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教育頻頻陷入“唯分數論”的怪圈,教師疲于提升分數,家長焦慮升學競爭,社會資源散落育人場域之外。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究竟何在?鎮江市以十余年實踐探索給出答案一一以“全員導師制”為支點,撬動校家社協同育人生態的系統性重構,讓教育回歸育人本真。
制度筑基:從責任高懸到閉環落地的關鍵一躍
教育困局之一,莫過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實踐中的懸置。鎮江市的破局之道,在于用制度設計將育人責任轉化為具體行動。
區域試點先行。2013年在鎮江市潤州區創設“班教小組”,打破班主任單打獨斗的局面,讓任課教師與家長共同走進育人現場,讓“每位教師都是育人者”的理念有了制度載體。借力“雙減”推廣。2021年鎮江市作為江蘇省“雙減”試點城市,全員導師制應運而生并上升為市級戰略,出臺實施方案與配套手冊,明確導師“良師益友\"“家校共育\"的核心職責。閉環管理運行。多年實踐積累,逐步構建了清單化分解任務、制度化推進研討、常態化督導反饋、主題化交流提升的閉環管理機制,“全員育人”成為可操作、可考核的閉環體系。
教師賦能:從知識傳授到成長啟迪的專業蛻變
教師被賦予“導師”新身份,角色轉變帶來的不僅是榮譽,更有深層次的本領恐慌。“如何走進學生內心”成為教師的普遍困惑,這也為變革提供契機。鎮江市以系統性支撐,全面回應教師需求。
創新“快樂成長小組”。通過設計主題活動、戶外拓展、志愿服務等多樣化形式,引導教師因材施教。組建班級教育團隊。以“日碰頭、周例會、月研判”機制凝聚育人智慧。開展教師能力培訓。開發50課時專項培訓課程,全覆蓋培訓全市教師2.8萬余人次。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將導師工作納入評優晉升必備條件,設置專項津貼,評選“星級導師”。一套“育人”組合拳,讓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蛻變為“成長引路人”。
家校共育:從被動配合到科學參與的模式轉變
家校共育的痛點,往往在于學校單向輸出而家庭被動跟隨。全員導師制通過導師帶動家校雙向互動,推動家庭教育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實現家校育人理念的同頻共振。
優化家訪制度。建立“三定四有”機制(定時間、定主題、定對象,有準備、有記錄、有反饋、有跟進)。指導家庭教育。編制《家庭教育指導綱要》,開發分學段課程體系,每月開展班級家長課堂。完善會商機制。健全學校、年級、班級三級家長委員會,設立開放日,鼓勵家長擔任兼職導師。調查顯示,91.4%的家長了解導師, 98.3% 的家長認為配備導師非常必要。全員導師制正在喚醒家庭教育的主體意識,當導師指導家長學會觀察孩子情緒,家長走進課堂分享專業知識,家校關系從“要求配合”轉變為“共識協作”。
社會協同:從資源散落到合力凝聚的格局之變
學生成長的場域,從不止于校園圍墻之內、家庭屋檐之下,更在社會的廣闊大地之間。鎮江市以高位統籌破解部門壁壘,整合社會育人資源,繪制全域育人地圖。
政府機制破壁。鎮江市委、市政府牽頭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增設校家社協同育人中心,印發《鎮江市中小學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指導意見》,推動教育、公安、衛健、婦聯等十余部門形成育人合力。專業力量下沉。在“政府統籌、教育牽頭、部門協同”的框架下,四級社區輔導站網絡將服務延伸至街道;醫生入校義診、社工駐校服務、“慈善潤心”基金幫扶等舉措,讓專業力量精準抵達育人一線。社會資源匯聚。創新資源整合模式,聯合圖書館、博物館等建立實踐地圖,邀請勞模、非遺傳承人開展“五老進校園”“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一張覆蓋全域的“成長守護網”,織就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十余年的探索,鎮江市以全員導師制完成了教育生態的重構:用制度讓育人責任“落下來”,用賦能讓導師角色“活起來”,用機制讓家庭功能“強起來”,用聯動讓社會資源“聚起來”。這是一次對教育本真的回歸一當每位學生都被看見,每次成長都被守護,教育便真正成為生命滋養生命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