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利用2010-2022年創業板制造業上市企業的面板數據探究了數字經濟背景下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開放式創新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并進一步分析了領導者社會資本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企業數字化轉型顯著地促進了企業開放式創新;領導的社會資本顯著地正向調節了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開放式創新的促進作用。研究結果可為政府以及企業推動促進開放式創新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開放式創新;社會資本
依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①所發布的權威數據,2023年度,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實現了顯著躍升,達到了53.9萬億元人民幣,這標志著我國數字經濟不僅在體量上持續壯大,展現出數字經濟規模穩步擴張的強勁動力。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42.8%,相比上年上升1.3%,對全國GDP的增長貢獻率達66.5%,由此可見,數字經濟穩步發展,數字經濟對國民經濟、企業發展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變革與數字經濟的發展,企業所面臨的商業環境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在這一背景下,企業的組織邊界日益模糊,資源與信息實現了跨邊界的自由流動,價值鏈在數字化中重新整合與優化配置。這些變化不僅加速了企業技術創新的速度,也促使企業必須尋求新的創新模式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與技術迭代。傳統上,企業往往依賴于內部資源進行自主研發,即封閉式創新模式,然而,在數字經濟時代,這種模式已難以滿足企業對創新速度與質量的高要求。面對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企業迫切需要探索開放式創新路徑。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廣泛回顧與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探討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開放式創新的影響,以及領導者社會資本在這一過程中的調節作用。
一、文獻綜述
Chesbrough首次將開放式創新的概念引入學術與實踐領域,將開放式創新定義為利用有目的的知識流入和流出來加速內部創新和擴大創新的外部使用市場,這一開創性的定義不僅顛覆了傳統封閉式創新的范式,而且為理解企業在數字化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內外部資源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開放式創新強調企業應當打破組織邊界,積極尋求與內外部合作伙伴的知識共享與合作創新。
通過對以往文獻的廣泛回顧與深入分析,學者們從不同維度與視角對影響企業開放式創新的因素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討。在采用開放式創新方面,開放式創新與組織文化的開放性、高層管理者對社交媒體的支持等有關。關于開放式投資績效,企業的技術能力和動態能力會影響開放式投資績效。最后,開放式創新水平與員工的系統培訓、團隊部署以及對民族文化的高度信任等因素呈正相關。
盡管有關開放式創新的文獻密集,但影響開放式創新水平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外部因素。本文主要聚焦于企業層面的影響因素,即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開放式創新的影響,豐富影響企業開放式創新的因素研究,為理解企業數字化轉型塑造企業開放式創新模式提供了新的視角。
二、理論假說
(一)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開放式創新
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數字技術逐步向中國企業滲透的過程。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數字技術的運用重塑了企業資源與能力,改變了企業戰略決策,為企業的發展開辟了多元化的新路徑。當企業成功獲取并建立起與這些數字技術相關的專業知識與能力體系后,它們能夠更有效地推動并促進企業開放式創新,原因如下:
第一,企業數字化轉型能為企業獲取技術資源提供便利,進而對企業開放式創新實踐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數字技術能夠極大地推動技術資源的數據化處理與傳播的網絡化進程,使得原本分散的創新資源得以通過數字平臺實現高效整合與廣泛展示。這種技術資源的高效獲取機制一方面,企業可以更加便捷地搜索、篩選并吸收來自全球的創新資源,加速技術創新進程;另一方面,數字平臺上的技術資源展示與交易機制也為企業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技術合作與協同創新機會,有助于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創新環境。
第二,企業應用數字技術能提高自身的搜索、挖掘和分析能力,增加企業從其他主體獲取外部技術以及提升企業整合內外部技術的水平,進而獲得更多技術溢出。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得企業能夠利用先進的算法與模型,對海量的市場數據、技術文獻、專利信息等進行深度挖掘與分析,從而更精準地識別技術發展趨勢、把握潛在的創新機會。同時,企業通過建立數字平臺能夠與其他創新主體建立更為緊密的技術交流與合作關系,實現技術資源的共享與互補,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在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推動下,企業能夠利用數字技術提高信息透明度,減少信息搜尋與驗證的成本,這也推動促進了企業開放式創新。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1: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夠促進企業開放式創新活動。
(二)企業領導者社會資本的調節作用
領導者憑借其廣泛而深入的社會關系網絡,有效地識別、獲取并利用稀缺資源,進而實現個人及組織目標并從中獲得實質性收益的能力。社會資本是促進組織內部及跨組織邊界創新活動的關鍵因素,擁有強大社交網絡的領導者憑借其廣泛而深入的社會關系網絡,能夠更有效地識別、獲取并利用多樣化的資源,這些資源共同構成了企業創新活動的基石,從而支持和推動了企業創新。
在不確定的環境中,社會資本在維持企業競爭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發現,領導者的社會資本與企業的創新能力呈正相關。領導者的社會資本作為連接組織內外資源的關鍵橋梁,對企業的開放式創新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拓寬了企業獲取外部資源的渠道,還為企業帶來了更加多樣化、高質量的資源,這些資源為企業的開放式創新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動力。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2:當企業領導者擁有社會資本時,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開放式創新的積極影響會更強。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構建
由于本文的因變量開放式創新是一個非負的非連續變量,且有部分公司的開放式創新數值為零。此外,開放式創新水平的平均值低于標準差的值,因此我們使用 ZINB 模型來檢驗我們的主要假設。具體模型構建如下:
OIi,t=α0+α1DTi,t+α2Controlsi,t+Yeari,t+Industryi,t+εi,t
(二)變量選取
被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為企業開放式創新(OI)。知識產權共同所有制被視為企業采納開放創新方式以實現技術革新的有效途徑。因此本文選取企業聯合申請專利數量作為被解釋變量,以此作為衡量企業開放式創新的關鍵指標。
解釋變量。本文中解釋變量為企業數字化轉型(DT)。企業數字化轉型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其衡量方式采取文本挖掘的方法,首先構建數字化術語詞典,隨之從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報告中爬取并搜集相關的關鍵詞,對詞匯出現的頻次進行計數作為企業數字化的衡量。本文用數字化轉型關鍵詞比年報總次數來衡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程度。
調節變量。本文選取領導者的社會資本(SC)作為調節變量。借鑒前人研究,本文設定如果首席執行官或主席具備商會、專業協會或與政治有關組織的成員身份,我們就將其社會資本編碼為1;反之,如果他們沒有這些身份,我們就將其編碼為0。
控制變量。在研究企業數字化轉型與開放創新之間的關系時,我們審慎地納入了多個控制變量以確保結果的準確性。同時,為了排除年份和行業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影響,我們還引入了年份和行業虛擬變量。
(三)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了2010-2022年創業板制造業上市企業為樣本,并對樣本做了以下處理:刪除樣本期間退市以及 ST 的公司;刪除相關數據缺失的企業;對變量進行雙側 1%的縮尾處理,最終得到5521條研究樣本。變量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如表1所示。
四、實證回歸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分析
如表2列1所示,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開放式創新的回歸系數呈現出顯著的正向關系,并且這一關系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檢驗。此結果不僅有力地驗證了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開放式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向推動作用,同時也支持了假設1。
(二)調節效應回歸分析
如表2列2所示,我們發現企業領導者的社會資本與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交乘項系數為正且這一關系通過了嚴格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該結果揭示了企業領導者社會資本水平在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開放式創新產生正面影響過程中的調節作用,也驗證了假設2。
(三)穩健性檢驗
為保證結論的可靠性和嚴謹性,本研究預選取以下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
1. 更換被解釋變量法。為了進一步增強研究結論的穩健性,我們采用了企業已獲得的聯合申請專利數量來驗證其穩定性。表2列3所示更換被解釋變量為企業已獲得的聯合申請專利數量后,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開放式創新仍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2. 更換模型檢驗。將本文的被解釋變量聯合申請專利數取對數,那么該數據適用于Tobit 模型進行檢驗。表2列4所示回歸結果與前文回歸結果保持一致,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開放式創新具有顯著且穩定的正向影響。
五、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本文得出以下核心結論:第一,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影響企業開放式創新的因素之一。企業通過實施數字化轉型策略,能夠顯著增強其獲取并構建數字技術知識與能力,為企業開放式創新活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與效率提升。第二,企業領導者的社會資本顯著調節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企業開放式創新的影響程度。當企業領導者擁有更豐富的社會資本時,他們能夠更好地識別并整合外部資源,特別是與創新相關的知識、技術與市場機會。
(二)啟示
本文所得出的研究結論蘊含了以下幾方面的深刻啟示:
第一,在當前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結構轉型與升級的關鍵力量。國家層面的數字經濟相關政策與戰略規劃需持續發揮引領作用,因此政府應扮演好政策制定者、服務提供者與平臺搭建者的多重角色,為企業數字化轉型與企業開放式創新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第二,企業領導者的社會資本對于推動企業開放式創新具有重要作用。社會資本作為連接企業內部與外部資源的關鍵橋梁,不僅能夠拓寬企業的信息獲取渠道,還能通過信任機制的建立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知識共享與技術合作。因此,企業領導者應高度重視自身社會資本的培養與積累,也應采取積極措施幫助領導者提升社會資本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BERCHICCI L.Towards an open Ramp;D system:Internal Ramp;D investment,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J].Research Policy, 2013,42(01):117-127.
[2]MASUCCI M,BRUSONI S,CENNAMO C.Removing bottlenecks in business ecosystems:The strategic role of outbound open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 2020,49(01):103823.
[3]WANG Z,JIANG Z.How Ramp;D originality affects open innovation under knowledge spillovers?[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9,23(4): 604-628.
[4]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J].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6.
[5]巫強,姚雨秀.企業數字化轉型與供應鏈配置:集中化還是多元化[J].中國工業經濟,2023(08):99-117.
[6]賈西猛,李麗萍,王濤,等.企業數字化轉型對開放式創新的影響[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2,43(11):19-36.
[7]楊震寧,趙紅.中國企業的開放式創新:制度環境、“競合”關系與創新績效[J].管理世界,2020,36(02):139-160.
[8]GAMST F C.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J].Anthropology of Work Review,1991,12(03):19-25.
[9]SUN H,CAPPA F,ZHU J,et al.The effect of CEO social capital,CEO duality and state-ownership on corporate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23,87,Article 102605.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