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摘要追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2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國高職法規政策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大力發展高職的決策與某些現行政策之間仍然存在著矛盾。本文對部分政策法規進行分析,并對相關政策法規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法規 政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99-02
20世紀80年代之初,由于高等職業教育還處在初創時期,法規建設尚處于空白,政策建設也比較薄弱。盡管《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等文件提出要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但這些政策主要局限于宏觀層面上,至于高職究竟是什么、怎樣發展等具體問題則較少涉及。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對各類技術應用性人才的需要大大增加,高職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與此相適應,一些高職法規、政策也陸續出臺。
一、我國高職法規、政策建設的主要成績
(一)奠定了高職教育發展的政策法規基礎
建立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高等職業教育能否占有相應的法律地位至關重要。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出“職業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根據需要和條件由高等職業學校實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學校實施”;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又規定“高等學校是指大學、獨立設置的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其中包括高等職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由此,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特定的教育類型,在我國法律上得到了確認,奠定了發展高職教育的法律基礎。
(二)確定了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
2002年以來,教育部進一步加強了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控。2004年教育部發布《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高等職業院校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可以說,從1998年提出培養“實用人才”、2000年提出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到2004年提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表述上的調整,既說明了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規格的逐步明晰,也證明了政策制定對現實的反映。該文件提出9條意見,對高職教育的辦學方向、專業設置、教學建設和改革、產學研結合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學制改革、評估制度等方面都做出了具體規定,進一步明確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三)形成了高職教育的多元投入機制
在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的政策推動下,2002年后對高職院校的經費政策逐步向強調多元化方向發展,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在高等教育經費中統籌安排辦學經費,按照高等專科學校生均經費標準撥付經費。各舉辦校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辦學經費,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和行業現有資源”等。在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總原則下,國家通過“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方式推進高職教育發展,例如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從2004年開始,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實訓基地進行扶持”;最近正式啟動實施的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中央財政“十一五”期間至少安排專項資金20億元,主要支持示范院校改善教學試驗實訓條件,兼顧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養、課程體系改革,以及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等,將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重要的作用。
(四)強調了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相關政策要突出“雙師型”特征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高職院校加強基礎能力建設的重要保障。國家對高等院校教師的資格、聘用、培訓、進修等都有相關規定。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者應當具備研究生或者大學本科畢業學歷;而根據國家人事部《關于在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的意見》的精神,高職院校教師也實行聘任制等,基本上和本科院校師資的聘用和評價指標體系相同。隨著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2002年以后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兼職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育部規定“各高職(高專)院校一方面要通過支持教師參與產學研結合、專業實踐能力培訓等措施,提高現有教師隊伍的‘雙師素質;另一方面要重視從企事業單位引進既有工作實踐經驗、又有較扎實理論基礎的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充實教師隊伍。學校在職務晉升和提高工資待遇方面,對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應予以傾斜”;“聘任兼職教師是改善學校師資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途徑,各高職(高專)院校要結合所在地實際,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兼職教師是指能夠獨立承擔某一門專業課教學或實踐教學任務、有較強實踐能力或較高教學水平的校外專家。兼職教師主要應從企業及社會上的專家、高級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中聘請”。
二、我國高職法規、政策中存在的問題高職發展的主渠道不明
通過“三改一補”發展高職的政策,總體思路是可取的,但仔細分析會發現,“三改”的三類學校在中國高教系統中一直屬于較為薄弱的環節,而且近 20年規模高速擴展過程中有多年形成的許多老問題,如科類結構不合理、高職特色和專科特色不突出、辦學條件差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把這三類學校作為發展高職的主渠道似乎勉為其難。同時,很多專科學校對高職也沒有太多熱情,即使為了擴大生源而辦高職,大多與職業教育的觀念、培養目標、教學模式、實踐條件等有較大差別。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重點中專長期搞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好,師資力量強,實踐基地多,比多數“三改”學校更適合舉辦高等職業教育。所以,重點中專僅僅作為“補充”似乎沒有發揮它的應有作用。
(一)“新模式新機制”政策存在失誤
“新高職”政策的核心內容是對高職畢業生不包分配,不發教育部印制的畢業證內芯,不發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派遣報到證,教育事業費以學生繳費為主,省級財政補貼為主(實質就是按教育成本的高收費),此即“三不一高”。從高等教育改革目標來看,“三不一高”政策應該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高等學校改革的方向,(下轉第308頁)(上接第299頁)而剛剛出土需要扶植的高職,卻要首先單獨承擔沖破中國干百年來傳統習慣勢力的重任,有失公允。僅以高收費而言,專科生、本科生每年收學費3000元至4000元左右,高職生每年竟要收比這高1.5到2倍以上的學費,投入與回報又難以成比例,誰又甘愿背此重負?顯然,這一政策對高職的發展會產生相當消極的影響。
(二)“本科院校辦新高職”的政策值得商榷
根據《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有關精神,全國已有100多所本科大學創辦高等職業學院或高等技術學院,其中包括一些重點大學。由于新高職是專科層次,所以絕大多數的大學高職院辦的都是專科層次的高職。筆者認為,在目前我國已經有“三改一補”和民辦學校發展專科高職的情況下,本科大學再來辦高職專科,重復其他高職模式的培養路子,不僅難以發揮大學的獨特優勢,而且也會對獨立設置的高職高專院校造成不良的沖擊。
三、關于建立健全高職法規、政策的幾點建議
第一,建議啟動高等職業教育的立法工作,為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比較完善的法律保障。一方面,作為法律制定的基礎,我國在高職院校的辦學方向、管理體制、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師資建設、軟硬件資源配置等方面已經有了較好的政策積累;另一方面,目前高職教育招生數已經超過高等教育招生數的一半以上,規模持續增長,特色和質量如何保障,需要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第二,加快建立行業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政策制度環境,確保高職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特色。目前,我國已經有了一些關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讀方面的政策和規定,但還缺少宏觀層面的法律約束及一些具體的操作性政策。加強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就要保證相關政策法規的可行性和執行力。
第三,加快改革高職教育投入政策,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經費保障。據分析,“以學生繳費為主,財政補貼為輔”的多元投入政策雖然在一定階段內解決了高職院校的發展問題,但從教育公平的角度,以及高職教育的長遠發展來看,必須改革這一投入政策與機制,增加公共財政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強度。建議逐步推廣部分地區已經實施的生均財政撥款制度,確保高等職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第四,加快完善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政策。要制定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高職院校師資結構和教師資格標準,對高職院校師資在培養、引進、使用、培訓及資格證書等方面加強政策引導,建立符合高職教育特色的具有“雙師”結構特點的教師隊伍。建議加快制定優化“雙師”結構的相關政策,為院校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專家兼職授課比例。
第五,圍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制定相應的學生學業考核和評價制度。要強化高職教育特色,就要制定具有特色的學生學業考核和指標體系,要從學生專業和就業的實踐出發,通過政策導向,引導學校采用多種方式,如基礎課考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作品鑒定、學校評價和實習單位評價相結合等多種監控與考核方法,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的學業評價向就業導向和社會評價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85年.
[2]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1991年.
[3]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1998年.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年.
[5]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2年.
[6]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5年.
[7]教育部、國家計委。試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舉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實施意見.1999年.
[8]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2002年.
[9]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2000年.
[10]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2004年.
[11]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5年.
[12]教育部.關于進一步辦好五年制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幾點意見.2002年.
[13]教育部、財政部.關于推進職業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見.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