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技術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主線,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兩種不同教育環境的教育資源,把學生的在校學習、技能訓練和企業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半工半讀
校企合作是中職教育職業性和實踐性本質的內在要求,是指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和技術開發、改造、創新的過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協作。對學校而言,開展校企合作能有效地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數量、質量、規格,從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確定服務企業的辦學理念,明確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求,使之滿足企業對技能緊缺型人才的需求。我校領導班子充分認識到了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校企合作作為培養學生良好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工作作風的主要途徑,作為學生由課堂和學校走向職業崗位的重要橋梁,形成了學校圍著市場轉、專業圍著產業轉、人才培養圍著崗位需要轉的辦學理念。
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實踐
(一)“訂單”培養
“訂單”培養是學校與用人單位針對社會和市場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簽訂用人訂單,通過“工學交替”的方式分別在學校和用人單位進行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用人單位就業的一種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將傳統的校內教學——實習——教學的方式,改革為簽訂訂單——校內教學——企業實訓——校內教學——企業就業的方式,實現了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高度密切合作,從根本上解決了職業針對性、技術應用性、學生就業等問題。因此,“訂單”培養建立在校企雙方相互信任、緊密合作的基礎上,就業導向明確,企業參與程度深,能極大地調動學校學生和企業積極性,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是一種校企共贏、校企合作的實用模式。
近年來,我校先后和廈門“園博園”、廈門太古飛機維修有限公司、廈門友達光電有限公司、三明紙業集團簽定了培養“訂單”,培養旅游管理、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電子技術應用、輕工工藝專業人才,規模達到1400多人。以廈門“園博園”“訂單”培養為例,學校在2006年9月從國際商務、商務外語、電子商務、旅游管理等專業選拔學生組成廈門“園博園”班,培養對象為廈門“園博園”景區的導游、服務人員,該班50人,采用“2+1”的校企合作模式,即學生在學校進行兩年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第三年直接進入廈門“園博園”景區頂崗實習,實習期間由“園博園”支付給學生適當薪酬,學生畢業后,廈門“園博園”管理公司接收并安排學生就業。為了辦好“園博園”班的“訂單”培養,學校還組織專業教師與“園博園”人力資源及一線部門的管理人員討論教學標準和課程設置,由公司提供部分專業課、培訓教材、培訓駕馭用的電瓶車以及相應的儀器設備。對學校在該班實訓方面的設備、教學投入廈門“園博園”都給予一定的支持,同時還設立每人每年5000元的“園博園”獎學金,用于獎勵該班品學兼優的學生。
(二)半工半讀
“半工半讀”是職業學校改革的重大創舉,一是實現了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二是有利于學生就業,有利于提高學生思想素質、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三是有利于減輕學生和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學校開展的“半工半讀”模式有:
“2+1”學制式“2+1”學制即學生入學后,在學校學習二年時間,第三學年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學生在校期間主要進行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的學習,而在企業實習期間則主要培養實踐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當頂崗實習結束考核合格后,學生本著“雙向選擇”的原則,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從而走上工作崗位,完成從學校到企業的過渡。通過我校2005年以來的實踐摸索,發現這種形式的“半工半讀”模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模式,其優點是學生便于管理、頂崗實習時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完成學校到企業的過渡比較順利。
“引企入校”式“引企入校”式“半工半讀”模式,就是將企業、工廠引進學校,在學校開辦工廠。2006年9月,我校與旭利照明公司合作實施這種“引企入校”“半工半讀”模式,采取由學校出讓場地、企業建廠房并購置設備、建立校企生產實習基地的方式進行合作。學生輪流安排到企業進行實踐技能訓練,頂崗為企業生產產品。企業入校后,學生的專業基礎學習和專業技能訓練可以交替進行,不必再異地活動。這正是“學校就是工廠,工廠就是學校”,讓學生在學校提前體驗到了企業(工廠)里工作、生活氣氛,為學生今后真正進入企業作好鋪墊。
“產教一體化”式利用學校的汽修實訓基地、數控實訓基地開展“產教一體化”式“半工半讀”模式,就是將實訓基地辦成一個經營性經濟實體,即基地既是學校的實訓課堂,又是產品生產車間。變消耗性實習為生產性實習,實習產品就是生產成果,教師就是師傅,學生就是工人,體現了學校獲利、學生獲得勞動收入的“雙贏”原則。開展這種“半工半讀”模式,有兩大好處:一是能接受對外加工(或生產)的業務和訂單;二是學生的技能水平能達到相應的崗位技術要求。
“校企交替”式“校企交替”式“半工半讀”模式就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和企業頂崗實習交替進行。2006年夏季,我校2004日化班與柏皇衛浴首次開展這種“校企交替”式“半工半讀”模式。2007年1月,我校與廈門鷺達公司簽訂“半工半讀”協議,學生到企業進行崗位實習,兩個月一輪換,期滿后返回學校再接受培養。此后,又先后與光訊電子、萊恩迪、奔馬企業、海萊照明等企業簽訂并實行這種頂崗實習模式,企業生產忙時學生以“工”為主,企業生產閑時,學生以“讀”為主。解決學生鍛煉機會少和企業缺員工的兩大難題。
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體會
校企合作是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重要途徑。隨著校企合作模式成為職業學校實現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其受益主體也由學生擴展到教師。校企合作內涵是學校根據企業需要培養人才,提供符合要求的學生,企業為學生提供實際訓練條件的互動多贏機制。而教師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帶領、指導學生到企業頂崗工作的同時,可以熟悉工作流程,掌握熟練的工作技能,通過實踐、交流的方式,加深對實踐環節的認識。由此可見,校企合作是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重要途徑,也有利于課程改革、技術服務等項目的開展。
校企合作可培養學生的良好職業道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與職業崗位有效地結合起來,從學校走向就業形成良性循環,成為企業歡迎的人才。校企合作對提高學生就業率的作用是很大的(參見表1)。

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問題探討
質量與安全問題質量是學校辦學的生命線。在實踐中,一方面,教學模式服務于培養目標,根據人才培養標準對校企合作過程的考核與控制是人才質量的保障與監督機制,企業作為評價主體的缺位削弱了質量監督的力量。校企合作過程的質量監控主體應是校企雙方,并通過反饋機制調整。另一方面,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是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礙,由于學生在企業實習是暫時性的,企業一般不會為學生購買保險,一旦發生安全事故,企業的經濟利益將受到較大的損害,所以許多企業鑒于這方面的考慮拒絕接受在校學生頂崗實習。此外,學生分散在不同企業頂崗實習時的生活安全也是一個難題。
低報酬問題互利共贏是校企合作的動力。就企業而言,追求利潤是最終目的,企業既沒有培養學生的義務,也沒有給予學校資源支持的責任。因此,學生在頂崗實習中通常被視為廉價勞動力,無法滿足頂崗實習學生的最低生活要求,影響校企合作的深化和提高。
政府宏觀政策的問題從國外校企合作的實踐經驗看,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校企合作的有效促進力量。由于校企在合作中的地位不平等,因而需要一股中間力量來平衡校企利益,最大限度地實現校企主體的有效互動。政府在宏觀政策上應建立企業接收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的制度,對支付實習學生報酬的企業,國家應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應建立相應的安全機制保障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安全,規定最低薪酬標準,積極引入保險機構,建立學校、企業、社會共同關心的校企合作發展體系。
參考文獻:
[1]周濟.解放思想政策創新,推動中等職業學校又好又快發展[J].職業技術教育,2008,(6).
[2]陳斌,等.工學結合模式的理念與實踐偏差及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8,(6).
[3]周明星,關炳岳.中外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模式的比較與借鑒[J].職業技術教育,2008,(6).
作者簡介:
葉建峰(1956—),男,福建漳州人,集美輕工業學校講師、副校長,研究方向為職業學校德育教育和行政管理。
(本欄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