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建偉 薛偉賢
摘要:對開源社區學習模式與高職計算機教育的傳統學習模式進行比較,提出將開源社區學習模式與高職教育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在高職教育中引入開源軟件,可使學生接觸開源社區與開源企業,從而實現真正的工學結合。
關鍵詞:開源社區;學習模式;高職教育;工學結合
引言
開源社區開源軟件(Free/Libr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簡稱FLOSS)是相對于商業軟件而言的,它不但免費而且開放源代碼,任何用戶都可以下載其源代碼進行修改、組合并重新發布軟件,同樣,新發布的軟件也遵循源代碼開放原則。目前,開源軟件發展迅猛,從Linux操作系統到Firefox瀏覽器,可以說開源軟件幾乎滲透到了計算機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其使用量也在不斷攀升,不斷地與商業軟件爭奪市場份額。很多知名IT企業也在不斷地參與到開源軟件的開發與應用當中。IBM、Sun、微軟等IT公司也都在發展自己的開源項目。這表明開源軟件的使用與普及將成為一個大趨勢。
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學的問題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教育,因此就業備受關注。由于教育體制、教育資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導致高職學生在學校獲得的能力與企業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之間存在著嚴重的脫節。對于高職高專計算機專業而言,這個矛盾尤為突出,因此導致畢業生就業困難。IT行業的發展速度明顯快于其他傳統行業,新技術層出不窮。技術更新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使知識結構落后的人被遠遠拋在后面,另一方面為新生力量創造了大量獲得成功的機會。能不能適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習新的技能,積累實踐經驗,把握機會,成為就業的關鍵。陳舊的專業教學體系和知識結構很難為學生提供較為真實的實踐學習環境,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不是企業所需要的。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的方法就是工學結合。工學結合就是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中,同時也在企業里進行實踐,一方面積累理論知識,一方面提高實踐技能。這符合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的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應以培養高等技術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的精神。工學結合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很多困難,致使很多高職院校根本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學結合。對于規模較大的IT企業而言,接收大批量學生進行待崗實習是不現實的,而中、小企業的接收能力有限,因此,對于很多學校來說,工學結合只是形式上可以實現,實質上沒有真正的效果。而開源社區有自由開放的環境和眾多技術精英,在這樣的一個社區里學習是一種理想的實踐方式。
研究方法筆者通過對比開源社區學習方式與傳統高職教育模式的差異,擬提出一種將開源社區的學習模式引入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學的思路。
開源社區學習模式分析
開源社區是個特殊的群體,在地理上分布于全球各地,但卻可通過一個虛擬的社區進行項目開發、技術創新及學習提高。因此,開源社區成員的行為模式與傳統企業員工的行為模式具有明顯的不同,在學習模式上也與傳統的學習模式有著很大的區別。
學習材料學習材料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載體,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材料主要是教科書、參考書以及教師已經組織好的其他資料。如果廣義地定義學習材料,那么以前學生的作業、考卷等都可以作為學習材料。由于傳統的學習材料是經過一定時間積累和繼承而來的,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已經被認可且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這樣的學習材料在學習開始前就已經被預先定義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是被限定在這樣相對封閉的學習材料當中。在開源社區中,學習材料的廣泛性遠遠超過傳統教育,這些學習材料來源于社區本身、各種文獻、討論、FAQs,甚至仍然在開發和改進中的軟件代碼本身也可以被看作學習材料,而這些開放性的、片段性的材料是采用松耦合方式通過虛擬社區進行整合的。在開源社區中,學習者選擇怎樣的學習材料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判斷或者社區的推薦,因此,學習者往往通過拓展自己的知識結構來尋找適合自己的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要優于傳統教育。
學習方式在傳統教育中,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很難真正實現案例教學,課堂講授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作為授課主導的教師雖然可以將自己參與的項目引入課堂,但學習者的參與程度依然有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案例教學是有困難的。每一個開源社區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正在進行的項目,這個過程包含了軟件開發與項目管理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技巧。因此,在開源社區中,學習是真正基于案例教學的學習,在這里可以獲得最為鮮活的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體系。
評價方式在傳統教育中,對教育的評估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標準,而這個標準通常由教師或者某個組織在實施教學之前就已經給定。而在開源社區中,評估過程主要是自我評估,有時候也會有對等評估。參與開源社區的人所擁有的必要知識和技巧不一定能夠在項目的生命期中有效地貢獻給該項目,加之新技術、不可預期的新問題或新需求可能需要參與開源社區的人重新評價其學習需求,從而可能導致其落后于項目進程。
高職計算機專業與開源系統結合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可能性(1)原有課程的相關性與網絡條件。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基礎知識和能力要求。絕大多數學校都可以提供最基礎的計算機相關知識的教學和相關能力的培養。而對于開源軟件的開發與維護而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在不同的層次是不同的。開源社區項目的進行完全是以互聯網為基礎,通過虛擬社區的形式進行項目開發與維護。因此,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是提供學生接觸和深入了解以及進一步參與開源軟件開發的硬件平臺。從目前國內信息化建設的程度來看,各高職院校在這方面都已具備最基本的硬件條件,學生參與開源項目所需的硬件環境不存在問題。(2)開源社區的自由性。開源社區自由開放的氛圍是開源軟件賴以生存的根基,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開源參與者是維持這種氛圍的重要保證。開源社區以電子郵件或者BBS方式進行交流,從而徹底打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這樣的存在模式給工學結合提供了良好條件,學生不必親自去地理學意義上的工作場所進行實踐,而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與社區中的其他人員交流學習,通過這種遠程交流進行實踐活動。(3)源軟件就業市場。全球最具權威的IT研究顧問咨詢公司Gartner在2007年的預測表明,至2011年,80%的商業軟件中都將包含開源軟件,與開源軟件相關的就業形勢具有樂觀的前景。從CSDN 2008年初對Linux人才需求的調查報告中可以看到,隨著國內使用Linux的用戶越來越多,相關人才的需求隨即產生,并且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從業人員的就業機會顯著高于Unix從業者,并且已不遜于Windows。調查中還發現,從事Linux領域的工作對學歷要求并不苛刻,只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和Linux基礎,就可以在工作中成長起來。在所調查的8516個招聘崗位中,雖然本科學歷是目前招聘企業主流的學歷要求,所占比例達到78.9%,但是,很多企業在招聘員工的“學歷要求”一欄中填的是大專,這部分企業所占比例為18.3%,有的甚至具備中專、技校學歷即可。由于高等教育計算機相關專業教學體系的課程設置仍然以Windows平臺為主,因此,熟悉開源軟件的人才數量嚴重缺乏,很多從事開源軟件工作的人多是走出校門后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提高的。

必要性學生通過實際參與真實項目開發、維護及推廣,可以得到在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過程中很難得到的技能和經驗,這是工學結合的主要目標。通過參加開源項目,學生可以更真實地接觸實際環節。與此同時,學生參與到開源項目的過程中,會改變自己以往的學習方式,通常會變得更加主動并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在開源社區這樣一個虛擬環境中,成員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要通過郵件列表或者BBS這樣基于Internet的工具進行交流,解決問題的基本模式是建立在搜索與交流的基礎之上的。而這種搜索加相互交流的模式要求學習者有非常主動的動機才可能完成學習,因此,在這里不一定要求教師布置任務來驅動學生學習,學生在達到學習目標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會主動尋找解決困難的方法,并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
高職計算機專業與開源系統結合的方式
學生參與到開源項目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精心設計參與計劃,精心挑選參與項目。
有計劃、有層次地參與開源項目應盡早介紹學生進入開源世界。學校的教育體系都是以微軟的軟件環境為主,學生很難接觸到非微軟的其他軟件,接觸開源軟件的機會就更少了。因此,在學生剛剛進入大學學習階段,就應該為其準備最基本的開源軟件的相關介紹。學生在學習了相關專業課程之后,已經具備了一些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此時可以適時地為學生介紹一些開源項目,然后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一些開源項目。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能力情況為學生確定一個適合的切入點,這些切入點可以是某個開源軟件的應用、推廣,也可以是參與開發,但不能指望所有學生都以相同的要求進入開源社區。
合理選擇開源項目開源社區自由開放的氛圍是開源軟件賴以生存的根基,但是,這種自由開放的氛圍并不是沒有條件。對于不同的開源項目,其開放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在選擇開源項目的時候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不是隨便找一個項目就可以讓學生參與進去,如果選擇不當,結果就有可能使學生很難找到合適的切入點,無法真正利用社區的優秀資源,從而達不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在選擇開源項目的時候,應先根據相關專業開設的課程體系進行選擇,如某個專業的專業課程設置側重于網站建設,則可以選擇流行的內容管理系統(CMS),如WordPress、Joomla或Drupal等。其次,選擇的時候還要了解開源社區的活躍程度和社區友好程度。此外,要考慮開源系統能否給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機會,這也就意味著選擇開源軟件應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同時,應提供良好的開發接口,以適合更高級用戶的要求。
積極提高教師的參與程度開源社區中的知識建立在豐富而松散的學習材料之上,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是可想而知的,缺乏相關知識及對社區學習環境的陌生,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學生參與開源項目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非常重要。在這個過程中,并不是學生完全依賴于開源社區進行學習,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進入社區學習之前相關理論知識的教學,同時輔助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并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給與相應的指導和評估,以克服社區自我評估帶來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應該更加了解開源社區及相應的開源系統,這樣,才能保證學生能夠在開源社區中順利地學習與實踐。
開源軟件的不斷發展,給我們的信息社會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機會,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從中獲得知識和經驗,同時,也可以為進一步推廣和發展開源軟件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閆榮春,溫欣榮.導師制工學結合——基于高職建筑工程專業工學結合的深入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9).
[2]Martin Weller.Andreas Meizsner Repor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 FLOSS-like learning community in formal educational settings [OL].flosscom.net http://flosscom.net/index.php?option=com_docman&task=cat_view&gid=14&Itemid=116 2008.02.29.
[3]Jon Brodkin.Open source impossible to avoid,Gartner says [OL].Network World http://www.networkworld.com/news/2007/092007-open-source-unavoidable.html2007.09.
[4]webmaster.2008中國Linux從業者職位分析報告[OL].CSDN http://www.lupaworld.com/viewnews-42579.html 2008.03.
作者簡介:
原建偉(1973—),男,河南沁陽人,碩士,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計算機網絡技術與開源軟件研究。
(本文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