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作為“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的非營利組織”,其“教育”功能在新世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2]。與此相應,新修訂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當加強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積極、充分地開發和利用包括博物館在內的各種歷史課程資源。有鑒于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武威市博物館資源進行了探究性的開發運用,現將一些經驗及反思略述如下,以就教于諸位專家、同仁。
武威市博物館成立于1982年,2019年搬遷至新址。設有基本陳列《武威歷史文物展覽》一個,以“河西都會天馬故鄉”為主題,詮釋了武威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另有專題展覽《天梯神韻涼州佛光一一天梯山石窟專題展》一個。館藏文物46191件,藏品總量在省內僅次于甘肅省博物館和甘肅簡牘博物館,位居全省14個市州第一位。2024年,該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對武威市博物館資源的開發運用,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整合資源,開展課堂教學實踐
武威市博物館基本陳列《武威歷史文物展覽》,其布展按時序分為“文明華彩”“大漢揚威”“五涼古都”“盛唐通邑”“大夏輔郡”“大元故路”“明清涼州”七個展廳,我們按照課本內容對博物館資源進行了篩選,并與具體知識點進行關聯整合,制作了《武威市博物館資源與教材內容整合表》(如下節選)。

總體來看,以上整合資料大致可分為兩類,即實物資料(文物)和圖文資料。按其使用方式,可分為對課本內容的印證解釋和補充拓展兩類。其中又以印證解釋為主,補充拓展較少,且限于實物資料(文物),現略舉數例如下:
印證解釋。在武威市博物館館藏文物中,和教材關聯度最大的,為漢代彩繪漆木鳩及王杖詔書令冊簡,在選必1第17課有“東漢彩繪木鳩杖”的圖文說明:“(圖略)此杖出土于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杖桿粗細均勻,杖頂端有鳩鳥橫臥。…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3]雖然館藏出處不同,但兩者均出土于武威磨嘴子漢墓,對于說明問題并無本質的不同。并且由于是在出土地講述,學生更有身臨其境的感受。筆者在講述漢代的優撫政策時,即展示了武威市博物館館藏彩繪漆木的圖片,另外輔以“王杖詔書令冊簡”的相關釋文。在講述北宋的科技成就時,筆者引入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下卷的解說視頻,通過視頻,使學生了解到雖然泥活字印刷技術被記錄在沈括的《夢溪筆談》里,但并沒有實物支撐,直至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下卷的出土,才直接有力的證明了泥活字印刷技術的真實性,反駁了某些韓國學者所宣稱的“沈括記載的畢昇泥活字印刷術‘只是一個想法’”[4的錯誤觀點,捍衛了中國人在活字印刷術上的發明權。
補充拓展。在講授選必1第15課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歷史縱橫“銅錢上的文字”時,筆者展示了前涼貨幣一—“涼造新泉”銅幣圖片,播放了講解視頻:“前涼時期張氏政權為統一國家貨幣在涼州制造發行,因此被稱作是涼造新泉。它是第一個以國號來命名的圓形方孔錢幣。現存數量非常稀少,武威市博物館館藏22枚,為研究涼州的貨幣情況、經濟流通以及中國的貨幣史都提供了第一手實物資料。”通過講解,使學生了解到,在我國古代,不僅有“重量錢”、“年號錢”,在一定時期內,一些地區還存在“國號錢”,對課本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補充拓展。
通過諸如此類的教學引用,不僅滲透了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素養,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他們的自豪感、自信心,涵育了家國情懷。
二、確定主題,開展館內游學實踐
組織引導學生去博物館參觀學習,是我們利用博物館資源的又一重要方式。為了使學習更有效果,參觀有的放矢,我們結合課本內容確定了游學的主題,先后設計了《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演變》(對應選必1第1課)和《漢至唐絲綢之路(武威)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對應選必3第9課)兩種學習卡(如下),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前去博物館參觀學習,完成任務。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演變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演變》學習卡需要學生根據博物館內的圖文資料來完成。在該卡的設計上,考慮到武威曾是西夏輔郡,館中“大夏輔郡”為七展廳之一,展出不少西夏文物,所以將西夏時期的地方行政區劃也列入,但這一時期地方行政究竟如何劃分,因缺乏史料記載,難知其詳。通過讀卡,學生還可以發現,明代武威的地方行政建制和課本表述有所不同。陜西行都指揮使司是明代管理河西地區的最高軍政管理機構,下轄涼州衛在內的15個衛所。[5由于行都司“設于邊境海疆重地”[,所以陜西行都指揮使司的設立,反映了明政府對河西防務的重視。同時,行都司、衛所等的創設,也體現了明朝地方管理的靈活性與創新性。另外,元代的地方行政管理為多級制,最多有五級,少者或四級,或三級,甚或二級。然而,“層級雖多,實際上其基本層次也只有三級,即省一路(府)—(州)縣”[7],如甘肅武威即為:甘肅行省一永昌路一西涼州。相關信息也在卡上做了一定的標示,希望通過讀卡,學生能進一步明晰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層級特點。此卡的完成安排在課后,讓學生在學習課本內容之后,再持卡去博物館,尋找武威在歷史上的行政管理設置,增加學生對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的具體、多元認識。同時,按朝代順序的查找,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時空觀念。最后,待學生完成學習卡之后,教師再將疑難之處按上述做一解釋說明,以進一步增強認識。

《漢至唐絲綢之路(武威)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學習卡需要學生根據圖文以及實物資料完成。據我們考察,武威市博物館里該部分的展覽主要體現在傳入方面,輸出方面則很少。因此學習卡在設計上,考慮到表格空格的大小、內容的多寡,未區分傳入和輸入,以方便學生書寫。另外,結合課本可知,魏普南北朝時期,主要是精神文化方面佛教的進一步傳播,需要提示學生去參觀專題展覽一一《天梯神韻涼州佛光—一天梯山石窟專題展》,具體去了解佛教在武威的傳播,認識佛教藝術史上的“涼州模式”,感知印度佛教、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在武威大地上的交匯融合以及東傳后對中原地區的影響。最后,通過兩個小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思考陸上絲綢之路的盛衰變化以及武威在中西交往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該卡的完成,由于內容相對淺顯,館內展出不夠全面,所以設定在課前。使學生通過游覽有一定的認識之后,再回歸課堂,通過課本內容的學習,達到進一步完善、深化的目的。
三、設計活動,開展相關社會實踐
為進一步開發利用博物館資源,培養學生尋找和探究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我們還設計了一系列和博物館相關的活動。
一是開展“博物館觀后記”征文活動。通過組織部分學生前去博物館,聆聽講解員講解,從宏觀上了解武威市博物館的展覽概況,掌握一些館藏重點文物的發掘信息、歷史影響,置身場館情景,切身感受家鄉歷史文化的深厚博大,最后引導學生通過“觀后記”的形式總結反饋自己博物館之行的感想與收獲(圖1)。
二是開展“文物講解員”競賽。我們篩選了三個和課程相關的館藏重點文物一一王杖、漢代彩繪木獨角獸和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下卷,鼓勵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模仿、查閱資料,自己充當文物講解員一一先在教室面向大家進行講解,隨后選拔口齒清晰、思路流暢、儀態大方的同學,去博物館擔任志愿講解員(圖2)。同學們踴躍參加,熱情高漲。活動不僅增強了大家對文物的認知,而且鍛煉了當眾表達的能力,培育了服務社會的品質。
度直頓 高位快性點記在上大同式館,我走不告國總石1.出大一,2中自中門商燈生史成一入工館,我們有身當品,一推式天玉有莊點·自第,老式自版祖子從地面一血伸到及螺菌,有一小坪像,告眼圖,到1國交從石到葡五道固立,國是醫點人夫出生要發源止,中華支明是中國最五老國出象上一,告們從廳工醫看列]不局座石推載到工有二個人中國直點有兩身生意自出歡意水國出血出,一里由現依地度,用工聚國長,己拉有差有,在資出是中正有B.自品,我到間時代照到道罪我三到工到保子均間當美應損,手如署。副蓋與千因個,出有選的五有因的測來圖中內,
圖1

圖2

三是開展一些趣味活動。武威市博物館里藏有大量西夏文書,西夏文字獨特神秘的魅力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們通過查閱李范文先生編著的《簡明夏漢字典》,以及請教武威當地的西夏學專家,幫助大家查找翻譯了自己的西夏文名字,并進行了書寫(圖3)。此舉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對西夏文字的認識,也激起了他們進一步探尋西夏歷史的興趣。如果說書寫西夏文姓名是古為今用,那么在歷史地圖里尋找“我家”則是嘗試“穿越古今”。武威市博物館民國部分懸掛的1943年《武威城市詳圖》,激起了學生在其中尋找“我家”的興趣。但由于地圖懸掛較高,識讀不便,我們經過查找,在《武威地區志》中找到了該圖的原版圖像(圖4),復印分發學生。并要求學生通過訪問親友、查閱資料以及實地走訪等,尋找自己熟悉的街道以及標志性建筑。此舉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民國時期武威城市的面貌,而且通過與當下武威的比較,增強了他們對民國以來武威城市發展變遷的認識,有效地涵育了他們的鄉土、家國情懷。

圖4

四、總結與反思
將博物館資源融入高中歷史教學,活化了課本內容,豐富了學習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主題參觀和相關活動的開展,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了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養成。但與此同時,在將博物館資源引入高中歷史教學,開展高質量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博物館資源的高效利用需要館校的深度合作。雖然教育部、國家文物局于2020年頒發了《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但各地由于諸種因素的影響,館校合作的深度并不一致,一些地方合作方式以及長效機制的建立還有待完善、推進。就武威市博物館而言,雖然線上官網有“云端武博”“武博珍藏”“武博視頻”等相關圖文及講解視頻,線下有流動博物館一精品課程/展覽進校園活動及志愿服務等項目,各類資源與服務在甘肅省內居于前列,但和湖南[8等發達省會城市博物館相比,博物館教育資源的開發還略顯滯后,博物館相關教材的編撰、針對不同學段的課程開發還付之闕如。從學校來講,由于距博物館比較遠,受交通及安全、觀念局限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對博物館資源的學科教學價值認識較為有限。所以總體而言,博物館和學校之間的合作還有待加強。
其次,博物館資源的開發運用對教師的素養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教師不僅決定著課程資源的開發、鑒別、積累、運用,而且教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首要的條件性資源,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開發與利用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9我們在開發運用過程中,對博物館進行了多次細致全面的參觀考察,對藏品、圖文資料等進行了認真的篩選,力求做到選材科學、典型、有趣。特別對于一些圖文資料,通過查閱資料進行了核實證偽。如館內“五涼政權年表”中對于南涼都城的記載,僅寫了建都時間較長的樂都和姑臧,而缺漏了時間較短的廉川和西平[10],同表中北涼都城的記載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邊墻、城池、驛堡”文字介紹中,涼州衛設立的時間,誤為“明萬歷年間”,實為洪武年間[1]。另外,對于一些實物史料的解說,我們也進行了文獻查閱,給學生展示了不同的觀點,如“涼造新泉”的鑄造年代問題,目前有前涼張軌、竇融、前涼張重華、王葬時涼州太守馬期[12]及北涼沮渠蒙遜[13]五種說法。通過不同觀點的呈現,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有助于培養其懷疑求真的批判探索精神。另外,如開展館內教學和參觀,如何確保外出安全、“游有所獲”,需要教師提前規劃,周密安排。諸如以上的課程執行,均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
第三,館內學習及相關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素質及客觀條件有較高的要求。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以藝體見長的普通高中,生源較差,而且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普遍存在自律意識差、學習興趣淡薄等問題。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們采取了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導向原則。博物館資源的運用,主要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文物圖片、文字介紹以及講解視頻等方式進行。博物館主題游學及相關活動的開展,作為輔助環節,要求學生在一定時期內,如周末或節假日,靈活前往,且主要限于城區及近郊學生參加。在活動結束之后,指導學生歸納總結,并將成果在全班交流分享。講解員和西夏文姓名書寫活動則主要安排遠郊學生參與,城區、近郊學生隨愿參加。一切活動的開展,均以確保學生安全便捷為前提。同時,為鼓勵激發學生參與動力,我們還購買了博物館中的文創產品作為小獎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博物館資源融入高中歷史教學,對于改進教學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興趣、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以及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有獨特的優勢。但同時,博物館資源的高效開發運用,有賴于館校合作的深入推進、教師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的保證以及學生的積極參與(甚至家長的理解支持),在此基礎上,立足客觀實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高質量地開發運用并取得預期效果。以上,是我們的一些探究與反思,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注釋】
[1]國務院:《博物館條例》,2015年,第1頁。[2]陳紅京主編:《博物館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35頁。[3]教育部:《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03頁。[4]江曉原:《中國古代技術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43頁。[5][11]劉光華主編:《甘肅通史(明清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21頁。[6][7]周振鶴:《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十六講》,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36、131頁。[8]陳良根、胡軍哲:《博物館課程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以湖南省博物館歷史教育資源開發合作項目為例》,《中學歷史教學》2017年第3期,第10頁。[9]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69頁。[10][日]三崎良章:《五胡十六國:中國史上的民族大遷徙》,劉可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第235頁。[12]康柳碩:《甘肅省河西地區涼造新泉的發現與研究》,《“中國北方地區錢幣發現與研究”學術研討會專集(一)》,內蒙古自治區錢幣學會,2005年,第82一87頁。[13]趙向群、張琳:《張軌鑄錢說質疑—一兼論前涼貨幣環境及“涼造新泉”鑄造時代》,《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第62—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