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南初 陶亦亦 張義平
摘要:主要針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及特點,從創業型企業的調查和研究入手,提出適應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創業能力培養模式,并就這一模式進行有效的實踐,為高職院校開展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技能人才;創業能力;培養模式
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很少把創業作為理想,因此創業比例比較低。其實,創業可以是個人、團隊或已有的商業機構創立一個新機構或拓展新的業務。因此,以創造性就業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為目的的創業教育,不僅是面向21世紀繼文化知識證書、職業技能證書后的“第三本教育護照”,而且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選擇。
高技能人才創業能力培養,是針對少數具有潛質的人來培養他們的創業能力。可以說,高技能人才創業能力培養的結果不僅是解決就業問題,而且創造就業崗位。筆者根據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將高職教育“高技能創業人才”的培養定向為中小企業。其理由是:蓬勃發展的中小型企業急需大量的高技能創業人才,他們對創業人才的要求與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層次相符合。
創業教育現狀
在良好的社會基礎和有力的社會支持體系下,美國已經形成完善的創業教育體系。近年來,法國的一些地區已經開展了諸如“在學校里辦企業”、“教學生辦企業”等活動。德國、瑞士、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以及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中國家,都普遍利用職業教育,開設創業能力培養課程,實施以創辦小企業為目標的創業教育,建立了一批為創辦中小企業服務的機構。
在我國,1992年江蘇省“創業教育理論與實驗研究”被列為國家教育科學“八五”規劃課題,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八五”規劃重點課題,江蘇省教育科學“八五”規劃重點課題,發表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論文,形成了有形的研究成果。2002年4月,教育部確定9所高校為創業教育試點院校。2003年10月,教育部舉辦首期“創業教育骨干教師培訓班”。
總的來說,國內很多學者對高技能人才培養和創業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但將兩者進行結合研究的不多,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成果更是寥寥無幾。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和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它以僅占全國1.14%的土地和6.32%的人口創造了占全國21.02%的國內生產總值、21.2%的財政收入和35.11%的出口額。蘇州市位于長三角的中心,大量外資在這里集聚,傳統制造業迅速改造,IT產業和機電制造業迅速發展,已成為長三角地區經濟最為活躍的城市。中國社會科學院在揚州發布《2007/2008年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江蘇7座城市名列其中,蘇州以第二百一十八的排名成為“江蘇老大”,這體現了蘇州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而蘇州也存在大量的創業型企業,這些企業可以分為如下幾類:(1)通過核心技術創建的高科技企業。(2)通過加入傳統產業或服務業進行創業,并一直在這個行業創業。(3)依托傳統產業或服務業創業的原始積累,最終進軍高科技企業。不管是哪類企業,都普遍存在高技能人才創業精神匱乏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只重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培養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學生的工程技術知識和動手能力較差,畢業后不能較快適應工作,得不到工業界的認同和重視。
可見,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創業能力是中小企業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把創業能力培養與各專業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建立與創業能力培養相一致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為學生創業奠定基礎,是目前值得探索和實踐的。
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構建
創業能力培養以專業知識為基礎,創業知識為必備,創業實踐為主線,是一種高層次的綜合能力。其培養框架如圖1所示。

通過對蘇南地區近20個中小企業的調查和了解,結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在圖1所示的高技能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下,本課題組通過近2年的實踐探索,形成了如圖2所示的“高技能人才創業能力培養模式”。

為了確保上述培養模式得以實現,課題組采取了以下措施:(1)成立專門的“高技能創業人才培養”管理機構。(2)管理機構可以根據需要,靈活修改教學執行計劃。(3)為有創新思想和欲望的學生指定專門的指導教師。(4)在理論教學課程中,提倡和鼓勵學生進行產品創新的構思與研究。(5)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將理論與現實產品相聯系。(6)定期聘請優秀創業企業家和校內、外相關教師,為學生舉辦與“高技能人才創業能力培養”有關的學術講座。
培養模式實踐
基于“高技能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和“高技能人才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框架”,通過近2年的探索和比較,已產生一定的效果,其實踐方式如下。
制造過程綜合學習這是以產品和過程設計為媒體的綜合學習方式。它以蘇州某企業“汽車萬向節”這個產品為依托,參與了產品鑄造、產品加工方法的選擇、加工工藝編寫以及利用企業的加工設備完成產品的整個加工過程。通過這一典型部件制造過程的學習,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基本實踐技能。
快速成型技術培訓在創新應用的前提下講授前沿的先進制造技術。該培訓以蘇州市職業大學“現代制造技術實驗室”為基礎,以蘇州和無錫的兩家快速成型企業為依托。通過實施該培訓,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
產品開發綜合學習這是一個包括最終用戶在內的參與式設計流程。該學習方式借助江蘇省教育廳“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為平臺,以典型的工業產品如“節水龍頭”為設計實例,要求學生以項目的形式來完成產品改良設計過程。為此,學生首先要成立項目組,然后對產品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和查新,提出比較可行的設計方案,組織經驗豐富的教師以答辯的形式對該項目進行審查,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案。這一過程需要反復進行,直到基本滿足設計要求為止。
現身說法“現身說法”是指把那些成功的企業家、孵化器的管理專家、政府創業部門的專家請來與學生一起參與創業討論,同時也邀請創業失敗的人員來講失敗的教訓。由于有了真實案例研究的基礎,互動討論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創業的理性認識,了解其過程的艱辛、成功的喜悅及政府的相關政策,使學生能夠對創業有一個全方位的把握。
模擬創業與教學工廠合作,開辦“模擬創業企業”,在創業型企業中實踐模擬創業。它要求學生參與從尋找商機,到制定創業計劃、組建創業團隊、進行創業融資和創業管理的全過程模擬。
總結提高形成成果學生在完成相關的學習、創新和創業過程后,要提交學習小結或科研論文。
結論
創業的核心是創新,創業的基礎是扎實的知識,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是能力、意志和踐行。創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忽略,創業教育必須建立與專業建設結合的教學模式,如此才能提升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效。本課題主要針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及特點,從創業型企業的調查和研究入手,提出適應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創業能力培養模式,并就這一模式進行有效的實踐,為高職院校開展創業能力培養提供參考,為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提供新的突破點。
21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諸多能力中,創業能力無疑是一種重要能力。創業教育目的的實現有賴于有效的創業教育體系支撐。創業教育只有遵循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原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孫永芳.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性學習探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2]郎名華.“蜻蜓式”(1146)人才培養模式解析[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8,(1).
[3]毛豐江,路勇.“工學結合4-3-3”高職課程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職教論壇,2008,(1).
[4]徐秋兒.試論工學結合“五化基地”的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1).
[5]張琳,何四洋,李寧.學分制教學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基礎保證[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6).
作者簡介:
郭南初(1964—),男,湖南岳陽人,碩士,蘇州市職業大學機電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圖形學、創業教育、計算機輔助教學、逆向工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