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平 茌良計
摘要:本文通過對我國高職高專院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分析,認識到這部分學生在哲學素養方面明顯不夠。一方面學校沒有設置相關課程,另一方面在其他課程教學中也忽視了這方面的教育。針對這種情況,作者提出了在高職高專院校現有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不變的前提下,在實際教學互動中滲入哲學素養的教育觀點,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分析了兩個教學相關的案例。
關鍵詞:高職高專;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素養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6—0153—03
一、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哲學素養教育的背景
根據教育部2007年的統計,2006年我國高等院校總數為1867所,專科學校1147所,而職業技術學院981所,即高職院校占全國高校數量的一半;2006年我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為17388441名,而專科學生為7955046名,專科生所占比重超過45%。①高職院校的目的是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優秀的高技術人才,要求他們不僅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或管理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敏銳的思維能力。絕大部分院校都會強調自己的專業設置非常獨特,有競爭力,配備優秀的師資等。這些主要是強調自己的專業性,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們應該透過這些現象看出其中的問題,即文化的積淀和思維的培養沒有作為一個重點。反過來說,并非是把后者和前者一樣并重。
很多院校都開設了人文教育課,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有很大促進。但是對于哲學素養的培養和提高方面,依然是一個軟肋或缺陷。在社會活動中,不僅是人們需要理論,需要科學的思維方式;而且作為理論的哲學本身也要接近生活接近群眾。哲學不是在虛空中自己運動自己旋轉的物自體,它必須掌握群眾,經過運用轉化為物質力量,并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哲學作為一種基本的人文素養,這方面的缺乏會導致較為嚴重的后果。海德格爾在就任弗萊堡大學校長的演說中曾指出不應該將大學的教育扭曲為僅僅是為了某一“高雅”職業而進行的呆板的、速成的培訓。
不僅高職院校是這種局面,就是很多本科院校同樣也是在哲學素養的教育方面問題突出。但是,相比較而言,高職院校的問題更嚴重。首先一個重要原因是教材設置,根據我國現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大綱,高職高專只上兩門政治理論課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很明顯,沒有專門設置哲學課程。不過就是本科階段的公共政治課也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嚴格說來也不是單純的哲學課程,哲學只占其中的一部分。不能說上了這門課,就接受了哲學教育。當然不可否認,有部分院校除了公共政治課之外,開設一些選修課,其中包括哲學類的課程,可以對哲學教育方面的不足做一些彌補。可以想象,在校大學生中選了哲學選修課的占多大比重呢?所以,這些事實無不告訴我們,大學生接受的哲學教育方面,有著很大不足,而高職高專的學生更是嚴重不足。因此從當前的形勢來看,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哲學素養教育確實是迫在眉睫了。
加強哲學素養教育的社會環境。進行哲學素養教育是和當前社會環境、人們的價值觀取向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中,市場經濟、經濟價值等概念的引入和普遍化,不斷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給人們的思想觀念造成了深刻的影響。作為這個時代產物的當代青年學生深深打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幾乎所有的上一代人都認為,現代的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以前的大學生有著很大的不同。現在所謂的“80后”、“90后”等提法已經為此做了一個注釋。當然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是這樣,但是總的特征還是相當鮮明的。
毋庸置疑,在當前高職院校中全面引入哲學教材,或者開展大量的哲學選修課在短期內都是很難做到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想一些辦法,尋求另一途徑來彌補一下這方面的欠缺。作者認為在當前的課程設置不變的情況下,在高職院校所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課程的教學中滲透哲學素養的教育不失為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方法。
二、在這些課程中滲透哲學教育的可能性
(一)這些課程和哲學有一定的內在一致性
在高校教育中既然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并稱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有一定道理的,即它們有一定的共性,主要目標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雖然是不同的幾門課程,但是它們之間是相互滲透的。思想道德和社會活動的關系,也就是思維和實踐之間的關系,也是意識形態和經濟基礎(理解為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這也是哲學研究的領域之一。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也是哲學中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間的關系,也是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同樣也是哲學的研究對象。反過來說,人們研究哲學不可能再去向古人那樣整天陷入形而上學的玄學的沉思之中,必須關心周圍的世界,身邊的社會環境,總之一句話,就是要研究現實問題。所以哲學和這些課程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當我們把這些課程聯系在一起考慮的時候很多的問題會變得更為清晰了。
(二)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思辨性
在這些課程中滲透哲學素養教育時,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使學生不是就問題來談問題,而是把問題放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去思考,讓他們懂的沒有抽象的和僵死的事物,在社會中只存在具體的、發展的和普遍聯系的事物。無疑這樣做時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上一門課時可以聯系到很多身邊活生生的生活現實。通過這些訓練可以養成學生哲學思維的習慣,讓他們感受到哲學思維帶給他們的樂趣。而哲學所特有的思辨性也會深深吸引更多的學生到課堂教學中來。
(三)不增加學時,也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實事求是的說,當前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課時還是很緊張的,如果在此情況下滲入哲學素養的教育會不會增加課時并增加的學生的負擔呢?不會的。首先是這種活動是在上課期間完成的而沒有單獨占用課時,也不會因此而減少了其他內容的教學。只不過是在授課過程中,用一種哲學觀點或哲學思想把內容表現出來。這只是內容呈現形式的不同。另外,由于是在課堂內完成的,積極正確的引導學生學習思考,沒有另外給學生增加學習負擔。
三、具體教學中的實例
下面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中如何滲透哲學素養教育的問題舉例予以說明。
在第一章中我們就會遇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也可以說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我們最熟悉的話講就是:實事求是。這個問題不僅對于哲學理論,還是對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來說,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哲學雖然不能修鞋子,不能烤面包,但關心人類的生存的命運,不是和人類無關的,恰恰相反,它從根本上關心人類:終極關懷。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哲學理論同具體的國家命運、民族命運相結合的一個典范,從這里更能深切感受到理論對社會發展和個人命運的影響。
為什么說這個問題重要呢?因為這個問題即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相結合是貫穿這門課的一條主線,這個問題理解了后面的各章都可以得到比較合理的理解,也可以說,這一章是這門課的一扇門,而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相結合就是打開這扇門的一把鑰匙。因此,在這一章中把這個問題講清楚,多花一些時間也是值得的。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非常鮮明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踐本性和革命本性。任何一種真正的哲學,與人類歷史發展方向相一致的哲學必然具有實踐性和革命性。中國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都會面臨著形形色色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可能到現成的理論中去尋找。你到馬克思理論中去找,也找不到。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張醫生開好的藥方,遇到病,拿上這個藥方就可以解決問題了。正如西方一位學者曾說過,共產主義不是一張現成的火車票,只要拿上它登上火車,不論你是躺著還是坐著,都可以達到共產主義的階段。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張現成的車票,當然其他理論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馬克思的時代離我們已經有一百多年了,不僅資本主義,就是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所處的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馬克思在那個時期不可能提出適用于現階段我國情況的具體方法。如果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生搬硬套,那么不僅問題沒有改善,有可能會變得更糟。所以1877年馬克思在給俄國《<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曾提到,有人“一定要把我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以便最后都達到既保證社會勞動及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但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1]因此,這一章很好地詮釋了實事求是這一思想,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在實踐上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發展過程,在理論上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斷成熟發展的過程,我們的這個教材就是理論形態的一個縮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反映。
第二個例子介紹如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章進行哲學素養的培養。我們在教授學生這章內容的時候,讓學生懂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些基本要點是基礎,是非常重要的,不過我們教師一定要切記,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性極其特點,當然很重要,但是只有懂得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時,才能算是了解了和諧社會的真正內涵。只是將這些事物當做一個孤立的個體看待,不會有什么歷史視野,一旦社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些人將不能對社會現實有正確的理解,將不得不再次去學習新的知識,以便尋求解答當前問題的答案。從馬克思哲學的角度我們會認識到,和諧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方向,也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在原始社會,人們當然要追求物質生活的提高,面對自然災害頻頻出現,心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的社會。當人類進入到奴隸社會時,開始了文明時期,對于原始社會是進步了,在和諧社會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隨著私有制的產生,階級的出現,人類在沒有完全擺脫自然奴役的同時又套上了階級奴役的枷鎖。后面的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也是這樣,都是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環節,但是都沒有實現和諧社會的最終理想。因為這些歷史階段都屬于私有制社會,在此期間,物奴役人,人是物的奴隸。在社會主義社會,這個階段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已經實現了公有制,人開始從根本的意義上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這也為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提供了堅實的歷史基礎。很明顯,從以上的闡述,我們不難看出,和諧社會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動態的和靜態的。所謂動態的理解,就是把它放到歷史發展過程中去理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理解是不同的。記得我國歷史上幾個重要的繁榮時期,比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這應該算是當時的和諧社會了。但是從后人的觀點看,那些歷史上所謂的繁榮時期和后來的社會發展相比不能算是和諧社會,就像現在沒有人愿意回到所謂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這就是說,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伴隨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它不會一蹴而就,甚至在某些時候出現歷史的倒退。所謂靜態的就是指具體的每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甚至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的某一個時期。比如我們當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時期。和前一階段相比,我們無論在經濟、政治方面還是在文化建設方面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是過去的人民不可能想象到的,應該說是一個和諧社會。不過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我們不能滿足于現狀,我們還應該有更高的追求目標,這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和諧社會還不是絕對和諧,各個階層,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是都已經滿足了需要,相反還有許多方面要繼續努力不斷改善。這樣我們就要靜態地分析當前社會的橫斷面,找出制約社會發展的不利因素,把和諧社會的建設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通過以上的講解學生能夠接受我們的社會是歷史發展的新時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又通過當代人的努力才取得的,但是我們不能滿足于現狀,我們還有更高的目標,這樣也要求我們同學們珍惜前人的勞動,懂得感恩,還要樹立遠大理想,明確自己的歷史責任,用自的勞動和智慧把我們的社會建設的更美好更和諧。
總之,在這門課的教學中滲透哲學素養的教育對于我和很多老師來說還是處于不斷的探索中,我們要在以后的工作實踐中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論水平,提高自己駕馭教材能力,也不斷了解學生,了解社會現實。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將會取得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
注釋:
①以上數據參照教育部教育統計數據。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3.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