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思辨性閱讀教學的開展,不僅能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還能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思維基礎。基于此,本文將深入探索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希望能夠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一、搭建互動平臺
想要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互動必不可少。教師得想辦法搭建各種交流平臺,讓孩子們在討論中碰撞出思維火花。課堂上,組織討論是常用的方法。比如學《坐井觀天》時,教師可以問問大家:“要是青蛙跳出井口,會發生什么新鮮事?”“這個故事藏著什么道理?”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想法越說越多。聽著其他同學的觀點,大家的思路也跟著打開了。課后的閱讀分享會也是個好機會。孩子們挑自己喜歡的書,把有趣的內容和感受講給小伙伴聽。在一來一往的交流中,大家接觸到不同的想法,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問題,思辨能力就在這樣輕松的互動中得到提升。
二、提供思維支架
小學生剛開始學閱讀分析,思維還不夠成熟,教師得給他們搭把手,幫著一步步深入思考,這時候就需要用到“思維支架”。問題鏈就是個實用的辦法。以《草船借箭》為例,教師先問“諸葛亮為什么敢立軍令狀”,帶學生了解故事背景;再追問“他怎么想出草船借箭的點子”,引導分析人物思路;最后拋出“要是計劃失敗,可能出了什么問題”,鼓勵大家大膽假設。像這樣一環扣一環,學生就能慢慢讀懂故事背后的道理。除了提問,思維導圖也是非常實用的方法。讀完文章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畫畫圖,把故事內容、結構和人物關系都梳理出來,鍛煉思辨能力。
三、鼓勵批判質疑
想要讓孩子學會思辨性閱讀,關鍵得鼓勵他們大膽質疑。課堂上,教師得先營造輕松包容的氛圍,讓孩子別怕說錯,敢于挑戰書本和教師的觀點。平時上課,要是孩子對課文內容、作者想法,甚至教師講的知識點有疑問,一定要先表揚他們敢想敢問,再帶著他們一起找答案。就像學《詠鵝》時,有孩子問“鵝掌不一定都是紅的呀”,這時候教師可以陪著孩子查查資料,去動物園觀察觀察,用實際行動驗證想法。除了答疑,教師還可以主動引導孩子“挑挑刺”。比如讀童話故事,就問問孩子“這個情節真的合理嗎”“主人公這么做對不對”。這樣一來,孩子讀書時就不會囫圇吞棗,而是邊讀邊思考,慢慢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思辨能力也能一點點提高。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很有必要。教師可以通過搭建互動平臺,讓學生多交流;提供思維支架,幫孩子深入思考;鼓勵大膽質疑,培養獨立判斷。這樣一來,閱讀就能變成鍛煉語文能力的好方法,給孩子的成長打下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