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狀況
(一)課程體系中思政元素不足,“三全育人”機制不健全
教師教育類課程作為師范生從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培育的核心載體,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據關鍵地位。我國本科師范專業認證提出的“一踐行三學會”(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培養目標,為師范生教育指明了方向,要求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樹立教師職業理想、培育職業道德,掌握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技能,具備教學實踐、反思及研究能力。其中,職業理想與道德涵養更是教師教育課程的立身之本。
然而,當前教師教育課程發展存在諸多瓶頸。筆者調研發現,此類課程學分占比相對不足,課程思政元素呈現碎片化、同質化問題;現行課程體系偏重教育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對德育目標的支撐力度較弱。教師教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教學實踐中處于割裂狀態,缺乏系統性的銜接與融合機制,難以形成育人合力。
(二)課程思政實施效能偏低,評價機制尚不完善
當前,部分高校教師教育課程存在質量與效能雙低的困境。在課程標準與培養方案層面,課程標準要求普遍偏低,部分院校設計培養方案時未對基礎教育發展趨勢、中小學教學實際需求及學生學習特點開展充分調研,導致課程內容與實踐脫節。在課堂教學層面,授課內容多停留在基礎理論層面,缺乏對學科前沿動態的深入剖析與理論深度的拓展。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部分教師僅將思政元素簡單堆砌,未能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資源;多采用說教式、灌輸式教學,難以激發學生共鳴,無法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這些問題直接導致課程設置與教學組織模式難以契合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受挫、學習責任感缺失。
與此同時,各師范院校在推進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中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在教師選聘環節,部分院校過于注重學歷、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標,忽視對教師教學能力、教育情懷與職業素養的考核,未能把好入口關。考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存在重科研輕教學、重結果輕過程、重數量輕質量等問題。考核內容片面,未能涵蓋教師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工作的全領域,致使教師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熱情減退,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質量提升乏力。
(三)教師課程思政水平不高,協同育人平臺亟待重構
在課程思政意識方面,盡管專業課教師普遍擁有多年受教育經歷,具備扎實理論功底與一定思想政治覺悟,但受高校現行評價體系影響,教學效果與科研產出成為衡量教師的重要指標。這種評價導向致使部分教師陷入重科研輕教學或重教學輕思想政治學習的誤區,主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薄弱。例如,一些教師將主要精力投入科研項目申報與論文撰寫,對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不夠重視,未能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對學生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意義。在課程思政能力方面,即便部分專業課教師有開展課程思政的意愿,但因自身能力存在短板或外部支持缺失,難以將課程思政有效落實。跨學科能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欠缺,使他們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解不深。同時,由于缺乏制度性支持,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存在障礙,前者在日常教學中難以將思政教育和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課程內容與教學中,削弱了課程思政建設效果。
為解決這一困境,構建協同育人平臺,通過培訓提升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水平勢在必行。然而,目前不少師范院校的思政課程與教師教育課程協同育人平臺尚處于建設階段,課程思政與教師教育課程如何實現深度協同育人,以及平臺具體如何搭建,已成為當下亟待破解的關鍵問題。
二、教師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
教師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其落腳點應當在于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徑,以課程思政建設為指引,推動教師教育課程建設。
(一)總結課程思政建設和應用經驗
師范院校應系統開展三項工作。首先,深入研讀課程思政建設相關政策文件,從理論根源人手,全面剖析課程思政的政策背景與理論基礎,深刻理解課程思政建設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新時代卓越教師的重要意義與價值。其次,積極借鑒外部經驗。一方面,廣泛收集省內外專業類課程思政建設的優秀案例,學習如何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專業知識教學;另一方面,深人研究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課程建設的成功模式,分析其在課程體系設計、教學方法創新等方面的特色。通過橫向對比與縱向分析,提煉出這些經驗的獨特優勢與可復制推廣的要點,為自身建設提供參考。最后,立足本校實際開展深度調研。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課堂觀察等方法,全面梳理教師教育課程建設與應用的實際情況,細致排查存在的問題,并深人探究其產生根源。尤其要聚焦課程思政視角,著重分析教師教育課程建設面臨的新要求、新挑戰與新任務,為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師教育課程教學大綱撰寫提供數據支撐與決策依據。
(二)推動課程思政與課程建設同向同行
師范院校應系統開展研究與實踐,推動課程思政與課程建設同向同行,具體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首先,深入剖析課程思政與教師教育課程建設的內在聯系。例如,從理論層面梳理課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如何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結合教育實踐需求,分析當前教師教育課程在落實思政教育中的短板;從教育價值維度,明確課程思政對培養未來教師的重要意義。其次,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指引,把握課程思政與教師教育課程同向同行的核心邏輯。這種邏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思想政治素養培養的一致性,即通過課程思政與課程建設,共同提升師范生的政治認同、理想信念與愛國情懷;其二,人文社會科學綜合素養培養的一致性,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教學,拓寬師范生的人文視野,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其三,社會價值觀引導的一致性,幫助師范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使其在未來教育實踐中能夠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
(三)完善課程思政建設方案
方案的構建是教師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問題,也是頂層設計問題。筆者所在的課題組經過深入研究和探討,搭建了“三支撐五維度”教師教育課程建設方案的框架。其中,“三支撐”是指教師教育課程作為“主戰場”的支撐,教學團隊作為“主力軍”的支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通作為“主渠道”的支撐;“五維度”是指從提煉育人目標、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體系、改進教學方式、健全考核評價機制五個維度進行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將“三支撐五維度”方案切實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課程建設全過程,旨在充分發揮教師教育課程的價值引領功能,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推動各要素協同共振,釋放強大的育人合力。
(四)開展項目化教學改革
教師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方案的關鍵點是每門課程的思政化建設與綜合改革。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論、教學論等教師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以課程思政為引領,在教學實踐中落實課程思政建設的行動方案,其中項目化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模式。例如,教學論課程思政項目化教學具體做法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爭做“四有好老師”“大先生”、擔當“四個”引路人、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為課程思政主線,以“教學理論一教學原理一教學技術—教學藝術”為內容主線,把教學論內容提煉為四個教學單元,每個單元作為一個教學項目。通過實施完整的教學項目,課程教學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和新時代高等師范教育的價值內涵有機融入教學內容,使得任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和項目化教學實施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三、結語
教師教育課程開展思政建設,是培育新時代教師隊伍、夯實教育發展根基的核心路徑。在人才培育上,將核心價值觀與教育使命融入課程,助力師范生塑造正確教育理念,明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以高尚師德引領學生成長。于教育傳承而言,教師的思政素養直接影響下一代。強化課程思政建設,能讓師范生領悟教育責任,確保教育堅守正確方向,傳承優秀文化。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講,面對多元思潮,課程思政建設可提升師范生政治敏銳度,使其在未來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堅定信念,增強“四個自信”,為民族復興凝聚教育力量。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2]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
[3]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
[4]朱梓悅,徐淑玲,莫琦,等.項目化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科教文匯,2021(36).
[5]宋原.“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教育“金課”建設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20(11).
[6]方洲,王玉鈺.“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教師的角色轉換[J].教師教育學報,2019(12).
責編: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