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267-01
摘要: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一是需要教師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二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三是需要教師強化學生的學習信息反饋,從而吸引學生的主體參與,使他們成為學習上的真正主人。
關鍵詞:數學課堂; 教學情境;主體參與;信息反饋
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的理念,這與素質教育要求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地發展的要求是一致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尊重學生個體的主動精神,重視其個人潛能的開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實現其自主發展?
一、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數學教學中,學生往往不是自發地參與教學過程,需要教師營造一種參與的情境,從而誘發他們主動地接受知識的熏陶。如何創設呢?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一是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吸引學生參與。數學源于現實的生產技術和生活實踐。我們在教學時,應當尋找數學知識在客觀世界中的實際背景材料,用這些材料所提供的問題設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如在講“角平分線”時,可設置如下問題:有交叉的一條鐵路和一條公路,現要在區一點建一個貨場,使它到公路和鐵路的距離相等,并且離公路與鐵路交叉處的距離為1000 m,試確定貨場的位置。那么如何確定點的位置呢?通過引進生活實際情境,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二是利用一些典型問題,吸引學生參與。如利用典型練習題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引導學生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一解的探究,題中所涵蓋的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自然產生一種吸引學生探索的魅力。如比較:的大小,且,,。教師啟發學生用非常規的思維方式,吊起學生的胃口,激起學生的探索欲,使學生處在“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行”的“憤”、“悱”狀態,不僅能激起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熱情,更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三是利用多媒體手段,吸引學生的參與。作為現代化教學的多媒體課件,給數學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多媒體豐富多彩的動畫設計,能使“動”與“靜”和諧統一,也極大地擴大了課堂教學的知識信息量,使學生處在不斷的刺激環境中。學生在聲、光、色俱佳的多媒體面前,不知不覺進入教師預設的教學情境,不由自主地投入自主學習的過程之中。
二、注重教學過程,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知識學習是一個自主建構的過程。教師的教,只是為學生的學提供一種幫助,以促使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的學習建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幫助者。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和強化學生自我的學習建構過程。教師一是要注重引導學生知識概念的形成過程。概念既是思維的基礎,又是思維的結果。在概念及定義形成或產生之前,往往存在著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而這個過程恰恰是培養學生多向思維能力的契機。因此,教師恰當地引導學生參與概念形成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再現“數學家的思維過程”。如講韋達定理時,教師讓學生寫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再求出兩根,然后把兩根相加、相乘,然后進行比較,得出根與系數的關系。學生運用觀察、分析、概括的思維過程,正確理解了韋達定理,為以后利用這個原理進行解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是要注重引導學生對規律的總結過程。數學的定理、公式和法則等都是數學規律。其推導過程往往是培養學生多種思維能力的極好材料,所以應讓學生積極參與這一思維過程。如勾股定理的教學,學生通過“實驗→猜想→論證→理論”的求證過程,比直接給出定理理解深刻,而且記得更牢。三是注重引導學生把握問題的解決過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知識的獲取,技能的訓練,能力的培養,無一可以離開解題。把握解題思維過程,不僅能為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創造條件,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教師還要努力轉變傳統的只知完成教學內容而不顧學生有沒有真正掌握的做法,做到既完成教學任務又使學生有效參與。這樣,教學過程始終圍繞學生中心學習目標,實現因材施教。如在教“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這一節時,教師結合不同學生的能力實際,安排幾個不同的圖形讓學生指出3種不同的角。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減少了教學中的盲目性,提高了針對性,使學生處于“最優化”的學習狀態。
三、強化信息反饋,促進教與學的有機統一
傳統的數學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課堂上師生雙方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主次地位關系。教師是課堂上知識的權威,學生是被動接受的“容器”。新課程理念下的生本教學,師生間的雙邊活動,是一種平等對話。這種對話強調教與學之間的交流、反饋,從而形成一個師生互相促進的完整環節。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有選擇地把部分教學內容,特別是重點、難點內容讓學生通過自演、思考或展開討論來完成。如教學“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關系”,教師首先可讓學生完成如下題目:求出下列方程的兩根,:①;②。計算以上兩個方程的兩根,的值。學生計算之后,再要求他們觀察、分析計算結果,回答如下問題:①以上所求方程兩根的和、積與其方程各項系數之間有何關系?②是否存在一般性結論?并進行歸納。通過學生的計算、討論并回答,教師就能對他們本節知識的學習情況實現及時的反饋。教師再結合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調控:學生解答正確的給予肯定;解答錯誤的給予糾正;結論各異的可進行交流,去偽存真,取其精華。通過交流反饋,教師就能及時控制引導,不斷地糾偏引正,學生也可質疑領悟,從而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平衡,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注生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判斷能力、猜想能力、類比歸納能力、發散能力等,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在學習上存在的差異和不足,從而激發上進的愿望。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認識,想方設法去喚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并努力為他們創造參與的條件,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存在的困難,使其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愉快,體會到能力的發展。學生通過教師在學法上的指導,就能在自主學習中逐漸掌握學習方法,從“學會”轉變為“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 作者簡介:劉國慶(1965.10—)男,江蘇泰州人,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