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7(b)-0136-05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with Red Cultural Resourc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LUO Yuyu
(Guangzhou Huasha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5113Oo, China)
Abstract:TheredculturalresourcesinGuangdongandthecultivationofcolegestudentsvalueshaveaninherentcompatibility withiealbeliefgudanceandgrowtheds,patrioticsntimentinheritanceandesposibilityiovatiespiitmpowerentadte missionof thetimes.Irecentyears,GuangdongProvincehasachievedcertainresultsinutilizingredculturalresourcestocultivate colegestudents‘aluestroughiovatieucatioalfors,uildigdversifdpracticeplatfors,ivatingdigitalcoation methods,andsocialcolaborationmechanisms.However,therearealsoproblemssuchasfragmentedducationalcontent,unevenesourcedevelopment,singleeducationalmethods,andtheneedtoimprovecolaborationmechanisms.Onthebasisofthehoryof comprehensivehumandevelopment,thisarticleanalyzesthecompatibilitybetwen Guangdong'sredculturalresourcesandthecultivationfcolgestudents’valus,exporsteuentsituatonofusingdculuralsoustulivatecolgesudentsvlue n Guangdong Province,andproposescorespondingstrategies,aiming tgudecollegestudents toestablishcorrectvaluesandacieve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Key Words: A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Red culture; Guangdong Province; Collge students; Values; Strategies
在當今時代,培養具有高尚價值觀的大學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璀璨明珠,蘊含著深厚的思想內涵與強大的精神力量。其在廣東省更是歷史悠久、底蘊豐富。從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視角來看,人的發展不僅包括知識技能的積累,更涵蓋價值觀的塑造與精神的升華。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價值觀培育,不僅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必然要求,更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1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精要闡釋
1.1 本質內涵
人的全面發展本質是體力與智力充分、自由、和諧地發展。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先民們只能相互協作、集體勞動,當時人的發展具有原始低水平性,能力尚未充分開發。隨著社會分工深化,資本主義社會分工細化使人的發展受限,出現片面化傾向。馬克思主義打破分工桎梏,讓人們擺脫對物質的依賴,實現體力、智力在多方面多領域的充分發展,涵蓋身體機能、思維能力、情感意志、道德品質等層面。
1.2 歷史條件
人的全面發展受特定歷史條件制約,隨社會生產力發展逐步實現,生產力高度發展是其物質基礎。生產力低下時,人們忙于滿足物質需求,無暇顧及其他;生產力極大提高,社會財富豐富,才能提供自由時間,讓人們從事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活動。生產關系變革也至關重要,資本主義私有制造成剝削壓迫,阻礙了人的全面發展;通過社會革命建立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消除階級對立,才能創造良好社會環境。此外,教育普及與發展是其重要手段,教育通過傳授知識技能,培養人的思維、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1.3 價值目標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價值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個性充分發展,使人成為有獨立人格、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完整的人3。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由個性發展基于體力、智力充分發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當人們不受外在束縛,能自由選擇活動和生活方式、充分發揮潛能創造力時,自由個性就得以充分發展。這體現了對人的尊嚴與權利的尊重,蘊含著對人類社會的終極關懷。人的全面發展既是個人發展的核心目標,也是社會進步的終極追求。唯有實現這一目標,才能真正達成社會的和諧、進步與可持續發展。
2廣東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深度契合
廣東省擁有豐富而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紅色文化資源是在廣東人民長期的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蘊含著豐富的價值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價值培育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內在契合性,這種契合性體現在多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和精神動力。
2.1 理想信念引導與成長需求的契合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廣東共產黨人懷著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共產主義事業的無限忠誠,毅然投身于革命斗爭之中。改革開放時期,面對質疑聲浪,廣東改革者們以“殺出一條血路\"的膽識,用實踐詮釋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當前,廣東青年學子正面臨多元思潮沖擊,易產生理想迷茫與價值困惑。廣東革命先輩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為其提供了思想引領和樹立了鮮活榜樣,引導他們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將個人理想融人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實現從“小我\"到“大我\"的價值升華,為成長注入持久精神動力。
2.2愛國情懷傳承與責任擔當的契合
鴉片戰爭時期,廣東人民以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決心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用生命捍衛國家主權與尊嚴;辛亥革命時期,廣東籍革命黨人懷揣著對國家前途的深切憂慮和對民主共和的堅定信念,積極投身于推翻清王朝統治的革命運動,為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復興奔走呼號、沖鋒陷陣;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廣東人民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和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進行了艱苦卓絕、前仆后繼的斗爭,展現出偉大的犧牲精神。這種跨越時空的家國情懷,能夠喚醒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使其在了解先輩抗爭歷程中,深刻認識到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的緊密關聯。通過紅色文化浸潤,大學生能夠自覺將愛國情轉化為強國志、報國行,在科技創新、鄉村全面振興等時代課題中主動承擔青年責任。
2.3創新精神賦能與時代使命的契合
廣東紅色文化中蘊含著敢于創新的精神內核。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廣東地區的共產黨人敢于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海陸豐蘇維埃政權),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建立革命政權的一次偉大嘗試;改革開放時期,廣東人民更是以勇于創新的精神,率先進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經濟特區,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社會快速變革的時代,大學生作為創新的主力軍,廣東紅色文化資源中的創新精神可為大學生提供精神養分,推動大學生培養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品質,使其敢于在學術研究、科技創新、社會實踐中提出新觀點、新方法,為推動國家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貢獻創新智慧,助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3廣東省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培育大學生價值觀的現狀分析
作為紅色資源大省,廣東省現有紅色革命遺址426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位居全國第四,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13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29處[4。近年來,廣東省通過系統性舉措挖掘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為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時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
3.1 取得的成效
創新教育形式,構建起三位一體紅色教育體系。首先,課程思政與紅色資源融合。全省高校普遍開設“紅色文化概論\"“廣東革命史\"等選修課程,創新開發本土教學案例,形成了“廣東特色\"課程群。其次“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依托140個省級紅色教育基地(截至2021年的數據),通過實地考察、人物訪談等沉浸式體驗,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最后,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化。廣東省多地高校定期舉辦紅色基因傳承等主題教育活動,創新開展紅色經典誦讀、革命歌曲合唱、紅色劇本殺等活動,培育了不少校園文化品牌。
多元化實踐平臺搭建,綜合育人成效凸顯。首先,紅色志愿服務常態化。廣東省組建有一批大學生志愿團隊,在全省紅色場館提供義務講解服務,并建立志愿服務積分制,將服務成效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其次,創新創業融合發展。廣東省推動紅色文化與鄉村全面振興、文旅融合等國家戰略結合,支持大學生開發紅色文創產品。最后,紅色研學旅行規模化。廣東省教育廳聯合文旅部門推出數條精品紅色研學路線,其中,“嶺南文化·人文遺存\"等3條線路入選\"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且不少高校將紅色研學納人新生人學教育,形成了“人學即受紅色洗禮\"的育人特色。
創新數字化傳播方式,價值影響力擴大。首先,紅色文化云平臺建設。廣東省委宣傳部打造了“廣東網上紅色展館\"\"廣東網上紅色地圖\"\"打卡廣東紅”小程序三大平臺,形成紅色文化傳播矩陣,并整合全省紅色場館VR(虛擬現實)全景、革命文物3D模型等資源向高校開放共享。其次,短視頻與網絡直播破圈傳播。高校師生創作的優秀紅色主題短視頻在社交平臺廣泛傳播。最后,大數據賦能精準教育。部分高校建有動態監測系統,通過分析學生參與紅色教育活動的行為數據,精準推送個性化學習內容。
打造社會協同機制,育人合力凝聚。首先,政策保障與資金支持。廣東省自2017年起先后頒布《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行動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要求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設立專項經費用于紅色文化傳播、紅色教育基地打造和紅色志愿服務行動等。其次,校地合作與資源共享。部分高校與地方政府共建紅色文化研究中心,不少地方紅色場館也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最后,家校社聯動共育。廣東省通過家長、學校、社區紅色教育角等渠道,將紅色文化教育延伸至家庭和社會。
3.2 存在的問題
教育內容碎片化,系統性整合不足。首先,全省紅色遺址分屬文物、黨史、文旅等多部門管理,缺乏統一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僅少數紅色遺址建立了數字化檔案,且大部分遺址存在史料碎片化問題。其次,高校紅色課程存在“重史輕論\"現象,不少課程中地方革命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銜接不足;課程內容停留在歷史事件復述層面,缺乏價值升華;紅色教育被簡化為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活動,未形成貫穿培養方案全過程的課程體系。最后,珠三角地區高校紅色教育內容趨同率較高,忽視地方特色資源挖掘。而粵北高校又未能結合當地自然環境有效開發“紅色 + 生態\"特色課程,導致教育內容與區域資源稟賦脫節。
資源開發不均衡,空間差異顯著。首先,珠三角地區紅色旅游開發利用率高,而粵北、粵西部分革命遺址仍處于閑置狀態。其次,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多有場館展陳設施陳舊、紀念館的解說詞甚至10年以上未更新、數字化展陳設備覆蓋率低的問題。最后,資源轉化低效,紅色文創產品開發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現象。
教育賦能弱,傳播效能低。首先,教學手段傳統化,技術賦能不足。全省高校紅色教育仍以課堂講授為主,虛擬仿真、AR/VR等前沿技術應用率占比低,難以滿足學生對沉浸式學習的需求。其次,互動體驗匱乏,教育實效打折。部分紅色主題活動存在“形式大于內容\"的弊端,未有效設置價值觀引導環節,難以激發學生情感共鳴。最后,新媒體傳播效能待提升。紅色教育在短視頻創作專業度、直播互動率、用戶黏性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呈現“三低\"現象,制約紅色文化的廣泛傳播。
協同機制待完善,教育合力需強化。首先,家庭教育參與度嚴重不足,部分家長缺乏紅色教育知識儲備,并認為紅色教育是學校責任,僅有少數家庭開展過紅色主題親子活動。其次,社區紅色教育角建設存在“重建設、輕使用\"問題。再次,校地合作機制虛化。博物館與高校合作項目占教育活動總量低,且多集中于參觀講解等基礎層面,實質性研究成果產出少。在校企合作方面,少數紅色景區與高校建立實習基地,且多集中于導游服務崗位。最后,政策執行效能衰減。《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行動實施方案》等相關政策要求的落實率有待提高,專項經費使用存在“撒胡椒面\"現象。
4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導向下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培育大學生價值觀的策略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大學生價值觀培育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在這一導向下,充分利用廣東省紅色文化資源,通過構建多維融合的紅色文化課程體系、打造“實踐育人共同體”創新數字技術賦能路徑和完善“大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等策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1構建多維融合的紅色文化課程體系,夯實全面發展的認知基礎
以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強調的“人的發展是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為思想指引,突破傳統思政課程單一育人模式,將廣東紅色文化資源深度融入高校課程體系的“全鏈條”。首先,在專業教育中嵌入紅色文化元素,結合各高校所處地區的本土特色紅色文化資源,引導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其次,構建“理論必修 + 拓展選修 + 實踐學分”的立體化課程群,在“紅色文化概論\"等必修課程基礎上,增設以廣東省本土特色紅色文化資源為基礎的通識選修課,同時將參觀紅色基地的實踐活動納入學分體系,形成“知識傳授一情感認同一價值內化\"的遞進式培育鏈條。最后,依托廣東重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開發跨校共享的紅色文化在線開放課程,運用虛擬仿真技術還原廣東革命和改革的歷史場景,實現線上理論學習與線下實地考察的深度融合,為大學生構建全景式的紅色文化認知框架。
4.2打造“實踐育人共同體”,在沉浸式體驗中促進能力發展與價值踐行
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強調的“人的發展在實踐中實現\"這一思想8,充分挖掘革命遺址、革命紀念設施、大國重器等在激發大學生愛國熱情等方面的作用,整合廣東140個紅色教育基地資源,構建“實踐項目—技能培養一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育人平臺。首先,建立“紅色文化實踐導師庫”,邀請革命先烈后人、紅色基地講解員、紅色文旅企業家等擔任校外導師,指導學生開展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實踐項目。其次,將紅色志愿服務與勞動教育深度融合,在全省推行“紅色講解員認證制度”,大學生需完成規定時長的場館講解、史料整理等志愿服務并通過考核,方可獲得省級社會實踐證書。這種機制使學生在服務中錘煉溝通能力、責任意識。最后,依托各類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賽事,設立紅色文旅專項賽道,鼓勵學生以紅色研學基地、紅色文創產業園等為載體,開發紅色文化數字產品,推動“雙創”
能力培養與紅色文化傳播同頻共振,實現專業能力、創新精神與價值信仰的協同發展,
4.3創新數字技術賦能路徑,構建全時全域的紅色文化傳播生態
針對數字時代大學生的認知特點,以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人的發展受社會環境制約\"P為指導,打造“技術賦能 + 場景沉浸 + 個性適配\"的紅色文化傳播體系。首先,升級廣東紅色資源數字庫,開發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紅色文化數字藏品平臺,將各個革命遺址的珍貴文獻和歷史影像等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展品,支持高校開展基于數字技術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數字技術應用中感受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0]。其次,構建“短視頻 + 直播 + 元宇宙”的立體傳播矩陣:在各熱門社交平臺開設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比賽,鼓勵學生用鏡頭記錄紅色基地研學的感悟;利用微信視頻號開展“紅色場館館長直播課”;試點建設“廣東紅色文化元宇宙體驗館”,通過數字孿生技術重現廣東革命和改革時期的歷史場景,學生可化身虛擬人物參與歷史事件演化,在互動中深化對革命精神的理解。此外,打造廣東省大學生價值觀動態監測系統,運用大數據分析學生在紅色文化云平臺的瀏覽軌跡、互動數據,精準推送定制化內容,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傳播升級,確保紅色文化浸潤覆蓋學生成長的全時段、全場景。
4.4完善“大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營造促進全面發展的社會環境
基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總和\"的觀點,整合政府、高校、企業、社區等多元主體,構建“資源共享、責任共擔、成果共育\"的紅色文化育人共同體。首先,強化政策保障與資源整合,落實《廣東省革命遺址保護條例》,推動各地政府將紅色教育納入“十四五\"文旅發展規劃。其次,深化校地合作與產教融合,讓學生在參與地方紅色文旅規劃、農產品紅IP打造等項目中,將專業學習與服務社會相結合,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構建“家庭一學校一社區\"三維聯動機制。在家長和學校方面開設紅色傳承故事活動等;在社區建設“紅色文化驛站”,打造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娛樂休閑活動和志愿活動,將學校教育成果轉化為家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形成“校內教育有深度、校外實踐有廣度、社會影響有溫度\"的育人格局,為大學生全面發展營造浸潤式的社會文化環境。
5 結束語
廣東省作為紅色資源大省,在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培育大學生價值觀方面成效顯著卻也存挑戰。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紅色文化資源深度契合,為解決現存問題指明方向。未來,需持續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導向,深化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價值觀培育融合,形成更具系統性、創新性與協同性的育人格局,助力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創新精神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步仁.論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及其當代意義[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1):1-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3]]高斯揚.馬克思人自身實現思想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4.
[4]《廣東省革命文物名錄》首次公布[EB/OL].(2021-06-24)[2025-04-12].https://whly.gd.gov.cn/gkmlpt/content/3/3328/mmpost_3328669.html#2628.
[5]廣東新命名一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EB/OL].(2021-07-01)[2025 -04 -12].https://www.gd.gov.cn/gdywdt/zwzt/qhxzc/gdbb/content/post_3334786.html.
[6]關雨晴,黃堃媛,黃冬凌.廣東進一步加強革命文物系統性保護,多措并舉讓革命文物煥發生機[N].南方日報,2022-07-01(4).
[7]趙東會.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及其當代啟示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3.
[8]李曉培.馬克思主義人學視野下全面人的建構[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3(1):21-24.
[9]張立鵬.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及其在當代中國實現條件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
[10]孫魯霞,魯力.以數字化紅色資源賦能時代新人培育[N].中國青年報,2025-01-12(4).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