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巖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外語與貿易分院,浙江 嘉興 314060)
倒簽提單是指提單日(提單上批注的裝船日期)早于貨物實際裝船日期。國際貨物運輸中,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貨物已經不能在信用證規定的裝運期內裝運或信用證規定的交單期、有效期內交單,為了不使信用證失效,在提單上簽署符合信用證規定,但并非實際的裝船日期,以便從開證行處獲取信用證項下的貨款。
現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認為倒簽提單屬于欺詐行為,承運人或托運人應當向收貨人或提單持有人賠償因延遲交貨而引起的損失,主張在信用證即將到期,托運人又不能如期裝船的情況下修改信用證而不是倒簽提單。研究方法也主要是從責任屬性層面,運用法理學的研究方法從理論上進行探討。盡管倒簽提單在法律上具有違約或侵權的性質,但在國際貿易實踐中,我國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經常需要倒簽提單。因此,結合國際貿易實踐,從實務角度分析研究,在倒簽提單情勢下,當事人如何通過合法而有效的手段保護自己的權益,控制風險,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倒簽提單的主要方式是承運人應托運人的請求,偽造提單上的裝船日期,這會給收貨人造成損失,引起收貨人訴訟。倒簽提單符合侵權行為必須具備四個要件: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有因果關系;侵權行為的違法性;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實務中,收貨人在提起侵權訴訟時,重點解決下述幾方面的問題:
在我國航運實踐中,承運人簽發倒簽提單而托運人不知情的情況基本不存在。通常是托運人向承運人出具保函,請求其倒簽提單日期。所以托運人和承運人存在共同的主觀故意,構成共同侵權。收貨人可以將承運人和托運人列為共同被告,追究其共同侵權責任,擴大被告范圍。
如果收貨人提起共同侵權之訴,則有義務就托運人和承運人存在共同欺詐的故意承擔舉證責任。收貨人要證明承運人存在欺詐比較容易,可聘請律師上船要求查看航行日志,查實貨物實際裝船日期,憑拍攝的航行日志向當地法院起訴扣船,進行訴訟保全。但是,收貨人要追究托運人的侵權責任比較復雜,必須證明托運人參與了欺詐。英、美、日法律不承認保函的法律效力,造成舉證相當困難。我國采取的是有條件地確認善意保函有效的原則,保函構成受益人(托運人)直接參與欺詐的證據。
侵權責任主要采取損害賠償的形式。損害賠償的前提是有損失發生,收貨人必須提供自己所受損害的證明,而提供損害證明的關鍵是明確損失范圍。由于承運人倒簽提單的行為,侵害了收貨人基于信用證的拒付貨款的權利和基于貿易合同解除合同的權利,使收貨人不得不支付貨款,收受和處理貨物,以減少損失的擴大。如果承運人沒有倒簽提單,收貨人就無須支付貨款和接受貨物。因此承運人的賠償范圍應能保證恢復到收貨人不支付貨款和不接受貨物的狀態。所以,只要是收貨人支付貨款和接受貨物應支出的費用承運人都應當承擔。實踐中,賠償范圍一般包括貨物跌價損失,貨物的增值稅、關稅,貨物的卸貨費用和堆存費用,信用證開證費、預期利潤損失。
堅持傳統的侵權行為地法為法律選擇的基本規則。亦即,侵權行為,一般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法和侵權結果發生地法。如果侵權行為實施地法與侵權結果發生地法規定不同,則以對受害人有利原則,受害人有權選擇法律。對進口來說,國內收貨人根據利益最大原則,有權選擇適用國內法律或國外法律。
倒簽提單主要涉及三方當事人(托運人、承運人、收貨人)。其中托運人與收貨人之間訂有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承運人與托運人、收貨人之間的關系一般則以提單或訂艙單(班輪運輸)來調整。
我國提單的倒簽處理基本上都是承運人應托運人的請求做出的行為,而托運人(賣方)當然與收貨人(買方)之間存在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關系,是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倒簽提單是賣方沒有履行合同約定的裝運條款、違背合同義務的體現。倒簽提單致使買方依據虛假的信息繼續履行合同,最終失去了對貨款的所有權,喪失了及時拒付及解除合同的權利,而這些權利都是買方依據雙方訂立的買賣合同而享有的債權。但實務中,大多數情況下,倒簽提單違反信用證規定但并不違反合同約定,而信用證是獨立于合同的法律文件。如合同對裝期的規定一般為,“SHIPMENT FROM MAY TO AUGUST”、“ NOT LATER THAN”,裝期很長,很少有外銷合同快到期了才開來信用證。此時,倒簽提單不能以違約起訴托運人,只能以信用證欺詐起訴。
理論上,提單不是運輸合同,只是合同的證明,依據是提單缺失作為經濟合同的要件,如提單不是雙方合意的產物,履行在前簽發在后等,但實務中,應該將提單視作合同,否則承、托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責任和免責就沒有法律文件來規定、約束、限制。這些實際上是通過以提單上印就的條款形式來規定、約束、限制,從而使提單成為法律承認的處理有關貨物運輸爭議的證據。實踐中,大多數國家都將提單視作合同,只不過將提單和租船合同(或訂艙單)看作兩種不同性質的合同,在沖突法規則下它們法律地位不同。實際案例里,除非另有約定,提單上的條款,是承運人與托運人之間達成的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內容,承運人與提單持有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依據提單的規定來確定,如果提單的內容與約定的內容不沖突,提單條款對雙方具有約束力;如果提單的內容與約定的內容不一致,則以特別約定為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追究對方違約責任的前提是當事人之間存在有效的合同關系,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或無效或可撤銷。因此,收貨人與承運人之間的提單合同關系并不成立,收貨人不能追究承運人的違約責任。本文認為,基于在倒簽提單下貨物最終裝上船的事實,承運人違反的是合同法規定的強制性義務。承運人對這種根本性違約行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應承擔無效合同責任,承運人倒簽提單的行為違反了海上運輸合同中的默示義務。在法國類似上述行為被認為是違反合同要件的“實質性違約”,日本將此種行為按“根本違約”判定責任。
通常海事欺詐與國際貿易欺詐具有緊密的聯系,是國際貿易欺詐中的重要一環。倒簽提單雖然是海事欺詐行為中的一種,但與信用證欺詐之間仍存在著顯著的區別,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主體上的不同。倒簽提單的欺詐可能僅僅是承運人,也可能是托運人和承運人串通。理論上,信用證欺詐的被告可以是受益人、第三方(如商檢證、產地證、配額許可證等第三方單證)、申請人。由于對受益人是否參與其中或者暗示第三方做出欺詐,調查、舉證十分困難,實務中,第三方偽造、變造單證進行欺詐時,欺詐風險是由受益人承擔的。申請人信用證欺詐的主要手段是開立“軟條款”信用證,嚴格說,“軟條款”并不屬于信用證欺詐的一種,只是在信用證中規定一些特殊條款限制單據的結匯效力。實務中,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導性案例明白判決對信用證中的軟條款做了有效確認,即受益人只要接受了這些條款就必須遵守。因此,信用證欺詐的被告只能是受益人(一般是指賣方或托運人),但只有證明受益人(托運人)參與了倒簽提單的欺詐行為,倒簽提單的海事欺詐才能同時構成信用證欺詐;如果不能證明受益人參與了倒簽提單的欺詐行為,就不能認定構成信用證欺詐。信用證欺詐下的倒簽提單有下列幾種情形:
這是目前我國倒簽提單下的信用證欺詐主要形式。實務中,承運人為了免除倒簽提單的責任,必定要求受益人出具保函,而保函成了受益人(托運人)直接參與欺詐的證據,倒簽提單的海事欺詐同時構成信用證欺詐,收貨人可以涉嫌信用證欺詐起訴受益人。但保函對第三方無效,收貨人完全可以通過海事訴訟保全,對承運的船舶實施扣押,以便快速、有效地得到賠償,也似乎沒有必要運用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起訴。
在此情形下,由于信用證獨立性原則和單據交易原則,開證行并不關心貨物實際裝運,況且交單期由托運人控制,開證行難以掌握,一般不會出現訴訟主體。一旦開證行從某種情形下知曉受益人提交的單據是倒簽提單的問題,可以運用信用證獨立性欺詐例外原則拒付貨款。但實務中,國內存在相反的法院判例。
這種情形在我國幾乎沒有出現,因為即使船舶因為各種原因誤了裝期,承運人也可以援引《海牙規則》相關條款免責。除此之外,承運人沒有倒簽提單的理由。
司法救濟是受害人保護合法權益的最后手段,即使損失完全得到補償也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因此,對于國際貿易交易的各方來說,注意風險防范,完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綢繆才是上策。
從被動訴訟變為主動風險控制。(1)當出現貨物跌價趨勢時,利用對方倒簽提單降低損失,轉嫁風險。在訂立合同時,銷路較好的貨物,在貨物運抵后價格下跌,收貨人無利可圖,甚至有可能虧本,在這種情況下,判斷是否有倒簽提單的可能(一般通過航行時間能判斷出),如果有,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甩掉包袱。收貨人可以通過海事部門登船要求查看航行日志并進行拍照,查證貨物實際裝船完畢日期。一經證實倒簽提單,他就完全有權拒絕收貨并收回貨款,賠償的責任完全落在了承運人身上。(2)應節貨物隨時注意控制風險。對于應節貨物而言,如果不能在收貨人預計供貨的節前運抵,收貨人的損失會很大,如果察覺承運人有倒簽提單的跡象,則出現了轉嫁損失的機會。
收貨人在取得有效證據后應立即申請司法手段扣船,以確保債權的實現。
在實際業務中,如果承運人必須倒簽提單,而貨物價值又比較大時,則要滿足倒簽提單的簽發與保證條件。
倒簽提單的簽發條件:(1)貨物必須已經被海關放行;(2)貨物已經裝船出運;(3)倒簽提單的簽發日期不得超過船舶在港的實際裝船日期;(4)倒簽提單簽發的任何信息不得對外泄露。
倒簽提單簽發的保證條件:(1)由托運人出具保函和擔保,擔保金額最好為貨價的150%;(2)通知托運人是否由收貨人出具保函;(3)托運人能夠隨后通知收貨人修改信用證裝期;(4)是否由船代或無船承運人先簽發提單,再簽發自己的提單;(5)保函必須由出具單位蓋章。
在實務中,承運人往往是通過船務代理簽發提單,船務代理基于市場的壓力,從商業利益考慮,也經常不得不倒簽提單,船務代理倒簽提單有兩種情況:(1)憑承運人指示;(2)憑無船承運人指示。有一種觀點認為,只要船代代理行為本身不違法,即使承運人倒簽提單的“指示”違法,船代不承擔連帶責任;船代在接受承運人倒簽提單的指示時,并不一定知道該行為是善意的或者是惡意的,即不知道是否違法,如果知道,要承擔連帶責任,如果不知道,則無須承擔連帶責任。我們認為這種觀點缺乏法理支持。我國《民法通則》第六十七條規定,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項違法仍然進行代理活動的,要承擔連帶責任。《海商法》和《海牙規則》都明確規定,承運人有真實記載提單簽發日期的義務,倒簽提單偽造了裝船日期,是一種欺詐行為,構成侵權,而船代作為國際貨運從業人員應該知道相關法律規定。為了防范風險,船代必須做到以下兩點:(1)此種情況下最好拒絕作為代理簽發倒簽提單,以避免承擔連帶責任,即使簽發,一定要讓收貨人出具保函。(2)在不得不簽發時,必須取得承運人的書面委托。在實務中,如果是由船長委托的話,則最好征得承運人的書面確認,以防事后承運人否認船長的權限。
[1]威廉·臺特雷.國際海商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王傳麗.國際經濟法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孫家慶.國際物流操作風險防范[M].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8.
[4]謝振賢.承運人倒簽提單所引起的問題[N].國際商報,199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