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時代潮流的精準把握、現實需求的科學回應以及實踐條件的系統建構而形成的新話語,是對傳統生產力質態的辯證揚棄與創新發展,標志著生產力演進的新方向。生態文明深刻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實踐路徑。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并賦能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理論與實踐領域亟待深入探討的重要議題。這一問題的解決,不僅關乎生產力的轉型升級,更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戰略價值。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必然性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
從文明時代的開啟至今,人類社會相繼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三大發展階段。每一次文明的躍遷都象征著生產力的質變式飛躍,這種躍遷并非對既往文明的簡單否定,而是在繼承和揚棄舊文明合理內核的基礎上,面向未來進行創造性轉化的辯證發展過程。相較于其他文明形態,工業文明創造了史無前例的生產力和財富,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但其創造的“黑色文明”也引發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全球生態危機。基于對工業文明的反思,生態文明是人類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追求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不僅關注人與自然,更涉及人與人自身的和解,是人類對自身生存方式的深刻反思和理性選擇,它標志著人類社會跨入新時代。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應對人類生態危機的必然選擇
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導致了資源耗竭、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退化等復合性環境問題,構成了嚴峻的全球生態危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踏步駛上工業化的快車道,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之一,也面臨著生態環境挑戰,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瓶頸因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破解發展困境的關鍵舉措,是我國擺脫現有發展束縛,取得新發展優勢的必由之路,是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必然實踐選擇。
(三)生態文明建設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態需要的必然選擇
人是人類社會的主體。根據我國主要矛盾的變化,生產力的發展應當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要充分關懷人民群眾的生態需要[1。隨著我國物質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認識日益提高,對清潔環境、綠色食品、干凈水質等的需求愈發強烈,并愿意付出相應的成本以換取高質量的生態環境,這意味著生態倫理思想覺醒的時代已來到。不同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的人與環境的“異化”,生態文明建設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以人民的生態需求為導向,為人民提供更優質的生態產品和更高質量的生態環境。
二、新質生產力與生態文明建設雙向驅動的內在邏輯
(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
新質生產力是在科技創新激蕩下由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所催生的具有高效能、高質量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代表了一種新型、高質生產力的躍升[2]。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創新驅動特性契合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方向。新質生產力通過推動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等領域的創新發展,促進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激發新興產業的創新活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多樣路徑選擇和產業基礎支撐;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符合綠色發展的本質要求。生態文明建設立足全人類長遠發展宗旨,力圖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本質是綠色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綠色、可持續的生產力形態,是對傳統生產力的突破性超越。它將綠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現代產業體系的全生命周期,通過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和循環經濟模式,為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了強大的內生動力。總之,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生產力必然是新質生產力。
(二)生態文明建設為形成新質生產力開辟新的發展空間
新質生產力是新型勞動者通過新型勞動工具,改造新型勞動對象的過程。而生態文明建設是保護生產力的過程,拓展了新質生產力三要素的發展空間。首先,生態文明建設通過推動生態教育、技能培訓和科技創新提升勞動者生態素質和跨學科學習能力,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奠定人才基礎;其次,生態文明建設通過推動資源可持續發展,提高了產業生產經營效率,實現對勞動對象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再生,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資源保障;最后,生態文明建設以創新技術為導向,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與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勞動工具的智能化、數字化升級,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的技術活力。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挑戰
(一)人才儲備基礎薄弱激發“供需錯位”矛盾
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的“新質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具體表現為勞動者須具備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技術創新應用能力以及對生態文明的深刻理解。然而,我國當前人才儲備基礎薄弱,勞動力供給與需求之間呈現顯著的結構性失衡,制約了新質生產力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賦能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教育體系存在“應試化”傾向,評價標準依賴“唯分論”,教學模式以“填鴨式”為主,導致勞動者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培養不足;另一方面,新質勞動力區域分布不均衡現象突出。有限的高素質人才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而中西部地區面臨人才匱乏的困境,區域間人才資源失衡既制約了新質生產力的全面均衡發展,也影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推進。
(二)傳統產業轉型困難延遲綠色升級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統制造業普遍存在生產模式粗放、技術含量偏低、能源依賴化石燃料等問題,這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還加劇了生態環境負擔。面對生態危機的嚴峻局勢,我國傳統產業積極謀求轉型發展之路,但成效甚微。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困境的根源在于產業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不足。部分企業缺乏將數字技術應用于生產全過程全鏈條的能力,也有部分企業對科研創新資源投入持保守態度,導致數字智能技術在提升生產經營效率、簡化生產流程等方面的優勢未能充分展現。同時,我國部分領域的關鍵技術、核心設備及基礎材料仍依賴進口,面臨著發展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困境,進一步加劇了轉型難度。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延緩了我國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進程,制約了新質生產力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賦能效應。
(三)新興產業動力不足致使動能轉換斷層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亦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沿陣地。目前我國新興產業發展呈現出明顯短板,具體表現為技術、資本、市場等層面相互牽制的復合性困境。一方面,新興產業高度依賴前沿技術突破,但我國在關鍵領域仍存在“卡脖子”問題,對進口原料依賴性強,科技轉化率不高,導致新興產業難以形成完整的本土技術生態鏈;另一方面,社會資本更偏好短期回報項目,而對綠色技術、未來產業的長期投入意愿不足,而且綠色債券、碳金融等新興融資渠道尚未形成規模效應,難以滿足新興產業多元化融資需求,耐心資本供給不足導致新興產業難以規模化發展,進而影響新質生產力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力。
(四)公共參與機制缺失弱化實際治理效能
新質生產力的多元要素和生態建設的復雜性共同決定了兩者對協同機制的客觀需要[3]。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生態文明建設是多主體多要素協同的系統工程,在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相互作用中共同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然而,當前治理實踐中,公共參與機制的缺失顯著弱化了實際效能,致使新質生產力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雙向作用動力不足。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是治理目標協同不足。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包括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四大維度,但在實際推進中,各目標間缺乏系統性統籌,常常顧此失彼;另一方面是部門協同機制虛化,在實踐中各部門基于自身利益考慮,未將協同共治作為重要職責,缺乏實質性的協同和資源互通。
四、新質生產力賦能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制度護航:完善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制度頂層設計
加快新質生產力賦能生態文明建設進程要從生態維度和經濟維度兩方面做好頂層設計。在生態建設維度,釋放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完善的生態制度約束,尤其是面向生產企業強化生態環境法治保障[4。一方面,應推動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制定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方案,推動健全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另一方面,運用市場化手段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同時通過生態服務功能評估與價值核算,構建包含碳匯交易、水權交易的多維補償體系,形成生態資本化運作的制度閉環。在經濟制度維度,首先,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審批流程,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為新興產業提供發展便利和前景;其次,構建綠色低碳的循環經濟體系,努力疏通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的痛點,加強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最后,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價值,加快推進碳排放交易市場、綠色債券市場等各類市場的改革創新[5,為新質生產力形成和賦能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血液。
(二)科技助力: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技術推廣運用
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生態化”,關鍵在于發展綠色生態科技,并推動先進技術“落地生根”,激發新質生產力。首先,聚焦綠色新能源技術研發,推動能源結構優化與生產方式轉型,擺脫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生產模式的路徑依賴,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其次,構建循環經濟技術體系,開發廢棄物資源化、廢水零排放等關鍵技術,促進資源分級利用與污染物減排,實現物質代謝的閉環管理;最后,深化數字與智能技術融合,賦能產業綠色化與集群化升級,將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新型生產要素嵌入生產過程,構建全產業鏈智能管理平臺,顯著提升綠色生產效能[。
(三)協同共進: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協同體制機制創新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建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及公眾等多主體協同治理平臺,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技術共享等方式,推動各主體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提升整體治理效能;另一方面,打破行政區劃壁壘,統籌資源分配與污染治理,推動跨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合作,實現區域間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同時通過數據共享、聯合監測、協同執法等手段,提升區域生態環境治理的聯動性與協調性。
(四)人才筑基:構建“新優質”人才培養機制
教育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賦能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一環。人才是創新與發展的第一資源,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核心要素。因此,教育領域亟須把握人才培養與教育變革的前沿趨勢,構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人才培養機制。首先,樹立新型教育觀念,強化科學教育實施,為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提供更為肥沃的土壤;其次,促進教育供給側與產業結構需求側精準對接,瞄準新質生產力對制造業高端人才的需求,深化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著力打造本碩博不同層次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最后,重視生態文明教育,通過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各級教育體系,培養高素質生態公民,提升公眾的生態意識與責任感,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模式。
結語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既是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新質生產力為生態文明建設加持賦能,必將驅動我國打破傳統發展瓶頸,走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杜仕菊,葉曉宣.新質生產力賦能綠色發展的邏輯理路、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06):52-61.
[2]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9(06):137-148.
[3]劉湘.新質生產力賦能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5,34(02):17-24.
[4]羅銘杰.新質生產力的生態內涵論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4,45(02):11-19.
[5]李敦瑞.新質生產力的生態意蘊和推進路向[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69(02):92-103.
[6]韓文龍,董鑫瑋,唐湘.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發展的辯證關系與實踐路徑[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24,26(03):12-21.
[7]姜朝暉,金紫薇.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2024,12(01):108-117.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