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審計監督作為高校內部控制的關鍵環節,能夠通過事前預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評價,及時發現資產管理漏洞、防范風險,對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高校內部審計監督仍存在諸多不足,亟須系統優化以適應新時代高校資產管理需求。
強化內部審計監督對高校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性
一是保障資產安全,防范流失風險。通過對資產采購、驗收等全流程審查,內部審計可及時發現違規操作、資產閑置、賬實不符等問題。
二是提升資產使用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內部審計通過分析資產配置合理性、使用頻率及效益,可提出優化建議,推動資產共享共用。
三是規范經濟活動,防范管理風險。高校內部審計通過對重大經濟決策、合同簽訂、資金使用等環節的監督,降低國有資產運營風險。
四是服務管理決策,推動科學治理。內部審計通過對資產管理數據的深度分析,可為高校管理層提供客觀、準確的決策依據;通過審計發現資產管理薄弱環節,為完善制度、優化流程提供建議;通過評估資產投資效益,輔助學校制定資源配置規劃,實現國有資產的動態優化管理。
當前高校國有資產內部審計監督存在的問題
一是審計制度體系不完善。制度建設滯后,流程不健全,導致審計缺乏明確規范,審計工作隨意性大,難以保證審計質量。
二是審計獨立性不足。高校內部審計部門多與財務處等合署辦公,難以獨立行使監督職能,削弱審計權威性。
三是審計技術方法落后。面對海量資產數據,傳統方法難以實現全樣本審計和實時監控,導致審計效率不高、風險識別能力弱。
四是審計隊伍專業能力不足。高校審計缺乏復合型人才,人員知識更新滯后,難以適應高校資產多元化、信息化管理需求。
五是審計結果運用不充分。高校普遍存在“重審計、輕整改\"現象,缺乏有效的跟蹤問責機制。審計結果未與績效考核、干部任免等掛鉤,導致審計監督的威懾力和導向作用難以發揮。
強化高校內部審計監督的策略
一是完善審計制度體系,夯實監督基礎。健全制度框架,加強對科研經費、基建項目、校企合作等領域的審計。優化審計流程,建立“計劃制定一項目實施一質量控制一結果反饋一整改跟蹤\"全流程管理制度,提高審計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是提升審計獨立性,增強監督權威性。優化組織架構,設立獨立的審計委員會。強化制度保障,通過學校章程或文件明確審計部門職責權限,賦予相應權力,保障審計工作不受干擾。
三是創新審計技術方法,提升監督效能。推進信息化建設,搭建高校國有資產審計信息平臺,實現審計數據的實時采集與分析,運用大數據技術對資產采購、使用、處置等環節進行異常交易預警。探索新技術應用,引入區塊鏈技術實現資產數據的不可篡改與溯源,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合同文本、報銷憑證等進行自動化審核,提高審計效率和精準度。
四是加強審計隊伍建設,提升專業能力。優化隊伍結構,構建復合型審計團隊;強化培訓機制,定期培訓審計人員,學習最新政策法規和技術方法;建立“以審代訓\"機制,通過重大項目鍛煉審計人員實操實戰能力。
五是深化審計結果運用,強化監督閉環、建立整改跟蹤機制,對審計發現問題實行臺賬管理,定期開展“回頭看”,確保問題整改到位。推動成果轉化應用,將審計結果納入部門績效考核和干部評價體系;總結審計中發現的共性問題,推動學校完善管理制度和業務流程。
強化內部審計監督是高校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關鍵路徑。高校要進一步強化審計監督的戰略地位,推動資產使用從“重購置\"向“重效益\"轉變,為高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實習編輯 王曼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