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強調\"以黨內監督為主導,促進各類監督貫通協調”,為高校監督體系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強調,財會監督需加強與巡視巡察機構協作,增強與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統計監督的協同性和聯動性。
在高校監督體系中,審計監督與紀檢監察監督、財會監督構成三維監督體系。其中,審計監督作為國家治理的\"免疫系統”,在高校監督協同機制中占有重要地位,承擔著預警風險、探測問題的職能;紀檢監察監督發揮黨內監督的“政治體檢”功能,應以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為遵循,聚焦高校黨委政治功能導向,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第一標準落到實處;財會監督作為高校治理體系的重要構成維度,通過日常的財務核算與預算管理等,規范高校經濟活動。在此背景下,推進高校審計監督、紀檢監察監督與財會監督的有機協同,既是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同的應有之義,也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關鍵之舉。
一、高校審計監督、紀檢監察監督、財會監督的現狀
根據安索夫《公司戰略》中“協同治理理論”的核心觀點,當多方治理主體形成系統性協調合作時,不僅能顯著提升組織運作效能,還能通過資源整合降低行政損耗,進而實現公共價值在政治合法性、社會效益與治理效能三個維度的最優狀態。當前,我國高校審計監督、紀檢監察監督、財會監督存在監管職能邊界模糊及權責交叉等問題,聯動協作機制與監督手段尚待完善,導致高校監督部門監管協作鏈條不暢、統籌調度效能弱化、監督成果共享渠道受阻。高校監督協同模式多停留在數據互通的事務性協作層面,尚未建立覆蓋監督預警、過程管控、結果運用的全流程
閉環管理機制。
(一)制度性障礙突出,監督協同機制尚未健全
高校監督主體協同的制度框架仍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運行體系。高校審計部門、紀檢監察部門、財務部門在監督層面的職責邊界模糊,監督職能定位存在交叉,導致重復監督。例如,高校審計部門既承擔經濟責任審計,又參與黨委領導下的巡察整改,易引發角色沖突;財務部門聚焦高校日常經濟活動的核算,卻缺乏對重大決策的約束力,削弱了監督效能。多數高校缺乏統一的協作流程與標準,在數據移送、聯合監督等關鍵環節依賴臨時性協調,制度化水平較低。
(二)信息共享不暢,數字化賦能尚未完善
高校審計部門、紀檢監察部門、財務部門采用獨立技術標準,數據之間并不兼容,無法實時獲取跨部門數據,普遍存在數據孤島現象。當前,高校的監督技術應用呈現顯著的滯后性,監督時使用的技術工具存在淺層化缺陷,缺乏智能預警與動態監控功能。例如,在財會監督中,高校大多以財務報表審查為主,未能結合巡察線索進行穿透式分析,難以識別系統性風險。《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筑牢教育數字化安全屏障”“組織開展個人信息保護合規審計”。但目前僅有少數高校建成集成化監督平臺,多數高校仍依賴人工傳遞數據,協同響應速度慢,且存在偽造、篡改數據的風險。
(三)監督閉環缺失,整改問責機制弱化
高校出現的跨部門問題整改缺乏統一督辦機制,責任主體相互推諉,導致整改周期較長、落實率不足、執行率偏低。監督發現的問題多停留在具體某個二級學院或職能部門教職工的處理層面,未能通過制度修訂、流程優化實現系統性治理。例如,審計部門揭示的橫向科研經費漏洞常以簡單追繳的形式處理,未觸發高校內部控制體系重構。協同監督的考核評價與追責制度不健全,部門間“協同惰性\"突出,治理效能轉化低,導致高校主體監督動力不足。
二、構建高校審計監督、紀檢監察監督、財會監督協同機制的必要性
在高校治理中,審計監督、紀檢監察監督和財會監督構成三維監督閉環,三者的協同效能直接關乎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進程,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而三維監督協同正是保障這一戰略落地的制度基石;二是根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公開數據,2023年高校經濟類案件中 72.6% 涉及多部門監管失位,急需通過三維監督協同機制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治理生態。
三、構建高校審計監督、紀檢監察監督、財會監督協同機制的意義
在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深化改革背景下,構建高校審計監督、紀檢監察監督與財會監督協同機制,既是落實黨和國家“健全監督體系”戰略部署的具體實踐,也是推動高校治理現代化、防范系統性風險的關鍵路徑。理論層面,這一監督協同機制通過整合監督主體的職能優勢,形成“經濟監督一紀律監督一權力監督”的三維閉環,核心價值在于破解傳統高校監督模式中“信息孤島、重復低效”的困境。實踐層面,協同機制對高校高質量發展具有多重意義:一是優化資源配置,通過減少重復監督降低行政成本,保障教育經費向教學、科研核心領域傾斜;二是防范系統性風險,如在基建招標、校企合作等高風險領域,財會監督鎖定資金異常,審計監督揭示流程漏洞,紀檢監察監督追溯權力干預,形成三維風險屏障;三是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協同監督有利于確保“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助力教育強國目標實現,
四、高校審計監督、紀檢監察監督、財會監督三維監督融合的優化路徑
(一)制度創新:健全監督制度框架,創新績效評估模式
高校應構建協同監督機制,系統梳理并整合審計部門、紀檢監察部門、財務部門的工作規范,重點界定協同監督的權責邊界、協作流程與銜接標準。從頂層設計上制定高校監督協同操作規程,明確各個職能部門在跨領域監督中的具體分工與執行細則,確保監督聯動機制規范化運作。同時,高校要建立多維度、動態化的監督效能評價體系,量化考核各部門協同表現情況。將評估結果與資源配置、未來發展直接關聯,通過正向激勵與反向約束雙向發力,激發參與監督監管主體的責任意識與創新動能。
(二)組織保障:構建協同治理中樞,打造專業化協作單元
高校應組建由校黨委直接領導的跨部門監督協同委員會,系統整合審計部門、紀檢監察部門、財務部門的監管資源與專業力量。該委員會負責統籌監督戰略規劃,協調跨部門爭議,建立定期會商與重大事項聯合決策機制。通過打造專業化協作單元,按業務領域組建復合型監督專班,集合審計師、會計師、紀檢監察聯絡專員及業務骨干。同時實行“三維分工\"模式:審計師聚焦資金效益審查,會計師強化預算執行監控,紀檢監察聯絡專員負責政治紀律督查,其他業務骨干提供數據支撐,形成全鏈條監督閉環。
(三)技術賦能:建設智慧監督中樞,深化前沿技術應用
高校應構建智慧監管數據中臺,集成審計管理系統、財務共享平臺及紀檢監察信息的數據源,開發監督態勢感知系統,實現風險線索自動抓取、跨域數據智能關聯與異常指標實時預警。有條件的高校可引入區塊鏈,構建分布式賬本系統,確保監督數據的防篡改與全程追溯,也可以搭建虛擬仿真實驗室,對重大項目的資金流向進行數字化沙盤推演,提升監督前瞻性。
五、結語
高校審計監督、紀檢監察監督和財會監督三維監督協同機制研究是對“協同治理理論”的進一步延伸與應用,是高校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手段。當前,高校在進一步梳理各監督主體協同機制具體實施路徑的基礎上,還應進一步根據自身特色和發展規劃,有的放矢地匹配監督資源和監督力量,達到三維監督目標一致、過程協同、效果顯著的協同監督局面。
(責編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