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投資近期成了“香餑餑”。
2025年年初到8月3日,量化基金平均盈利13%,遠遠跑贏滬深300指數(3.05%),有10只收益率超過40%。賺錢效應引來基民申購,多只基金限制申購。招商成長量化選股股票基金發布公告稱,如果申購超過20萬元,他們“有權部分或全部拒絕”。私募量化基金同樣如此。7月份,私募量化基金備案數量創出新高,一些收益不錯的私募量化基金,同樣暫停產品申購。
從上述案例來看,主要通過數量化手段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量化基金,這段時間收益十分可觀。那么,數量化手段投資(簡稱“量化投資”)是怎樣運作的?
從20世紀初,就有了量化投資的雛形,例如2004年成立的光大核心A,它是國內首只量化投資基金。近些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興起,量化投資快速壯大。
量化投資利用計算機程序對所有股票進行打分,并根據分數高低決定是重倉配置還是輕倉配置。業內把量化投資打分所依據的角度稱為“因子”。例如,有的量化投資策略會運用估值因子、成長因子、盈利趨勢、分析師情緒和市場因素這5個因子,對股票逐個打分。打分后匯總各只股票的總分,并依照總分從高到低排序。
模型創建者假設,分數高的股票未來股價上漲概率大,投資時可重倉;反之,分數低的股票未來股價上漲概率小,投資時需輕倉甚至空倉。
如果模型創建者用五因子模型對A股市場5400只股票打分,打分次數將達2.7萬次(5400×5)。若投資者要每日或每月進行打分,工作量極為龐大,此時就需依靠計算機編程來實現。
“分數高的股票上漲概率大”這一假設能否成立,可通過3個步驟驗證量化模型的有效性。
首先,以歷史上某一時間點為基準,創建者用程序計算出股票配置方案,并統計此后一段時間內股票的盈虧情況;其次,根據盈虧效果調整因子數量,增加或減少因子,并調整因子在總分中的占比;最后,經過多次歷史數據驗證,保留多次跑贏大盤且實現盈利的模型,將其應用于投資,一個新的量化投資模型便誕生了。
值得注意的是,量化投資原則上要減少人為干預。如果人為干預了,盈虧都不好歸因。如若盈利,是模型的貢獻?還是人的貢獻?
此外,還需要明確高頻交易和量化交易之間的區別。高頻交易是指捕捉市場上短暫的套利機會,通過快速交易來獲取收益,有時甚至能達到交易規則允許的最大換手率,具有交易量巨大的特點。而部分量化投資由于會考慮調倉成本,通常按月或按季度進行調倉,換手率并不高。
今年4月,滬深交易所對高頻交易立規。交易所稱,高頻交易有時加大市場波動,要依法合規交易,不得影響交易所系統安全或者正常交易秩序。交易所重點監控每秒申報或撤單達到300筆、單個賬戶單日申報撤單達到2萬筆以上的客戶。
需要強調的是,某個量化模型過去能夠盈利,并不意味著它在未來所有時段都能賺錢。量化基金在一定時間內出現虧損是正常現象,而且從長期來看,量化基金虧損的比例也不低。
從今年年初至8月3日,雖然大部分量化基金賺錢,但收益率最差的5只虧損幅度均超過了9%。而近2年和近3年期間,虧損超過40%的量化基金分別有2只和17只。
成立超過3年的量化基金,有1/3沒有給基民賺錢,其中東吳安享量化C成立3.6年,總虧損60%。
近1年、近2年和近3年,盈利超過40%的量化基金分別有52只、6只和4只。
從近1年到近3年的數據也能看出,投資量化基金時,盈利概率未必會隨時間推移而提高。
(本文不作為投資建議)
編輯:孫曉萌sunxiaomeng@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