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15.0128.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15.042
淋巴瘤和淋巴結反應性增生為淋巴結腫大的兩個主要原因,其中,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主要表現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全身各組織器官均可受累;而淋巴結反應性增生則是由于各種損傷和刺激引起淋巴結內的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反應性增生,使淋巴結腫大[1]。兩者在臨床表現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準確鑒別診斷對提高治療效果和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2]。目前,病理活檢為診斷兩者的金標準,但因有創性、操作復雜性及潛在并發癥較多而限制其廣泛應用[3]。超聲檢查具有無創、實時、可重復等優勢,成為淋巴結病變的首選影像學評估手段,但單純依賴超聲圖像特征鑒別良惡性仍存在敏感度或特異度不足的局限[4]。有研究顯示,結合患者臨床特征可能彌補單一影像學評估的不足,提升鑒別效能[5。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這兩種方式結合對淋巴瘤與淋巴結反應性增生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28例頸部淋巴結腫大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粗針穿刺活檢或超聲定位手術切除淋巴結活檢,根據病理檢查結果將患者分為淋巴瘤組(64例,確診為淋巴瘤)與反應性增生組(64例,淋巴結反應性增生)。淋巴瘤組患者BMI21~26kg/m2 ,平均 BMI(24.07±1.12)kg/m2 ;淋巴結腫大病程1~5個月,平均淋巴結腫大病程( 3.21±1.08 )個月;最大淋巴結直徑 1~4cm ,平均最大淋巴結直徑( 2.72±1.03 )cm。反應性增生組患者 BMI21~26kg/m2 平均 BMI( 23.88±1.31)kg/m2 ;淋巴結腫大病程1~5個月,平均淋巴結腫大病程( 3.18±1.11? 個月;最大淋巴結直徑 1~4cm ,平均最大淋巴結直徑( 2.66±1.07)cmΩ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符合淋巴結腫大的診斷標準[或伴有結構的改變,目標淋巴結具有完整的超聲檢查資料;(2均經粗針穿刺活檢或手術取得病理結果;(③患者均接受超聲檢查,且檢查前未進行任何治療。排除標準:(1臟器功能存在明顯功能障礙者;(②存在頸部外傷者;(3合并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者;(④合并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
1.2檢查方法 (1)病理檢查:所有患者均行超聲定位手術切除,對淺表淋巴結行完整切除,對深部淋巴結需超聲定位后手術切除,并送檢。淋巴瘤:結構破壞、單一細胞群增殖、免疫表型單克隆性;反應性增生:保留淋巴結結構、多克隆細胞增殖、無異型性[。(2)超聲檢查:患者取仰臥位,將頸部向后伸展,充分顯露頸部淋巴結腫大的位置,采用超聲診斷儀(通用電氣醫療系統超聲及基礎醫療診斷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93060347,型號:LOGIQE20),設置探頭頻率為 5~12MHz ,全面掃查目標區域,記錄淋巴結的位置、數量、大小及分布,獲取淋巴結的二維灰階圖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由2名工作經驗豐富的超聲診斷醫師采用雙盲法共同分析,觀察并記錄超聲圖像征象:內部回聲(有網格樣改變、極低回聲、條索樣改變和無回聲,不均勻中等回聲、微鈣化)、縱橫比情況(縱橫比 <2 、縱橫比 ?2 )、淋巴結邊界清晰情況(清晰、不清晰)、皮質增厚(增厚、不增厚)、髓質消失(是、否)、皮質髓質分界(清晰、不清晰)、淋巴結血流信號(0~Ⅱ級、Ⅱ級),意見產生分歧時經協商達成最終結果。(③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特征:兩組患者均從病歷記錄中收集年齡、累計區域(1個、 ?2 個)。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特征。(②比較兩組患者超聲圖像特征。(3分析超聲圖像、臨床特征單獨及聯合檢測診斷淋巴瘤的一致性。以病理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符合累計區域 ?2 個的同時年齡 >59 歲,可判定為臨床特征陽性(淋巴瘤);符合網格樣/極低/條索樣/無回聲、縱橫比 <2 、髓質消失、皮質髓質分界不清晰中任意1項為超聲特征陽性(淋巴瘤);臨床或超聲特征任一結果為陽性(淋巴瘤)即判定為聯合檢測陽性(淋巴瘤)[]。敏感度 Σ=Σ 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 + 假陰性例數) ×100% ;特異度 Σ=Σ 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 + 假陽性例數 )×100% ;準確率 Σ=Σ (真陽性例數 + 真陰性例數)/總例數 ×100% ;陽性預測值 Σ=Σ 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 + 假陽性例數) ×100% ;陰性預測值 Σ=Σ 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 + 假陰性例數) ×100% 。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 (%)]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 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淋巴瘤組患者累計區域 ?2 個占比均高于反應性增生組,年齡大于反應性增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0.05 ),見表1。

2.2兩組患者超聲圖像特征比較兩組患者淋巴結邊界是否清晰、皮質增厚、淋巴結血流信號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0.05 );淋巴瘤組患者內部回聲有網格樣改變、極低回聲、條索樣改變和無回聲及縱橫比 <2 、髓質消失、皮質髓質分界不清晰占比均高于反應性增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0.05 ),見表2。

2.3超聲圖像、臨床特征單獨及聯合檢測診斷淋巴瘤的一致性分析一致性分析結果顯示,超聲圖像、臨床特征單獨及聯合檢測診斷淋巴瘤的敏感度分別為 84.38% 、68.75%.87.50% ,特異度分別為 70.31%.78.13%.93.75% 準確率分別為 77.34% ! 73.44% 、 90.63% ,陽性預測值分別為 73.97% 7 75.86% ! 93.33% ,陰性預測值分別為 81.82% 、71.43% 、 88.24% ,Kappa值分別為0.547、0.469、0.813,見表3。

3討論
淋巴瘤因其惡性特征,病情發展迅速,且易轉移至其他器官,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需及時進行化療或放療干預,而淋巴結反應性增生雖也會導致淋巴結腫大,但多為良性病變,以觀察或抗炎治療為主,預后較好[7]。因此,準確鑒別淋巴瘤與淋巴結反應性增生對臨床決策至關重要,病理活檢作為金標準,但存在有創等局限性,超聲圖像作為一種無創檢查手段,能夠直觀顯示淋巴結的形態、結構等信息,而臨床特征則提供患者的病史、癥狀等信息,兩者結合有望為臨床診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淋巴瘤組患者累計區域 ?2 個占比均高于反應性增生組,年齡大于反應性增生組,提示累計區域、年齡等臨床特征與淋巴瘤、淋巴結反應性增生的鑒別相關。分析原因為,累計區域 ?2 個的患者,其淋巴結受累范圍較廣,多是淋巴瘤侵襲性的體現,而淋巴結反應性增生則多局限于特定區域;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逐漸衰退,對惡性細胞清除能力和防御能力減弱,從而增加淋巴瘤發生概率[8]
本研究結果顯示,淋巴瘤組患者內部回聲有網格樣改變、極低回聲、條索樣改變和無回聲、縱橫比 <2 、髓質消失、皮質髓質分界不清晰占比均高于反應性增生組,提示超聲圖像特征與淋巴瘤、淋巴結反應性增生的鑒別相關。分析原因為,淋巴瘤腫瘤細胞呈彌漫性增殖,破壞正常淋巴結結構,形成致密均質的細胞團塊(極低回聲),壞死或纖維化區域可表現為無回聲或條索樣高回聲;而淋巴結反應性增生以淋巴細胞增生和濾泡擴大為主,但仍保留淋巴結基本結構,皮質增厚但髓質結構通常可見,回聲相對均勻[]。淋巴瘤患者惡性細胞快速增殖呈膨脹性生長,突破淋巴結被膜向周圍侵襲,導致淋巴結短徑顯著增大,形態趨圓,進而縱橫比 <2 ;而淋巴結反應性增生多為反應性肥大或水腫,沿淋巴引流方向縱向生長,保留長橢圓形,縱橫比 ?2[10] 。淋巴瘤患者腫瘤細胞廣泛浸潤替代髓質和皮質,正常髓質(高回聲區)被均質低回聲的腫瘤組織取代,導致髓質消失、皮髓質分界模糊;而淋巴結反應性增生這一過程中盡管皮質可能增厚,但髓質結構通常保留,皮髓質分界相對清晰,表現為對淋巴結結構的非破壞性影響[1]。此外,本研究一致性分析結果顯示,超聲圖像結合臨床特征鑒別淋巴瘤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均最高,這提示聯合檢測優于單一檢測。分析原因為,兩種方式結合不僅能提供患者的整體狀況,還能直觀展示淋巴結的形態、結構和回聲特征,兩者相互補充,從而減少誤診和漏診的發生,提高鑒別診斷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淋巴瘤與淋巴結反應性增生的鑒別與患者年齡、累計區域及超聲圖像的內部回聲、縱橫比、髓質消失、皮質髓質分界密切相關,且超聲圖像結合臨床特征診斷的準確率更高,可為臨床診斷淋巴瘤與淋巴結反應性增生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柯曉麗,沈浩霖,呂國榮,等.頸部淋巴結超聲良惡性風險預測模型的構建及價值[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20,36(4):314-317.
[2]張旭,黃品同.基于灰階超聲影像組學的頸部淋巴瘤預測模型研究[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21,30(6):506-512.
[3]張玉婷,姜永宏,馬榮澤,等.頸部淋巴結CT灌注成像與微血管密度的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21,37(4):546-549.
[4]郝欲潔,馬蘇美,姚亞寧,等.超聲技術在鑒別淋巴結病變中的應用[J].醫學綜述,2019,25(11):2253-2257.
[5]王曉榮,梁奎,艾迪拜·木合買提,等.剪切波彈性成像及超聲造影鑒別頸部不典型反應性增生淋巴結及淋巴瘤的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20,28(8):566-570.
[6]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白血病淋巴瘤學組,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抗淋巴瘤聯盟.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淋巴瘤中國專家共識(2018版)[J].中華腫瘤雜志,2018,40(12): 927-934.
[7]趙萌,劉俊英,王琨,等.WHO(2017)頸部/淋巴結腫瘤和腫瘤樣病變分類解讀[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8,34(6):654-657.
[8]梁紅民,崔兆勛,白龍龍.頭頸部淋巴瘤臨床表現以及影像學和病理特征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0,27(1):44-47.
[9]于也,董曉秋,姚金來,等.常規超聲聯合超聲造影對良惡性淋巴結疾病的診斷價值[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22,38(2):201-204.
[10]費翔,張艷,田曉琦.高幀率超聲造影對頸部淺表淋巴結病變良惡性的鑒別診斷[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21,29(10):989-992,997.
[11]周美君,朱晟.高頻超聲與CT在良惡性淺表淋巴結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22,39(4):464-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