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評價作為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更能夠起到明確的點撥、激勵、指導作用,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他們的信心,培養學生嘗試更高質量的審美品鑒、識別判斷、藝術表現等,并最終轉化為自己的核心素養。為此,新時代教師應探究評價的更多形式和介入契機,以實現對學生的正向引領,幫助他們在音樂學科教學中全面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情趣,發展文化理解意識,強化創造表演水平等,提升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 教學評價" 小學音樂" 課堂實踐
遵循“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成為一名智慧型的教師,促成音樂教學的轉型、變革,已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尤其是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提出的“核心素養”導向下,讓學生在評價的啟發、帶動下,參與更有意義的體驗感知、創造表現,才能達成預期的效果。因此,突破局限,找到有效的評價路徑、方式,才能夠為學生成長提供支持和助力。本文著重闡述了不同的實施策略,以供參考。
一、融入形成性評價,推動多維度成長
評價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在新時期更指向形成性、過程性。教師要關注到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各種表現反饋出的不同信息,發現學生的多種閃光點,找出他們的不足之處,適時調整教學方案與策略。所以,評價的實施應從積極的方面入手,帶動學生,使其逐步獲得提升。聯系核心素養目標,細化實施要求,將其融入始終,則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評價的啟發下有效投入到學習過程中,真正彰顯出了音樂課程的育人功能。評價實施應關注學生的多維度表現,從不同的方面去發掘他們的一些隱藏特點。以小學音樂《蝸牛與黃鸝鳥》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關注形成性評價的運用,實現對學生的正向引導。如,有的學生不僅會唱《蝸牛與黃鸝鳥》,還理解了歌詞大意,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編創了表演,通過音樂實踐,體會到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成功的道理;還有的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作為簡易的打擊樂器進行伴奏,形成了節奏感、專注力、抗干擾能力……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滲透評價,能夠讓學生煥發主動性,持續探索,由量變轉為質變。[1]
二、引入激勵性評價,樹立學習自信
音樂學習的過程,更應讓學生建立自信,享受學習的快樂,從而煥發出源源不斷的動力,嘗試創造與探索,最終提升核心素養。所以,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采用恰當的方法,實現對學生的激勵,更能夠增強他們的成就感,讓學生圍繞著動態性的反饋,代入到相應的識別、判斷進程中。作為教師,應善于發掘學生的潛能,同時激勵學生進步,讓他們形成一定的自我效能感,從而代入準備展示中。當教師與學生用評價進行智慧、情感的碰撞交流時,則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評價發揮出正確的導向作用,也可以讓學生改善以往背景之下的固定狀態,在充分彰顯自身主體地位時,完成創造性表現,有所提升。以小學音樂《美麗的黃昏》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簡易創編引入,結合聲勢、圖形譜開展輪唱訓練,關注激勵性評價的運用,以鼓勵學生積極創造,學唱歌曲《美麗的黃昏》,通過和諧的二部輪唱表現歌曲意境,參與實踐,用打擊樂為歌曲伴奏。評價的實施應在學生出現畏難情緒時適當介入,起到明確的帶動效果,讓學生在參與的進程中獲得提升。[2]
三、創設指導性評價,發揮診斷作用
有意義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掃清學習中的障礙,攻克重難點。圍繞著評價的落實,讓學生們嘗試音樂感知、判斷、自主表現,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發展關鍵性能力以及品格等。有針對性的指導評價,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獲得反饋,改善以往學習中的不足。所以,評價本身應起到一種點撥、帶動、引領的作用,讓學生逐層深入,由點及面,獲得轉化。這種模式不僅能夠讓學生逐步掌握一定的音樂學習方法,更能夠讓他們建立一定的問題解決思路,自然而然地分析原因,立足不同的思路去解決問題。以小學音樂《保衛黃河》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關注指導性評價的運用,貫穿活動始終。如,很多學生在藝術表現的過程中,了解了《保衛黃河》的相關文化及歷史背景,感受到了中華兒女保衛祖國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但沒用激昂的情緒、鏗鏘有力的聲音演唱歌曲,教師則可以予以點評,指導學生積極參與,發現自己的不足,自然而然獲得轉化,嘗試用鏗鏘有力的聲音演唱,表現這首鼓舞人心的歌曲。
四、結語
綜上所述,評價屬于音樂學科教學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找到有效的方法,借助科學的評價手段,能夠實現對學生的引領、帶動,讓他們在不斷建構、創造中提升核心素養,受益終身。因此,展望未來,廣大教師仍需要持續探索,調整教學方案與策略,探尋不同的評價方式,實現對學生的激勵,發掘學生的潛能,完成創造性表現,掃清學習中的障礙等,促進核心素養提升。
參考文獻:
[1]雷田.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現狀與實施策略[D].信陽師范大學,2024.
[2]王子涵.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D].沈陽師范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