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3期
刊物介紹
本刊是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主辦的學報級綜合性學術刊物。本刊的宗旨是緊密圍繞我國重大的環境問題開展學術研究與討論,包括環境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環境戰略思想、環境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區域性環境污染綜合整治等。 《中國環境科學》近年來對環境科學研究領域中的諸多學科如環境地學、環境化學、環境生態學、環境醫學、環境工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各種環境污染物的監測、分析及其防治;對區域環境的綜合整治與規劃;以及對全球環境問題等多方面的研究進行了全面綜合報道,反映了中國環境科學的發展方向、研究水平、最新成就與突破性進展。 《中國環境科學》2002年榮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并榮獲第三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期刊獎一等獎。目前《中國環境科學》在國內外環境界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對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中國環境科學
- 基于衛星遙感和地面觀測資料的霾過程分析
——以長江三角洲地區一次嚴重霾污染過程為例 - 南京城區夏秋季能見度與PM2.5化學成分的關系
- 昆明城區大氣PM2.5中PAHs的污染特征及來源分析
- 基于自動站資料的蘇州灰霾天氣分析
- 三江平原作物收獲期大氣顆粒物濃度特征
- 西北地區氣候因素與北京市沙塵天氣的關系研究
- 包含外強迫因子的大氣氣溶膠數濃度的預測
- 二氧化硫/水/空氣體系氣溶膠成核實驗研究
- 街道峽谷對稱性對污染物擴散的影響
- 燃煤電廠煙囪降雨機理分析
- 天津市冬季蜂窩狀溶蝕器涂層溶液最適濃度研究
- 中國地區人為熱分布特征研究
- 褐煤脫水及水質凈化研究
- 游離亞硝酸預處理強化剩余污泥發酵同步反硝化性能
- 高效耐海水型厭氧氨氧化污泥的馴化
- 在部分亞硝化中功能及對亞硝化效能影響
- 納米銅復合材料催化還原染料廢水的研究
- HHMHC對Cu2+、Ni2+的萃取性能
- TiO2及負載Fe(Ⅲ)可見光催化H2O2降解撲草凈的協同效應
- 柴油微乳體系對生物油增溶性能研究
- 太陽光催化氧化工藝對藻源含氮有機物的降解研究
- 原水碳源分子量分布及DPB效能對酸化時間的響應
- 城市污泥兩段式催化熱解制合成氣研究
- 秸稈與游離發酵液接觸比例對產沼氣特性的影響
- 多孔介質中泡沫的遷移特性和影響因素研究
- 三種微生物對鈾的吸附行為研究
- 天藍苜蓿鋅脅迫下實時定量PCR內參基因篩選
- 貧營養條件下IAMBR污泥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演變
- 鄱陽湖水體懸浮物反硝化潛力模擬研究
- 鄱陽湖不同高程沉積物中磷形態特征研究
- 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機物的季節變化特征及成因
- 深圳灣及鄰近水域總溶解磷的來源和時空分布
- 閩江口不同沼澤植被帶土壤甲烷產生潛力的溫度敏感性
- 污水中抗生素與重金屬對紅霉素抗藥性基因的選擇性效應
- 2006~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區O3污染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 生活垃圾收運過程中惡臭暴露的健康風險評估
- 影響精確界定我國酸雨區空間分布的因素探討
- 基于SCS模型的跨界小流域物質通量估算
——以東莞石馬河流域為例 - 吉林市城區土地利用對地下水污染空間分布的影響
- 環境污染應急處置技術的CBR-MADM兩步篩選法模型
- 中國流通業CO2排放的因素分解和脫鉤分析
- 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修訂后的《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分四個級別進行應急響應
- 中哈環保合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哈舉行
- 第四次大湄公河次區域環境部長會議在緬甸舉行
- 全球海洋熱量曲線圖顯示全球變暖仍在繼續
- 工信部推出工業綠色發展方案
- 第九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將于2015年4月在京舉行
- 今年新增退耕還林1000萬畝 造林9000萬畝
- 2015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要降低3.1%以上
- 海洋局:中國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 中國科學家揭示汶川地震對環境持續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