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濤 張 超
摘要:高職教育特色是以職業能力教育為核心,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論文針對醫藥營銷專業教學的改革,闡述了圍繞“一個中心,四個系統”構建職業能力訓練體系所進行的運作。
關鍵詞:醫藥營銷;教學改革;職業能力
高職醫藥營銷專業應從醫藥企業行業崗位、課程設計、能力結構、教學方式、教師素質等方面構建與社會需求、教學對象相適應的職業能力訓練系統,重點進行醫藥營銷崗位職業訓練,突出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在這個系統中,每個要素的不和諧都會影響局部或整個系統的效用。
應用型醫藥營銷專業人才培養需堅持市場導向與就業導向相結合。市場導向就是在人才培養中進行正確的人才培養規格定位,為社會輸送合格的高級人才;就業導向就是以學生的就業為著眼點,更多地考慮學生的就業去向及其發展潛力,體現高職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真正為學生負責,使他們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并在此前提下,保高職本色,創應用特色,走差異化競爭的道路。我們的特色在于“行業—企業—職業崗位群”三位一體,在保證所必需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針對行業的發展態勢和所對應的職業崗位群,靈活設置專業發展方向,既學習特定醫藥行業產品的知識,又學習營銷管理類知識和技能,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既有“實用性”,又有“發展性”,從而較好地適應了市場需要,實現了培養應用型和復合型高級營銷人才的目標。
職業能力訓練體系的構建
職業能力訓練模式的改革研究,應圍繞“一個中心,四個系統”進行安排和運作。“一個中心”,即以學生職業能力訓練和培養為中心;“四個系統”,即通過建立課堂教學系統、生產實習系統、社會實踐系統及模擬情境系統等子系統,對學生進行漸進的系列培訓。
以綜合職業能力訓練和培養為中心 職業教育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揭示職業能力的本質及其所需要的學習模式,是建構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理論的基礎。高職學生的能力結構分為三個層次:一般能力、群集職業能力、崗位職業能力,它們之間可以互相遷移,共同構成一個復雜的素質結構,既包含有從長遠考慮的個性發展所需的一般素質和能力,也包含有指向近期的職業流動的職業能力。由此可見,現代職業所要求的許多能力,已經不僅屬于某種職業,這就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地說,綜合職業能力是職業角色從事一定崗位所具備的個體能力結構,它由知識、理解力及技能諸要素構成,并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綜合地發揮作用,其中任何一個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難以完成職業活動。
課堂教學子系統 在課堂教學中,應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查閱、分析思考能力以及初步的實際操作能力,鍛煉學生動腦、動筆、動口和動手的一般能力。這些形式如典型案例分析、習題訓練、模擬學術會議、辯論會、課程論文寫作等。
模擬情境子系統 建立模擬實驗室、經濟管理信息系統(MIS),利用互聯網安裝各種先進適用的企業財務軟件、工商管理軟件、經濟信息數據庫、銀行賬務處理與結算軟件、證券市場信息的接收與技術分析軟件(自動接收、生成圖形)、企業投資項目評估軟件、常用經濟分析模型,為學生提供仿真環境。
生產實習子系統 完成模擬訓練后,應到企業、政府職能部門等實習基地進行專業實習,縮短理論與實際、課堂與實際工作的差距,縮短學生的社會適應期。有利于學生在進一步的理論學習與技能培訓中明確自己的優勢與知識缺陷,進而有重點、有針對地選擇后續課程和利用畢業前的時間調整和補充知識與技能結構。
社會實踐子系統 一是開展社會調查。由學校、學院組織,并派專業教師指導學生深入到企業和經濟管理部門,開展經濟、社會等方面的調查,并要求學生寫出調查報告,回校后開展交流、討論,對質量高的文章進行表彰。二是為社會服務。組織學生到與學校簽有科技合作協議的地、市、縣及企業參觀和調研。一方面可使學生比較深入地了解基層工作實際,通過在工作一線的切身體驗,培養組織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向基層干部和群眾學習,樹立協作意識。還應發動學生利用周末和節假日,上街或社區開展社會咨詢服務、經濟政策法規宣傳、科技服務或結合地方部門的工作開展輔助性調研與服務。
具體實施要素
不斷轉變教育思想觀念 教學中應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引導”作用。學生要加強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會怎樣去學習,主動獲取知識,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起引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貫穿這一教育思想,改變學習一切由教師包辦的傳統教育方式,學生不再由教師推著走,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學習。
制定適合“學分制”和“導師制”的教學計劃 建立理論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環節相互支持、相互滲透的教育教學體系,實施“學分制”,以“職業能力為中心”設置課程模塊,這樣學生可以靈活選擇學習內容,確定學習進度,打破千人一面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方式,并且“學分制”和“導師制”相配合,能實現“分方向”培養。
建立“雙證融通”的教學體系 按照職業崗位要求,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大綱,把職業資格標準中要求的知識與技能融入相關課程教學大綱中,同時形成模塊化的課程結構;將職業資格證書獲得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并將不同類別、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折算成相應學分,納入教學計劃;在教學方式上,要求集理論教學與實驗、實習、實訓為一體,強調崗位工作經歷和以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學考核方式,使學生在學校就讀期間取得專業崗位職業資格證書,為就業創造有利條件。
形成“訂單”培養與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應成立校企合作教育指導委員會,學校與企業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通過“訂單”教育、預先簽約、崗前培訓、技術研究等多種形式培養應用型人才;健全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開展畢業生跟蹤調查和用人單位信息反饋,及時修訂人才培養計劃,形成“計劃、培養、使用、反饋、改進”的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
建立穩定的實訓教育基地 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能發揮校企合作教育指導委員會的作用,為學生技能訓練、畢業設計和專業社會實踐及參與生產管理等創造條件;校企合作以基地為平臺開展各種訓練活動,基地建設是實施產學結合、校企合作育人的基本保證。
利用“商務模擬公司”強化技能 建立商務模擬公司的目標是使學生獲得或強化各種技能。學生在其中的主要活動包括:(1)在商務模擬公司里體驗職業角色并稱職地完成各項任務。(2)作出決策和對選擇結果評價。(3)使用現代辦公設備和技術。(4)與他人一起工作、合作。(5)從事各項活動,明確商務活動程序和運作規則。(6)明確企業的經營目標和組織機構,知道自己所屬崗位的責任。商務模擬公司在運作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教學思想的基本原則,即行為導向原則和職業性原則,注重職業經驗的直接獲取和職業能力的實踐培養。
培養高素質“三師型”教師隊伍 師資是實現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建立一支業務好、素質高、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是順利實施教學計劃、訂單培養、實踐操作、校企合作、職業能力訓練和培養的保證。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職業崗位工作的指導能力,同時,教師隊伍中必須有一定比例的企業技術專家或管理專家。“三師型”教師是既能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專業實踐,還能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設計的教師,具有“類似教師+某個專業技術職稱+職業指導”的專門人才。“三師型”教師既能從事教育教學活動,又能從事行業、職業實踐活動,并能將行業、職業知識及能力和態度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
建立順暢的管理信息網絡 有需求才有訂單。學校要有效實行“訂單教育”,形成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就需要通過多種途徑與企業建立聯系,掌握企業的需求信息,向社會宣傳學校辦學特色和合作教育意向。建立起暢通的教育管理信息網絡,既有利于校企合作,也利于學生就業和各種信息的反饋。
參考文獻:
[1]陳建忠.論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07,12(9).
[2]王文軍.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J].遼寧高職學報,2006,(4).
[3]楊永娟,宣仲良.大學生關鍵能力訓練體系構建[J].職業時空,2008,(8).
[4]翟建新.改革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職業能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8).
作者簡介:
盧海濤(1970—),男,經濟學碩士,伊春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高職素質教育,經濟學科教學與研究。
張超(1981—),女,伊春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市場營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