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7.55 文獻標識碼:A
1市傳統產業的發展現狀
1.1傳統產業為市場繁榮提供有力支撐
市是自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依托此優勢,市形成了服裝、玩具、飾品等傳統優勢行業,目前擁有14個國家級產業基地[1]。傳統制造業與市場互促共榮,對市場支撐較強的本地制造有針織、飾品及配件、工藝品、文體、線帶等行業。互聯網時代,供需對接去中間化日益明顯,市場核心優勢從供應鏈向產業鏈前溯,產業聯動更加緊密,“前店后廠”的模式能夠源源不斷地為市場提供多樣化、創新性商品,構建“專快新”的核心優勢,即“專業打樣試單、商品快速出新、快速訂制供貨”的貿易生態服務鏈,以滿足國內外采購商求新求快的需求。
1.2傳統產業具有巨大的轉型升級空間
早期市場背后的傳統企業多屬勞動密集型,存在產品附加值不高、同質化競爭壓力大等問題。但是,近年來電商平臺極大地改變了商貿流通業的規則與渠道,加之跨境電商、直播電商等新模式的出現,涌現了一批“洛克體育”“樸西家居”等細分領域的電商品牌,小商品需求也正由“傳統功能性”疊加“興趣符號性”,通過科技創新和品牌打造,小商品生產也可以實現“高附加”“大產值”,其背后的中小微企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2]。
2市傳統制造業存在的問題
2.1產業規劃引領作用不足
一是在產業集聚方面,除服裝企業在大陳鎮較為集中外,襪業、化妝品、飾品、工藝品、日用品、印刷包裝等行業企業散點分布,產業集群發展優勢尚未形成。二是在空間結構方面,現有單個地塊內集成研發、生產、生活等功能的傳統業態已不能適應產業轉型升級規模化、多樣化、高端化的發展要求,需要從更大的空間尺度重構生產、生活功能。三是在產業配套方面,如無縫針織、飾品行業,其印染、電鍍環節配套不足,發往外地加工存在諸多不便且成本高,影響了產業競爭優勢的形成,極易受控于外地關鍵配套環節的生產行情。
2.2發展要素保障不足
一是增量分配不均衡。近年來,評定高稅無地企業69家,通過一級市場直接新增供地13家,工業用地共計180.64畝,僅占全市新增工業用地總量8400畝的 2.2% ,大部分新增工業用地用于保障重大招商引資項目。二是企業租賃成本變高。近年來,由于新增傳統制造業供地少、工業有機更新推進和安全生產整治提升,廠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推高土地價格和廠房租金(如北苑廠房租金平均價格約24元/ m2/ 月,蘇溪、佛堂等鎮街也已達約18元/m/月)。
2.3服務功效有待提升
一是涉企政策有待整合優化。有的政策制定得不夠精準,部分政策門檻過高,不接地氣,需要加快進行梳理整合,提升適配精準度。二是園區服務功能不完善。市省級小微企業園數約有70個,在空間上承載容納了大量的小微企業,但小微企業園運營方多以提供單一的物業管理服務為主,對行業不夠熟悉,沒有切中企業痛點、難點、堵點中的招商和服務相關工作。
3市“貿工聯動”面臨的新挑戰
近10年來,對外貿易規模不斷創歷史新高,年復合增長率達到 17‰ 2023年其貿易出口額達5005.7億元,約占省貿易出口額的1/7、占全國貿易出口額的1/48,成為我國商品走向全球市場的重要平臺,但本地小商品制造業產量在小商品外貿出口中的占比越來越低[3]。在走訪調研中了解到:小商品制造產能過剩,產業鏈條短、易轉移,產品存在同質化普遍、價格競爭激烈、利潤率偏低等問題,影響著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的意愿和信心;土地、人工等資源要素緊張,工資水平、畝產稅要求不斷提高,小商品制造業在本地生存壓力大,存在本土企業向周邊地區及海外轉移的現象。隨著新形勢、新業態、新情況的出現,市“貿工聯動”的支撐性作用面臨新挑戰。
3.1勞動密集型小商品產業國際競爭激烈,分流了我國出口份額
近30年來,我國勞動密集型和低技術制造品出口全球占比不斷增加,并在2015年達到歷史峰值 28.2% ,但2011—2022年期間占比增加并不明顯[4]。以紡織鞋服品為例,盡管在2021—2022年間占比出現反彈,但未能再回到2015年 37% 的水平。但是同期,東盟國家紡織鞋服品出口全球占比卻由2011年的 7.4% 提升至2022年的 未來,隨著其他發展中國家制造業水平的不斷提升,預計我國勞動密集型小商品出口增長空間可能受到影響。一方面,在全球供應鏈大變局下,越南、印度、孟加拉國等新興經濟體依托成本優勢積極對外開放、吸引外國投資,勞動密集型小商品產業快速發展,擠占中國產品國際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受發達經濟體推動供應鏈友岸及近岸外包、人力成本上升、關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部分勞動密集型小商品產業出現向外轉移現象,影響了勞動密集型小商品產業競爭力。
3.2跨境電商新業態的崛起沖擊了傳統外貿渠道
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臺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3年,我國跨境電商出口金額從0.8萬億元升至1.83萬億元,增長了129% ,不僅高于全國貨物 37.7% 的出口增幅,也高于市場采購 65.7% 的出口增幅。近年來,我國本土跨境電商平臺巨頭,如AliExpress、SHEIN、TEMU、TikTokShop等依托供應鏈優勢快速進入國際市場,主要有美國、拉美、歐洲及東南亞。同時,國內部分頭部帶貨主播,也開始入局跨境業務,對我市傳統“商戶出口 + 海外客商鋪貨”模式構成一定的競爭壓力。
3.3跨境電商平臺巨頭產業帶影響了市場集貨功能
2022年以來,我國跨境電商平臺巨頭TEMU、SHEIN等采用“跨境電商 + 產業帶”模式,直接與制造工廠及跨境運輸巨頭合作,實現成本控制最大化。大型跨境電商平臺商品種類多、價格競爭激烈、比價易,并能以數字化技術和小單快返模式直接對接C端市場需求,削弱了市場小商品品類全、響應市場需求快的優勢。此外,市場經銷商占比較高,在“跨境電商 + 產業帶”模式和平臺的巨額補貼下失去價格優勢,可能會成為被壓縮環節。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巨頭平臺正在跟進這種模式,并紛紛推出“全托管”“半托管”模式,輪番介入小商品外貿渠道各個環節。2023年,亞馬遜“全球開店”發布了供應鏈整體解決方案,AliExpress、阿里巴巴國際站分別上線不同半托管模式。
3.4塊狀經濟產業集群挑戰貿易渠道優勢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各地培育認定的塊狀經濟產業集群示范區、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特色小鎮等已超過600個,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日益顯現[5]。為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提升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專業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水平,2022年工信部發布《促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暫行辦法》,2022—2023年認定了200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其中與小商品相關的有廣州花都區箱包皮具、廣東廉江小家電、河北高陽毛市紡織、福州長樂區紡織新材料、湖南邵東打火機、廣州白云區化妝品、寧波慈溪智能小家電、寧波寧海注塑模具等8個產業集群。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直播電商、跨境電商等新銷售渠道興起,無論在內貿還是外貿,產業帶生產主體拋棄外地中間商直接參與貿易環節、引入貿易主體的現象愈發普遍。產業帶“工貿一體”勢頭明顯,加劇了與小商品貿易的直接競爭,搶奪甚至重新分配特定產品的市場份額。據報道,至2022年8月,廣州服裝產業帶入駐抖音商家超7萬戶;至2023年8月,江蘇南通家紡產業帶入駐抖音商家超1萬戶,同比增長 200% 常熟女裝產業帶入駐抖音商家超3萬戶,同比增長 59% 。從部分產業帶特色產品出口的金額增幅看,2020—2022年,紹興紡織、諸暨襪子的出口增幅分別達 45% 、 54% ,增幅較高。
4基于產業園協同發展矩陣的市“貿工聯動”戰略轉型策略
“貿工聯動”是發展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市始終堅持“以商促工、貿工聯動”不動搖,締造了小商品全品類商貿優勢以及特定類別小商品制造競爭優勢。依托“貿工聯動”,已形成了無縫織造、襪業、飾品、化妝品、服裝服飾、工藝品、拉鏈、日用品、線帶、印刷包裝等傳統優勢產業集群,其中,無縫織造產量占全國 70% 、全球 30% 以上;飾品行業占全國 70% 以上份額;化妝品出口占全省 40‰ 新形勢、新業態、新情況下,“貿工聯動”不斷迭代優化,擁有了全新的定位和內涵。通過緊緊錨定“全市產業 (工業)服務平臺”定位不動搖,著力做強產業投資、招商引資、園區運營三大板塊,深化新型“貿工聯動”戰略;通過以載體支撐產業發展方式加快制造業和商貿業深度融合、互相支持和協同發展,促進市場繁榮發展。
4.1以規劃引領,促進傳統產業集聚發展
第一,做好“行業 + 空間”規劃。牢牢抓住市工業有機更新契機,結合市國土空間規劃、“十四五”制造業發展規劃和傳統產業發展提升方案,邀請國內頂級咨詢機構開展產業調研工作,聚焦紡織服裝、印刷包裝、工藝品、化妝品等十大傳統產業,實施產業空間重構計劃,通過布局“每個鎮街、一個核心傳統產業、多個小微園”做法解決傳統產業在全市散點分布的問題,加快傳統產業集聚,放大規模效應。
第二,做深“載體 + 空間”規劃。深化“工業上樓”改革,充分盤活工業用地資源,充分對接優質工業企業需求,打造節約、集聚、高效的制造業發展空間格局;打造“生產 + 共享”型產業園,充分考慮專業化園區共享配套設施,加大對檢驗檢測、共享實驗室、共享直播間、共享設備、倉儲物流、產品展示等共享生產配套設施的投入,構建共建共享的產業生態圈,降低企業生產、交易成本,提升園區競爭力。
4.2以市場為依托,強化“商貿一制造”聯動
第一,加強園區和市場聯動。數據顯示,市場經營戶對入駐小微園需求較大。應加強“園區和市場”聯動,一方面,要加強與商城集團合作,探索在線上和線下設立產業用房供需服務平臺板塊,完成市場主體與產業用房供需之間的高效鏈接。另一方面,要與商協會加強互動,面向行業和經營戶積極推介園區載體,實現載體上門找企業。
第二,創新園區考核方式。一方面,應結合傳統產業特點,制定適合小商品智造產業園的畝產稅收考核標準,讓市場黏性高的小微企業能入駐產業園。另一方面,要加大廉租廠房供給,建立價稅聯動(房租與稅收貢獻掛鉤)的中小微企業入園對賭機制,積極探索長期租賃、先租后售的供地供房方式,從而給足傳統制造業發展空間,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積蓄新動能。
4.3以園區運營為抓手,賦能產業與市場主體
第一,打造專業平臺賦能服務。做好政策梳理整合、企業信息歸集、大數據分析適配,精準推送,加快形成“小升規一稅收貢獻一享受要素支持和優惠政策一擴大生產”的良性循環,做大傳統制造產業規模;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對企業在科創、研發、生產、市場等全生命周期維度進行指導,對企業共性和個性需求給予全方位綜合服務賦能。
第二,打造“智慧園區\"平臺。通過打造智慧園區管理平臺,實現園區生產制造類企業上云全覆蓋,鼓勵園區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加快塑造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鏈,進而實現生產、研發、銷售等多環節信息共享與協同。
參考文獻:
[1]馬力宏.“市場活躍、政府有為”發展模式的成功探索[J].政策瞭望,2021(4):24-27.
[2]白春柳,陶紅飛,孫立.構建內外貿一體化的全鏈式公共數貿平臺研究[J].杭州科技,2023(1):59-64.
[3]賈驥業,蔣雨彤.“世界超市”透視外貿新動能[N].中國青年報,2024-01-09(5).
[4]郭愛美.中國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度:中美對比與省際時空演化[EB/OL].(2025-01-08)[2025-01-09].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__pNPjlwk1p5hqQn0NlcELYsmogmToCEcCzqIElk30Icozs2_0r-8xfQgCAWos-drxtOhQK5aCCeTsrJ4eH-eimFf9NZuIzkzIXUw6QacypRZ78QTtjEpppvEt6s7vJzDThxyfK2ef0FD70rDXGv1Bni6jiN65EehobgCltYvpE0iKjdLrCIsw amp;uniplatform Ω1=Ω NZKPTamp;language
CHS.
[5]賈康,張晶晶.以協同創新促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內在機理、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改革與戰略,2024(1):119-130.
作者簡介:顧建康(1989一),男,漢族,湖州人,本科,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產業園如何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