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創新需要樹立教育國際化理念,需要樹立發展的、整體的、特色化、過程化、層次化的多元教育質量觀,更需要深化改革教育的各種體制,培養創新型學風、教風與校風,以培養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創新教育;創新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楊鮮霞(1967-),女,洛陽理工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23-0047-02
教育作為嗣承、發展、創新和物化知識的殿堂,作為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尖端科學探索、推廣新技術、孵化新產業的基地,作為培養和輸送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搖籃,已經成為我國知識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大力推進教育創新,造就大批具有豐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的發展與創新,必須樹立教育國際化理念、樹立多元化教育質量觀、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
一、創新教育的涵義
“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大力弘揚的觀念,我們可以用一個公式來概括“創新”與“創造”的關系,即:“創新=創造+開發”。同理,創新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階段,要引導學生把新思想“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將思想轉化為某種形式的思維“產品”,創新必須創效,不能創效的創新是沒有意義的,而“實踐能力”就是創新教育最主要的效果和“效益”。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教育也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述,即:“創新教育=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二、創新教育的新觀念
1、樹立教育國際化理念。教育的創新,必須樹立教育國際化理念。樹立教育國際化理念,是培養當代學生國際競爭能力的本質需要。要培養當代學生的國際競爭能力,首先要培養他們的國際競爭意識。具有國際競爭意識的人,應是視野開闊、胸襟寬廣之人,他總是以全球的眼光來感應、判斷事物發展態勢;具有國際競爭意識的人,在進行開拓市場時,就能立足國內,胸懷全球,積極拓展和搶占國際市場,努力提高我國民族工業和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具有國際競爭意識的人在進行管理時,就能自覺地引進、學習并領會國際上先進的管理理論,構建民主而科學的決策程序,實現良好的管理效益等。其次要培養學生的國際交往能力。學生的國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一是要進一步強化培養學生的外語技能。二是要實施通才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
2、樹立多元化教育質量觀。多元化的質量標準應包括這樣幾方面的內容:(1)發展的質量觀。判斷教育質量是否好,首先要看它是否能有利于促進社會和人的發展,能否滿足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的需要;(2)整體的質量觀。即從各個方面而不是一個方面來看待質量,需要從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創造性和學生的素質、能力、文化品位的動態變化等多方面來綜合評判質量:(3)特色化的質量觀。即看它是否能滿足不同個體的要求和社會的要求。只有各個學校培養的人才擁有豐富的特色,才能使畢業于不同學校的莘莘學子在學識、能力、素養等方面各具個性,并在某些方面獨領風騷;(4)過程化的質量觀。教育的產品是人才,人才培養質量是由培養過程(主要是教學過程)的工作質量來決定的,要求教學質量管理和監控的關注點,不能僅僅停留在已成事實的靜態狀態和質量末端,而應更注重從起始階段開始的教學質量形成過程及動態狀態,注重影響教學質量的形成性、過程性要素的監控,實現在線檢測與實時動態控制的有機結合;(5)層次化的質量觀。從高等教育來看,現代教育應有這樣幾種質量標準:研究型大學要以學術“卓越”和“一流”為標準,它所培養出的人才應是基礎扎實。專業口徑寬,理論素養較高,具有較強適應力和創新力的研究開發型人才:重點高校應是培養一流科學家、思想家、經濟、管理專家和國學大師的搖籃:對一般普通本科高校而言,其培養的人才應是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有較強適應力和一定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而對高等職業學院和專科院校而言,則主要培養第一線工作的崗位性、操作性人才。
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教育創新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創新型人才。人才觀,即是人們對人才評價的認識,是決定教育培養怎樣的人和怎樣培養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對人才評價的標準。主要不是看某一方面的技能應用能力,而是看人才的整體知識結構、知識水平、知識積聚和更新的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徑在于深化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關鍵是改革教育的各種體制,培養創新型學風、教風和校風,只有在創新的體制環境和風氣氛圍里,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1、改革教學體制。培養創新學風。在價值觀上,應變革長期以來只片面強調學校為社會發展服務的觀念,確立教育促進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相統一的價值取向;在主體觀上,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育目標觀上,轉變傳授知識為主為培養能力為主,強調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創造能力以及生存發展能力打好基礎:在教育質量評價觀上,要改變評價人才只重知識、技能、成績。忽視道德品質和創造能力的傾向,把思想道德品質和創造能力作為衡量人才質量的重要依據,把培養創新型人才與社會發展進一步緊密結合起來。
教育的改革創新最終體現和落實在教育教學上。結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充實和革新教育內容,要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體現“三個面向”為指導,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向綜合素質教育轉變。要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結合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前沿動態和科研成果進行教學。要按照有利于加強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路。科學合理地設計各專業、各年級的教學計劃。要改變以往專業劃分和設置過細。忽視學科間相互滲透、融合的傾向,重視和加強培養學生的知識“嫁接”創新能力。要恰當地采用電化教育、多媒體、網絡教育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倡導課堂教學講重點、講觀點、講方法,采取導向性、啟發式、討論式、開放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消除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習慣。
2、改革教師管理體制,培養創新教風。教師在教育創新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教師富有創新精神,才能更好地培養出創新人才。要培養大量的創新人才,根本在于建設一支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隊伍。
所謂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就是教師自己應該是新知識的原創者,同時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且掌握著高超教學藝術的教師。教師在學術和人格上對學生有不可替代的影響力和感染力,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只有教師自己具有不斷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才能在教學活動中體現出創造性,才能懂得如何去激勵學生的創造力,才能開發學生的智慧和能力,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
要想教育工作者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其解決的關鍵在于要努力改變教育與經濟、科技相脫節的狀況,大力推進學校和產業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一方面。鼓勵有
條件的學校建立科技企業,吸引企業在學校建立研究機構,學校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這不僅會提高學校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加快實用科技成果向企業的轉移。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而且可以促使教師不斷改變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吸收企業優秀科技工作者和職業經理到校任教,加快建設兼有教師資格和其他專業技術職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3、改革辦學和管理體制,培養創新校風。教育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形成學者薈萃、大師云集、學子向往的盛景,不僅要靠它的硬件設施建設,更要靠它的學術氛圍和辦學精神。“校風”是學校長期的歷史積淀,包括學校的歷史變革、人文環境、學術氣息、校園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它在人才培養方面往往起到一種無可替代、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所以學校要積極建立具有創新性內涵的校風,全面推進辦學和管理體制的改革。
改革教育的投資機制。改變過去單一的政府投資模式,形成國家、社會團體和個人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模式,共同承擔教育經費、共享教育投資利益的多主體、多層次教育投資格局。這種多元化投資模式,既有利于籌措資金,擴大教育規模和受眾,也有利于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改革教育的管理機制。首先要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特別是在招生、專業設置、學術研究、與企業合作方面的自主權。其次。要減輕學校的管理成本和負擔。改革教育的管理機制,必須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改革并出臺新的管理制度,精簡機構,提高效率;強化學術管理。淡化行政管理,優化資源配置,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保證和諧發展,營造有利于學術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良好環境。第三,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和對話活動。邀請名師名家經常不斷地來校作學術報告和學術講演,形成一種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學術風氣。積極推動學生社團建設和校園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這能使他們增加知識面,培養人際關系的交流能力。開發自己多方面的天賦和潛力。
創新教育盡管是一個新的話題,理論研究、教學實踐都還處在初級階段。但我們堅信,創新教育勢在必行;沒有創新,就沒有新的生命力。先哲有言:“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為一個人。”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教育只有貫徹創新教育,才能培養現代社會合格的勞動者。
參考文獻:
[1]“創新教育研究與實驗”課題組.推進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J].教育研究.2007(9).
[2]高新發,潘懋元.知識經濟時代的高等教育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3]楊德廣.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多樣化和質量保證——全國高等教育學研究會第六屆學術年會總結報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1(4).
[4]朱清時.注重創新素質培養成功的創新型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6(1).
[5]陳乃林,祝愛武.終身教育視野下高等教育觀念的解構與嬗變[J].江蘇高教,2006(1).
[5]張曉洪.論現代高等教育質量現的創新[J].東南大學學報,2002(1).
[7]趙姝淳.對高校創新性人才培養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3).
[8]張玉榮.論創新教育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J].教育探索,2006(5).
責任編輯謝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