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發展階段,為深人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教育信息化實現轉型升級迫在眉睫。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要推動教育觀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在此背景下,各高職院校要順應時代需求,全面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重塑高質量教育體系,提升職業教育的適應性與競爭力,為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職業人才筑牢根基。
一、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現狀分析
資源庫作為資源匯聚與應用服務平臺,已成為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領域信息化應用的重要載體,其在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推動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社會服務效能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為高職院校搭建起經驗互鑒、資源共享的橋梁,有力促進了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避免了重復建設帶來的資源浪費。不僅如此,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還能引領高職院校在專業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上進行革新,有效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育水平和社會服務效能,為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建設現狀
第一,滿足專業教學需求方面。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已依據專業教學標準建設資源庫。在課程體系上,雖然許多高職院校已對專業核心課程進行了數字化處理,課程大綱、教案、課件等教學資源基本完備,但資源更新不及時的問題較為突出。在資源類型上,雖然理論教學資源相對充足,但實踐教學設備匱乏,虛擬仿真軟件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滿足復雜工藝流程的教學需求。例如,機械制造專業在進行精密機械加工實踐教學時,因加工設備昂貴無法大量配備,而虛擬仿真軟件又無法精準還原操作手感與實際加工效果,導致實踐教學與產業實際脫節。
第二,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方面。當前,各高職院校教學資源庫在資源呈現形式方面正逐漸趨向多樣化,除了傳統的文本、視頻,還巧妙融入了動畫、微課等內容,以此契合學生碎片化學習的習慣。然而,在個性化學習支持這一關鍵環節,部分高職院校仍存在明顯的短板。盡管資源庫配備了學習路徑推薦功能,但大多屬于通用型推薦模式,未能充分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如學習進度、知識掌握程度以及興趣愛好等,為學生提供精準的個性化內容推送。這一現狀導致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面對海量資源,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篩選有效信息,極易迷失學習方向,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滿足社會服務需求方面。部分高職院校教學資源庫已初步嘗試向公眾開放部分課程資源,但整體開放程度較為有限。開放內容主要集中在基礎知識領域,而專業核心資源的共享程度普遍偏低。此外,在與企業的培訓體系對接方面,盡管高職院校和企業均存在合作意愿,但雙方尚未建立成熟的資源轉化機制,導致高職院校資源庫在開發企業所需的專項技能培訓包時面臨困難,開發進程滯后,其社會服務功能未能得到有效發揮。
(二)應用現狀
1.校內應用。在教師應用方面,盡管多數教師認可資源庫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但在應用頻率方面存在差異。部分教師由于對新技術掌握不夠熟練,僅在公開課等特定教學場景中使用資源庫,日常教學仍依賴傳統教材,未能將資源庫深度運用到教學中。在學生應用方面,主動使用資源庫進行預習、復習的學生占比不高,多數學生僅在教師要求完成特定學習任務時才會登錄訪問資源庫。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資源庫在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方面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未能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常態化工具。
2.校外應用。社會學習者在訪問高職院校資源庫時,常遭遇身份認證煩瑣、學習平臺兼容性差等問題,導致學習體驗不佳、參與度較低。此外,部分企業員工在利用資源庫進行技能培訓時,發現資源庫中的教學資源與實際工作場景結合不夠緊密,從而降低了企業對資源庫的信任度與持續合作意愿。
二、數字化背景下基于需求的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策略
(一)基于專業教學需求的資源庫建設
一方面,建設專業資源庫。深入探究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架構以及教學大綱,聚焦專業核心課程與關鍵技能要點,整合課程標準、教學課件、案例庫、試題庫、實訓項目等教學資源,構建具有專業特色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例如,在機械制造專業資源庫中,可以整合各種機械零件的三維模型、加工工藝視頻、數控編程案例等資源,為專業教學提供全面、系統的支持。
另一方面,開發虛擬仿真教學資源。針對一些高成本、高風險、難以在實際環境中開展的實訓教學內容,開發虛擬仿真教學資源。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學生可以在安全、可重復的虛擬環境中進行實踐操作,提高實踐技能水平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基于學生學習需求的資源庫建設
一方面,構建個性化學習平臺。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個性化學習平臺。該平臺能夠采集并解析學生的各類學習數據,如在線學習時長、作業完成情況、測試得分等,以此為依據為學生勾勒出獨具個性的學習特征圖,精準推送契合學生需求的學習資源,涵蓋課程視頻、學習文檔、拓展性讀物等,并且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學習指導,助力學生提升學習成效。
另一方面,建設移動學習資源。著手開發與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相匹配的教學資源,如微課以及移動學習APP等,以滿足學生對移動學習的需求。移動學習資源應具備簡潔明了、內容精要、可在任何時間與地點開展學習的特性,旨在充分順應學生利用零散時間學習的需求,切實增強學習的靈活度與便利性,進一步拓展教學資源的應用場景與受眾范圍。比如,將課程知識點制作成5~10分鐘的微視頻,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提高學習的靈活性與便捷性。
(三)基于社會服務需求的資源庫建設
一方面,開發社會培訓資源。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企業員工培訓需求,開發面向社會的培訓課程資源。例如,針對當地產業發展需求,開發電商運營培訓課程、智能制造技術培訓課程等,并將這些課程資源數字化,通過網絡平臺向社會開放,為企業員工提升技能水平、轉崗就業以及社會人員就業創業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建立資源共享與服務機制。搭建高職院校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將學校的優質教學資源向社會公開,同時積極與企業、行業協會、其他院校等建立合作關系,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與互認。例如,與其他院校開展課程資源交換與共享,共同提升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與社會價值。
三、結語
以需求為導向開展數字化賦能教學資源庫建設,是高職院校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提升教學質量與競爭力的關鍵舉措。本研究通過深入分析專業教學需求、學生學習需求和社會服務需求,借助數字化技術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教學資源體系,并通過實踐驗證了建設策略的有效性。然而,在建設過程中仍面臨技術更新換代快、資金投入有限、教師數字化素養有待提升等問題。未來,高職院校應緊跟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加大資源庫建設投入力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志強,楊洪瑾,王建邦,等.以需求為導向的高職院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2(11).
[2]馮天祥,肖慶豐.計算機數學課程教學資源庫建設實踐探索[J].信息系統工程,2016(2).
[3]吳永和,顏歡,陳宇晴.教育數字化轉型視域下的新型教材建設及其標準研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3(5).
[4]劉現芳.高職院校“計算機數學”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分析[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20(4).
[5]汪波.數字化背景下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4(14).
[6]張文娟,周娟利,史洪源.數字化賦能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研究與探索:以理化測試與質檢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為例[J].鍛壓裝備與制造技術,2024(4).
[7]柴璐璐,李廣平.協同治理視角下高職院校質量保障機制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20).
[8]黃慧婷,莊榕霞,趙志群.對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設計的教學理念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3(9).
責編: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