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四位一體”導師制的教育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7):32-35.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7-0032-04
一、引言
基礎學科一直是我國人才強國戰略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任務。2009年,為回應“錢學森之問”,教育部聯合中共中央組織部、財政部共同啟動“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給予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20所高校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等基礎學科在探索人才培養模式上更大的靈活性。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強調,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為此,教育部在2018—2020年相繼出臺了《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等系列文件,鼓勵高校圍繞頂尖科學家成長規律,對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體制機制改革開展專題研究。2022年2月28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強調要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國家創新發展急需的基礎研究人才。
近年來,我國高校在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除教育部委托的77所高水平高校之外,各類地方高校也在進行的相關工作。自“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實施以來,各試點高校紛紛根據自身人才培養特點成立改革試驗區,主要有3類:一是以書院制為代表的獨立學院,如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清華大學行健書院4;二是各類試驗班,如西安交通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共建的“菁英班\"、大學“唐敖慶試驗班”;三是依靠校級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平臺,面向全校選拔拔尖學生的榮譽計劃和項目,如南京大學“未來拔尖創新人才\"項目。雖然各高校在培養目標和內容方面存在不同,但是導師制是普遍實行的人才培養制度。相關調研結果顯示,雖然大部分學生對導師制是滿意的,但其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部分高校存在由各類導師職責不清引發的導師教育和育人割裂、師生互動和個性化教育不足等現象;有些高校在教學培養模式上將“高質量教育\"簡單歸結為先進儀器設備、優越科研條件和精英師資投人的線性疊加;也有學生表示,導師在學術興趣引導、心理自標指導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大學作為國家布局在東北地區的重點綜合性大學,落實“求實創新、勵志圖強”的使命,肩負“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重任,不斷發揮\"厚基礎、重實踐、嚴要求\"的優良學風和育人優勢,堅持“學術立校、人才強校、創新興校、開放活校、文化榮校\"的發展戰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撐。
大學以基礎學科質量提升為宗旨,依托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哲學、考古學、理論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9個學科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唐敖慶試驗班/匡亞明試驗班),以思政導師、學術導師、朋輩導學和班主任為支撐,通過導師間的有序聯動、協同互補,開展基礎學科“四位一體\"導師制教育探索,致力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精神、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學科領域領軍人才。
二、建立“四位一體”導師制的教育協作體系和平臺
“四位一體\"導師制是指在協同育人理念的基礎上,思政導師、學術導師、朋輩導學、班主任“四位一體\"整合優質資源,依據優勢互補的共同成長原則,圍繞學生開展合作,從注重知識傳授到價值引領、從理論思辨到實踐檢驗,做學生的專業導航人、人生領路人、科研點燈人,實現導師之間的高度協同,形成育人合力。
(一)構建“四位一體”導師制的教育協作體系
構建“四位一體”導師制的教育協作體系,提高協同育人效能,關鍵在于建立科學有效的工作管理機制。為避免在拔尖學生培養過程中因職責定位不清,使導師工作出現混淆、遺漏或重復等問題,大學制定了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四位一體\"導師制管理制度,從角色定位、職責分工、責任權利等方面將4類導師的工作內容進行細化和量化。同時,設置評價考核激勵機制,對取得突出成績的導師給予表彰和獎勵,強化示范引領作用,激發導師的工作熱情,從而更好地凝聚導師內部的育人合力。
(二)搭建“四位一體”導師制的教育協作平臺
搭建“四位一體\"導師制的教育協作平臺,探索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線上平臺充分利用學生善于通過屏幕進行社交、對話及獲取信息的特點,定期開展線上課程教學、直播講座、論壇討論等不同形式的互動。導師為學生提供指導,并通過微信、QQ等通訊軟件,將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反饋給班主任及學生本人。建立網格化管理體系,使導師能夠利用“碎片化\"時間,高效完成信息的傳遞和交互,形成師生之間、導師之間長期的良性互動關系。線下平臺以研討會、沙龍和團建為抓手,以試驗班班級為單元,設立思政導師、學術導師、朋輩導學和班主任指導小組,定期組織學生與導師、導師與導師的座談交流活動。對于學生在生活管理、學業規劃、心理疏導等方面的問題,由朋輩導學和班主任跟蹤解決;對學生在價值觀塑造、專業知識學習、學術興趣引導等方面的問題,由思政導師和學術導師跟蹤解決。導師通過協作交流平臺實現信息交互,有效避免了由于缺乏順暢的溝通渠道而影響協同育人效果的問題。
三、協同配合,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與專業教育齊頭并進
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內核扎根于時代前沿與歷史規律之中,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現代性轉化的體現o。拔尖人才肩負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特殊使命,因此,高校應通過專業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同向同行,引導拔尖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使拔尖學生不斷增強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與心理認同,矢志奉獻國家和人民。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需要課堂內外協同配合,有序銜接
實現全方位,需要在課堂內外構建知識、能力、價值綜合培養體系,營造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錘煉品德修養、培養創新能力的良好環境。在課堂內,充分發揮思政導師、學術導師的作用,以思想建設為統領,在知識傳授中融入思政元素,加強“五史\"學習教育,以史鑒今,賡續傳承紅色血脈。在課堂外,充分發揮朋輩導學和班主任的作用。我國基礎教育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致使學生進人大學后在自我認知、人際關系等自我角色社會化方面存在很多疑惑,經常會對未來產生迷茫。而朋輩導學和班主任能夠對照自己的切身經歷為拔尖學生提供針對性引導,并根據自身成長經驗幫助拔尖學生選擇和設計最有利于自我角色社會化的實踐情境。思政導師、學術導師、朋輩導學和班主任的協同配合,促使拔尖學生辯證看待自身、人與人乃至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引導拔尖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清時代責任和使命,有意識地把個性化的理想追求融人時代脈搏,融入為祖國和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去。“四位一體”導師制的有序聯動結構如圖1所示。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需要與學術興趣引導齊頭并進
由于拔尖學生基礎好、對知識渴求欲高,因此,應鼓勵拔尖學生盡早從事研究性學習與科研實踐。通過學術導師的學業指導和專業教育,促使拔尖學生激發專業興趣,培養創新思維,提升研究技能,明確學術志向,建立由明確志向引領的學術價值觀。通過思政導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拔尖學生深化了對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趨勢,以及中國獨特的歷史發展道路與社會結構的認知,更好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勇擔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通過朋輩導學亦師亦友的交流,或討論學術,或暢談人生,實現榜樣示范和同向同行。通過班主任團隊的協作教育,促進拔尖學生合群共事和健康成長。

四、提升效率,形成多導師合力育人機制
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四位一體”導師制探索,形成多導師合力育人機制,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與專業知識傳授相結合、導師培養與學生成長相耦合,進而實現學生指導的全覆蓋。這不僅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切實有效的實施路徑,才能形成合力育人機制,為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導師團隊建設提供新的思路。“四位一體”導師制合力育人機制結構如圖2所示。
(一)打造高精尖導師團隊引領專業教學
教師是的關鍵,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有高質量的教育。大學為試驗班學生集中配備了基礎學科的一流師資,成立了由院士、國家級人才、國家級教學名師組成的教學團隊,并充分利用校內“唐敖慶學者/匡亞明學者”人才崗位聘任機制,精心選聘一批師德師風過硬、品行高尚的“經師\"和“人師\"作為拔尖學生的學術導師。通過這些導師開展高階性、挑戰性核心課程教授,教材編撰,創新實驗等教學科研工作,實現“唐敖慶學者/匡亞明學者\"為“唐敖慶試驗班/匡亞明試驗班\"學生授課全覆蓋。同時,對承擔培養任務的導師的考評標準做出合理調整和細化,摒棄當前重科研成果輕人才培養的考核導向,構建以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評價體系。由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周期長、見效慢,因此,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效果評價體系不再局限于以學生學業成績、科研成果、發表論文數、所獲學科競賽的獎項等短期績效作為教師教學水平的考核標準,而是進一步引導教師在開闊學生視野、啟迪學生思維上下功夫,從而使真正熱心于培養高水平研究型創新人才的教師獲得應有的待遇和認可。

(二)設立“四位一體\"導師團隊育人專項經費
依托教學改革研究專項(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思政導師、學術導師、朋輩導學和班主任設立專項經費。經費的使用應遵循“充分保障,按需匹配,專款專用\"的基本原則,對拔尖創新人才導師團隊在教學、實踐、交流、學術等方面予以專項支持。如“思政導師專項經費\"用于支持從馬克思主義學院聘任思政導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和實踐;“朋輩導學專項經費\"用于開展課程研討、讀書會、沙龍等系列活動,充分發揮朋輩導學的主觀能動性和朋輩榜樣示范作用。大學斥資多次聘請國內外著名專家作為兼職學術導師,為拔尖學生授課或開設講座。
(三)注重導師的終身學習和梯隊建設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只有導師的教學能力、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不斷提高,才能實現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大學在實踐中除了選擇“名師\"外,也十分注重選拔青年教師、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進行重點培養,組織青年教師赴國內外知名高校研修培訓,引導導師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同時,引導導師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情境、啟思設疑,運用探究式、問題式、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在有效培養拔尖學生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教研實力,實現\"師生共同成長”。“青年導師制\"不僅為青年教師提供了深度參與教育教學的機會,也彌補了“名師”因科研工作繁忙而導致的指導不充分問題,有助于形成傳幫帶,使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導師團隊健康穩定發展。
(四)建設高層次國際國內拔尖人才導師育人平臺
多年以來,大學在\"四位一體\"導師制的基礎上,持續推進國際、國內高校(院所)聯合培養機制改革。2013年以來,學校開始依托各類導師積極探索新型國際、國內高校(院所)聯合培養模式:邀請國際專家與海外高層次學生一同參與培養;拓展學生海外研修基地范圍;設立“洄游計劃”,吸引海外博士/博士后回國進行學術交流;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自主能力,開展國內高水平高校(院所)課程融通、學生互派、學術交流等活動。通過以上一系列舉措開闊拔尖學生視野,提高拔尖學生科創能力,提升其作為未來學術領軍人才的領導力。
(五)強化“四位一體”導師制的學生心理健康疏導
與普通學生相比,“唐敖慶試驗班/匡亞明試驗班”的學生所面臨的專業學習壓力更大,也更容易引發焦慮[13]。高校學生正處于心理成長和自我意識成熟的關鍵時期,需要不斷給予心理健康指導。因此,思政導師、學術導師、朋輩導學和班主任等應在各個環節關注拔尖學生的心理健康,尊重拔尖學生的個性和志趣,基于每名拔尖學生的特點調整指導策略和指導方式,通過導師的情感關懷、學生對導師的價值認同、科研效能感等手段加強對拔尖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指導。同時,為了幫助拔尖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發揮心理潛質、提升心理素質,學校會定期邀請心理健康指導中心的教師開設積極心理品質提升類課程,以非智力因素為切入點,通過沉浸式互動教學和心理體驗反思,培養拔尖學生協作領導、戰略執行、應變抗壓能力,以促進拔尖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提升。
五、成效與結論
通過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四位一體\"導師制的教育探索,大學打造出以創新、交叉、開放為特色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并取得豐碩成果。自“四位一體\"導師制實施以來,累計培養拔尖學生865名,已順利畢業489名,其中, 96% 以上進入研究生階段深造,除保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外,得到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ofTechnology)劍橋大學(Univer-sityofCambridge)、牛津大學(UniversityofOxford)等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學全額獎學金的學生超過100人。2009、2010級學生已陸續選擇就業,其中,海外博士后13人,教職4人;國內博士后34人,“雙一流\"高校就職28人;其他科技企業、研究機構21人;從事基礎學科科研相關工作的占比為 81% 。近5年來,拔尖學生累計參加各類科研實踐活動獲獎638人次,本科在校期間發表科研論文173篇,其中SCI檢索期刊論文104篇。大學重點鼓勵拔尖學生參與跨學科競賽項目。在2020年11月舉辦的國際基因工程機器設計大賽(iGEM)中,生命科學學院、數學學院18名以“唐敖慶試驗班\"本科生為主組成的JilinChina代表隊從來自世界各國的249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金獎。
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道關于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命題。導師團隊的合作力、專注度、關注度、投入度,以及能力、活力是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和促進學生成長的關鍵。“四位一體”導師制的構建,旨在打造“導師指導的智慧共同體”,通過思政導師、學術導師、朋輩導學和班主任的科學配置、有效溝通與協作,依據優勢互補的共同成長原則,圍繞拔尖學生培養進行合作,實現導師之間的高度協同,全面提升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和質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科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4-06-09)[2024-10-15].https://www.gov.cn/xinwen/2014-06/09/content_2697437.htm.
[2] 楊如安,羅瑞志.地方高校“拔尖”人才培養實踐探索與體系建構[J].教育學術月刊,2024(4):14-21.
[3] 盧曉東.北京大學以元培學院為平臺建設跨學科本科專業[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8(3):23.
[4] 李俊峰,徐蘆平,蘇芃.理工銜接強基致遠培養可堪大任的創新人才:以清華大學行健書院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22(10):4-10.
[5] 洪軍.構建新時代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24(7):24-27.
[6] 陸延青.打造“最好本科\"探索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J].中國高等教育,2024(7):20-23.
[7] 石榮傳.本科生導師制:類型、實施現狀及完善對策[J].大學教育科學,2016(3):70-73.
[8] 閻琨,吳菡,張雨頒.構建中國體系:現狀、方向和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3(5):9-16.
[9] 徐嘉雯,趙娟,朱軍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多元目標與單一實現機制的沖突:以我國研究型大學為樣本的案例研究[J].江蘇高教,2022(12):9-14.
[10] 華向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內在機理、價值闡釋及評價實施[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7):17-22.
[11] 錢周偉,翟迪,周伊.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與推進路徑[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10):15-17.
[12] 王瑩.課程思政的價值本源與價值實現[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4(5):144-150.
[13] 閆紫菱,張廣利.“轉場之殤”:大學生抑郁體驗的發生機制[J].中國青年研究,2024(6):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