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友
摘要:十七大關于利用外資的創新精神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列寧的國家資本主義理論以及鄧小平理論體系中關于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理論的發展和創新,深刻地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與時俱進精神。利用外資方式的創新與結構的優化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戰略組成部分。
關鍵詞:利用外資;十七大報告;創新精神
中圖分類號:F832.4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064-01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在利用外資領域的發展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在國內的資金、技術都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我們正確認識到要想盡快改變中國經濟落后的面貌,就要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創造的生產力和管理經驗,利用世界市場的經濟網絡,來發展中國生產力。當時外商直接投資啟動了中國經濟閥門,集聚了資本,發展和壯大了當前一大批行業,并日益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對外資的開放政策使國民經濟的日益發展和壯大,在不同時期中國利用外資的內涵和動機也不同,如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資金、技術嚴重不足,當時中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動機就是利用世界市場上的資金和技術,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迅速改變中國經濟落后的面貌。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中國利用外資的法律政策和投資環境日趨成熟和完善,一直到2007年3月16日,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企業所得稅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標志著中國利用外資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既是對中國繼續利用外資的新挑戰,也是中國創造吸收外資優勢的新實踐和新起點。
時代賦予了中國利用外資新的形勢和內涵,針對目前的形勢黨中央和國家領導人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并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的發展模式,為中國未來利用外資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深入理解十七大關于利用外資的理論和政策,有助于在具體實踐中很好的把握方向和重點,使十七大關于利用外資的精神得到及時的貫徹和落實。創新利用外資的方式要求在保持已有的國外投資方式正常發展的前提下,積極地創造和發現利用外資的新方式和新途徑,如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一直是重視新設企業,即國際上通常所說的“綠地投資”,以形成新的生產能力為主,而不重視并購投資的利用外資方式,直接造成了利用外資并購方式發展緩慢。此外,其他的利用外資方式,如海外資本市場融資等,也沒有等到很好的發展和利用。促進利用外資的發展,還要突破和創新原有的模式大膽的啟用一些新的招商引資方式,如引進BOT(建設—經營—移交)及其演化投資方式、創新金融投資工具、發展從海外投資中利用外資模式等。針對中國利用外資的來源地的結構分布不平衡、區域結構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平衡以及行業結構不平衡等問題,十七大報告提出了要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的發展模式,其中的內涵是需要理順利用外資與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利用外資能更有效的為中國現代化經濟建設服務。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的具體要求是優化外商投資來源地結構,加強對歐美等發達國家外資的引進;優化利用外資區域結構,不同的區域利用外資的側重點不同,如沿海開放地區應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為主,而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則需要加強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引資力度;優化利用外資的產業結構,增加服務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提高制造業利用外資的資本與技術密集度;優化利用外資的行業結構,積極引導外資流向技術含量高、資本需求強、環境污染低和單位耗能少的行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總結十七大關于利用外資的精神,可以概括為更加注重利用外資領域的創新發展,在提倡擴大利用外資規模的同時更加注重利用外資的質量,要求數量與質量并重,在具體實踐中應正確引導利用外資的發展方向,使其更好地為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戰略目標服務。
參考文獻:
[1]裴長洪.中國對外經貿理論前沿(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胡錦濤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