低于發達國家的3:1~4:1 ,全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有 72%[52] 。近年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快速發展,農文旅融合等三產融合發展新模式正積極探索,但產業形式單一、同質化嚴重等問題突出,缺乏持續吸引力,削弱了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動力。

六、以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治理路徑

針對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困境與挑戰,要強化政府與市場協同聯動,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著力在科技創新突破、人才隊伍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等方面破解發展難題,加快形成同農業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打通束縛以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卡點。

(一)推動農業重點領域科技創新突破及轉化應用

科技創新是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要加快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統籌加強農業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人力度和知識產權的運用、保護,支持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特別是在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綠色發展技術等領域的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推動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二是加強創新主體協同,健全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政府要加強與農業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的溝通協調,強化涉農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平臺建設,通過多學科參與、跨領域合作的方式構建創新聯合體。三是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建設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成果高水平供需對接機制和以應用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更好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要創新市場化手段和機制,鼓勵支持各類社會化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參與農技推廣,不斷提升推廣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服務能力。同時,綜合運用科教云平臺、現場示范指導等方式,提高農民對新技術的應用能力,確保科技創新成果真正惠及廣大農民。

(二)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加強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5]。一是因地制宜構建高素質農民培訓新體系,加快培育適應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農業勞動者。以農民需求為導向,打造田間學校與課堂耦合的高素質農民培育實踐平臺,加強農民數字素養和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對數字化技術的認識和應用能力。要特別注重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科技素質和創新能力、現代經營管理等相關培訓,提升其引領帶動小農戶發展的能力,促進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二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農業綜合實用型專業人才。《決定》提出,必須\"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4]。要充分發揮政府戰略引領、科學布局的作用,圍繞服務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深化涉農學科專業教育改革。要引導農業高校聚焦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未來農業發展重點領域,開展農業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構建耕讀教育實踐育人體系,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創新人才。三是健全人才流動和激勵機制,提高農業人才隊伍的穩定性。本土人才熟悉當地的環境及發展狀況,要強化政府資源賦能,有針對性地為大學生、農民工、企業家返鄉創業就業提供政策、資金、技術、培訓等方面的支持,激活本土人才內生動力。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破除人才在城鄉雙向流動的機制壁壘和制度性束縛,積極引人與當地農業發展實際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并保障其在薪酬績效、職業發展、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益。

(三)推進農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是以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和重要保障。《決定》提出,要“健全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機制,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4]。一是持續推進農村通信網絡建設,加快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要進一步擴大農村網絡覆蓋范圍,加快移動通信網絡更新換代,加強網絡安全保障。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的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傳統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政策補貼等手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拓寬多元化投融資渠道,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二是加強農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農業全產業鏈一體化服務平臺,提供便捷、高效、精準的信息服務。充分發揮縣級政府推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主體責任,根據當地資源稟賦、區位環境和產業比較優勢,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完善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強5G、大數據中心、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包括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等農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的農業大數據和信息服務平臺,做到統籌數據管理、整合數據資源、精準數據分析、科學數據運用,推動與農業傳統生產模式有機銜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生產與綜合性服務[53]。

(四)加快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

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科技創新、資源要素只有在產業中才能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深化農業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加快構建與農業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一是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產業,加大農業產業發展支持力度。全面推進農業產業鏈的有效整合和數字化改造,完善各主體利益聯結機制,破解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促進產業內部及跨產業的協同合作,加快轉化農業新質生產力。要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支持相結合,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在高標準農田、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給予政策、資金、資源傾斜。二是注重農業產業鏈和創新鏈“雙鏈\"融合,培育農業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有效發揮政府產業政策的引導促進作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低空經濟等涉農新興產業發展。以應用場景為牽引,在生物制造、數字農業、綠色低碳農業、細胞和基因技術、合成生物、生物育種等前沿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領域,超前部署規劃一批涉農未來產業,搶占世界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和農業發展新高地。三是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要整合各類生產要素和服務主體,因地制宜探索薄弱、重點環節的多種服務模式和組織形式,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和覆蓋范圍。充分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在科技應用、要素引入等方面的載體作用,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促進傳統農業與現代產業相結合。

(五)形成同農業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體制機制

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推進關鍵性制度改革,形成同農業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一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決定》提出“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4]。要構建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體系,破除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城鄉流動的制度壁壘,打破農村資源要素向城市單向流動的格局,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鼓勵和支持要素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提質等方面集聚。二是深化農地“三權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是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要深化農地“三權分置\"改革,完善承包權自愿有償轉讓退出機制和經營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提高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形成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在更大程度上釋放新質生產力的活力。三是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要強化考核激勵約束作用,制定出臺金融機構服務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考核評估辦法,引導金融業務和優惠政策向農業領域傾斜,因地制宜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推動解決農業發展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同時,要加強農村金融知識的普及教育,提高農民的金融素養,確保金融資源更好地服務農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

[2]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4-07-22(01).

[3]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4-8.

[4]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01).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5-02-24(01).

[6]蒲清平,黃媛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理論創新與時代價值[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11.

[7]胡洪彬.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進路[J].經濟學家,2023(12):16-25.

[8]李政,廖曉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歷史和現實“三重”邏輯[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6):146-159.

[9]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1-13.

[10]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37-148.

[11]高帆.“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邏輯、多維內涵及時代意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6):127-145.

[12]蔣永穆,喬張媛.新質生產力:邏輯、內涵及路徑[J].社會科學研究,2024(1):10-18,211.

[13]李軍鵬.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創新命題也是改革命題[J].人民論壇,2024(6):14-17.

[14]徐政,鄭霖豪,程夢瑤.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構想[J].當代經濟研究,2023(11):51-58.

[15]戴翔.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J].天津社會科學,2023(6):103-110.

[16]杜傳忠,疏爽,李澤浩.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分析與實現路徑[J].經濟縱橫,2023(12):20-28.

[17]周文,李吉良.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J].社會科學輯刊,2024(2):114-124.

[18]程恩富,陳健.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J].當代經濟研究,2023(12):14-23.

[19]張露,羅必良.中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本質規定與策略選擇[J].天津社會科學,2020(5):84-92.

[20]高強.農業高質量發展:內涵特征、障礙因素與路徑選擇[J].中州學刊,2022(4):29-35.

[21]辛嶺,安曉寧.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與測度分析[J].經濟縱橫,2019(5):109-118.

[22]冷功業,楊建利,邢嬌陽,等.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機遇、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5):1-11.

[23]徐光平,曲海燕.“十四五”時期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J].經濟問題,2021(10):104-110.

[24]黃修杰,蔡勛,儲霞玲,等.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評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24-133.

[25]王靜.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測度及評價分析[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2):93-106.

[26]黎新伍,徐書彬.基于新發展理念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及其空間分布特征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6) :78-94.

[27]劉濤,杜思夢.基于新發展理念的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1-9.[28]徐政,劉凱,林朝陽.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評估:基于供需端視角[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 52-61.

[29]孟凡會,丁素云.鄉村振興與農業高質量發展耦合協調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24(8):79-83.

[30]謝艷樂,祁春節.農業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聯動的機理及對策[J].中州學刊,2020(2):33-37.

[31]高原,馬九杰.農業新質生產力: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24(4):81-94.

[32]姜長云.農業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發展重點、面臨制約和政策建議[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1-17.

[33]蘇藝.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邏輯基點、內涵闡釋與著力重點[J].農村經濟,2024(5):1-14.

[34]馬曉河,楊祥雪.以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2024(4):4-12.

[35]王琴梅,楊軍鴿.數字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61-72.

[36]羅千峰,趙奇鋒,張利庠.數字技術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框架、增效機制與實現路徑[J].當代經濟管理,2022(7) :49-56.

[37]夏顯力,陳哲,張慧利,等.農業高質量發展:數字賦能與實現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19(12):2-15.

[38]魯釗陽,杜雨潼.數字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證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22(11):3-14.

[39]王森,陳宇斌.數字普惠金融如何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兼論中介與門檻作用機制[J].管理學刊,2022(3):72-87.[40]鐘真,蔣維揚,李丁.社會化服務能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嗎:來自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中糧食生產的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21(12):109-130.

[4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1.

[4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5.

[4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46]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

[4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48]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6.

[49]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求是,2023(6):4-17.

[50]羅必良.論農業新質生產力[J].改革,2024(4):19-30.

[51]文豐安.數字經濟賦能農業強國建設的路徑[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86-94.

[52]王浩.亦工亦農,連城帶鄉[N].人民日報,2023-05-13(2).

[53]文豐安.數字鄉村建設:重要性、實踐困境與治理路徑[J].貴州社會科學,2022(4):147-153.

Empower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dilemma and governance path

WEN Feng'an,SUN Daosen (School of Marxism,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oo44,P.R. China)

Abstract: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a major innovation of the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Marxisttheory of productive forces,witha deep foundation ofhistorical materialism.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a complex system containing brand-new qualitative elements led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they are advanced quality of productive forces in line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which require accelerating the formation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that are more compatible with them.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agriculture are the concrete practice and vivid embodi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an guarantee the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mprove the eficiencyand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facilitate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expand and optimiz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markets,and ultimately inject new kinetic energy in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Atpresent,empower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tillhas such practical dilemmas as insuffcient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ortage of specialized high-qualitytalents inagriculture,relative lag in the development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in agriculture,low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the whol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and the corresponding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is not sound,which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We need to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reakthroughs in key areas of agriculture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ize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and develop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that are more compatible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agriculture,so as to beter empowe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agricultur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Marxist theory of productive force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責任編輯 傅旭東)

猜你喜歡
新質生產力高質量
高校黨組織賦能新質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
文教資料(2025年15期)2025-08-27 00:00:00
稅收政策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挑戰與對策研究
玉米與豆科作物間作提高農田生產力的機理與應用展望
以大規模設備更新助推形成制造業新質生產力:理論內涵、作用機理與推進策略
中國西部(2025年3期)2025-08-18 00:00:00
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法理邏輯與法治保障體系構建
新質生產力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闡釋:本質特征與發展規律
經濟師(2025年7期)2025-08-14 00:00:00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人民周刊(2025年13期)2025-08-06 00:00:00
新質生產力:理論淵源、測度指標與時空演進
創新科技(2025年6期)2025-07-30 00:00:00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熟女视频91| 91视频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偷拍欧美|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精品日产AⅤ|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亚洲视频三级|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18|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激情视频综合网|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亚洲—日韩aV在线|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久久永久视频| 99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999在线免费视频|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毛片免费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99热精品久久| 色悠久久综合|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色国产视频| 人与鲁专区|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18|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国产特级毛片|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欧美精品在线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99在线视频免费|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欧美色99|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