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還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思政課不僅僅是課堂教學工作,還是社會教育工作;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的課堂傳授,還應建設全員育人的大思政教師隊伍,營造全員育人的大思政氛圍,形成多元一體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全面提升思政引領力。
中山大學地處粵港澳大灣區,面臨復雜嚴峻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根據學校“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的人才培養理念,遵循“人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在哪里”的原則,將主體結構的系統性和育人功能的整體性有機結合。以問題為導向,實現常態化制度創新體系;以頂層設計為牽引,形成多部門聯動、多主體參與、多渠道推進的全員育人體系;以思政課為主渠道,構建“知識、價值和行動相統一”的三位一體課程育德體系;以大學精神為中心,形成紅色傳統和學術傳統相結合的文化育人體系。
學校凝練的大思政課建設核心理念和價值追求,正好契合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山大學建校100周年的賀信所提出的“希望中山大學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傳承紅色基因,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要求。
經過40多年探索,中山大學形成了“創新驅動、多元主體、課程育德、以文化人”的全員育人大思政格局。
因時而新,堅守立德樹人中心環節。面對對外開放帶來的多元文化和思潮沖擊,自覺組織學生研讀馬列經典著作,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引領和價值主導;面對市場經濟的影響,確立“人心向學”的大學理念,堅守學術初心,堅持樹人中心;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確立“知識、價值與行動”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強調綜合育人、立體育人大格局。目前,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仍是思政課的核心要求。
因勢而進,構建全員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自為政、資源分散的問題,率先構建起教育與教學、科研與學科相統一的思政課主渠道;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僅僅是思政課和輔導員的任務的狹隘認識,構建覆蓋校黨政負責人、思政課教師、輔導員隊伍、院系負責人、特聘教授、學生助教等多位一體的全員育人體系;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第一課堂的問題,構建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融合、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統一的育德體系。
因事而化,創新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載體。針對改革開放前沿的特殊性,創設《求進》報社、馬克思主義理論研修班、“學習會”等學生紅色理論社團,增強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認同;針對毗鄰港澳特殊地緣關系,從1980年代起,開設港澳臺學生研修班、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教育班(國情班)等,增強港澳臺學生的國家認同度和海外華僑祖國榮譽感;針對新媒體時代信息泛濫、價值虛無的狀況,成立“辟謠特工隊”,發展青年評論員,確保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大思政課建設,要面對時代問題,回應社會需求,解決現實困境,規劃未來方向。堅持解決主流價值觀的生成和踐行問題。通過學習和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三觀”提供價值引導,抵御多元文化的沖擊,解決大學文化建設缺乏精神引領的泛化問題,凝聚社會主義大學辦學方向共識。堅持解決重智育輕德育、重理論輕實踐的育人問題。面對重教書輕育人、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通過大思政格局的構建,在全校各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提升人文情懷和價值引領,解決了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問題。堅持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條塊分割問題。充分發揮各部門合力協同育人功能,為解決條塊分割問題提供新思路。堅持解決思政教育意識欠缺的問題。通過構建大思政隊伍,整合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全校思政教育意識,彌補專任師資數量不足、全員育人隊伍思政意識不強、思政教育隊伍自我教育意識不突出的短板。 
(作者系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