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要:基礎課程是環境藝術專業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各個院校都在積極探索高效、系統的基礎教育教學方法與模式,希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從高校的教學目標以及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自身特點出發,分析及總結教學實踐,以期探求基礎課程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教學設計
基礎課程是整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教學的第一個環節,目的是教導學生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引導他們順利進入專業學習。而簡單固化的套用美術專業的以三大構成作為基礎課程主要內容的教育教學模式已越來越顯出它的不足與弊端,各個院校都在積極探索高效、系統的基礎教育教學方法,以期讓基礎課程成為扎實學生專業學習的基石,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人才的目的。
1基礎課程教育教學分析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設計,首先應遵循專業特性并根據行業發展現狀來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再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推導出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然后再依據專業教學需要推導出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安排。從而避免在教學過程的轉換階段上出現知識體系的錯位和斷層,實現整個教學程序上的融會貫通,令學生建立起正確完善的知識體系,順利的完成與基礎與專業的對接。
由此得出具體的基礎課程教學任務,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1)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目標和教導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步驟;(2)教導學生能夠順利進行專業學習的各類基礎知識,為完善他們的知識體系打下堅實基礎。
2基礎課程的教學重點及課程設置
基礎教學內容繁多,教育教學活動始終貫穿整個學年,每個學期有著不同的教學重點和教學設計。第一學期比較側重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和專業知識的普及教育,讓學生了解專業,明白專業學習需要基本具備的能力和知識,激發學生興趣并明確學習目標。第二學期則以教導學生正確的思考與學習的方法以及設計的規律與過程,并在學期末通過適宜的校企合作課題進行設計實踐,總結并鞏固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注重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2.1基礎課程的教學準備
進行基礎課程教學的第一步,需要給學生進行一定的專業介紹,讓學生了解何謂環境藝術設計,明確學生的學習方向。對于剛升入大學的學生而言,專業是比較陌生的,學習非常迷茫。專業及課程介紹可以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需要具備的能力,不僅僅是繪畫和制圖,更加要讓他們了解掌握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2.2基礎課程的教學安排
在長達一年的基礎課程教學中,將設置每周4次,每次4課時的教學時間,這樣既保證了足夠的課時量完成教學任務,也給予學生一定的將教學內容理解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的時間。具體的教學安排將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及相互關聯性設定七個教學步驟,按照學生的學習規律,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教導給學生。并在各個教學過程中采用主題教學法,打包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調研、討論、理論、繪畫、制作等,完成知識點的傳授和設計基本技能的演練。
3基礎課程的教學實踐及教學內容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積累,下面將對教學過程中的七個教學步驟及涉及的知識點作詳細介紹。
步驟一:觀察與記錄。觀察與表現是基礎課程中最基本的部分。要解決造型問題,首先要解決觀察的問題。不管是在何種設計中,眼睛對信息的接受能力都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課程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通過對眼睛專業化的訓練,令學生學會捕捉物象,養成對物象全面、快速、準確、合理的觀察習慣。在視覺上要克服視覺恒常性,把握物象整體的造型規則和特征。培養學生對形體的敏銳感知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提高他們的表現能力,學習一定的記錄方式方法:語言、文字、繪畫、攝影及綜合材料等,多角度、多方位、不同層次的來表現物象。授課內容包括:理解觀察的目的與意義;全局與細節、動態與靜態、主觀與客觀的觀察特點與差別;記錄工具和方式帶來的區別與效果以及相關記錄工具的技法掌握等。
步驟二:造型與形態。在此教學步驟里主要包含了兩個教學重點,一是采用結構素描方式,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幾何化地框示和強調出物體的構造特征,使其獲得歸納及概括性的確認,注重對事物構造原理的把握。二是引進投形概念,以三視圖的形式對物象進行分解和剖析,運用透視學原理輔助理解物象的空間關系與形體的比例關系,從而幫助學生準確的提取具有概括性的整體和局部特征,運用構成的概念和圖案的設計進行畫面表現。其中的知識點包括了讓學生理解透視原理等投形概念,樹立空間概念、尺度概念;培養多角度表現形態的意識;掌握提取、概括、構成的規律等,以達到對物體不同角度的四圍性完整理解和設計運用。
步驟三:光影與物體。光影與物體的教學分別從兩個方面展開,各有側重。一方面分析研究光影與形態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研究光影與色彩的關系。第一階段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光影對人與空間的影響。光線的照射可以造成光影的現象,形成不同的明暗值變化和對比,幫助我們觀察和辨識客觀事物的結構特征。光線還是感知空間的重要媒介,給我們的心理和生理帶來了重要的影響。通過試驗令學生感知不同的光條件下被照射物體產生的光影變化。在課程中,要求學生借助數碼相機,搜集光影資料,并進行分析。注意光影形成的正負形間的對比變化,研究面與面、面與體之間的構成關系。第二階段的教學重點是研究光影與色彩的關系。通過對環境中的物體色彩屬性和空間色調的整體認識,引導學生發揮藝術生的優勢,注意將色彩的物理性質與人們的感官心理相結合,培養學生敏銳的視覺反應,使學生能有機地聯系專業,塑造表現對象的幾種色彩配置和組合形態,實現色彩寫生與色彩設計的技能提高,在此基礎上完成一定量的空間配色演練。
步驟四:思維與創意。課程的重點在于發揮同學們的特長——作為藝術生所具備的藝術能力和素養,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力。通過一定的課題,訓練學生在對物體感受和觀察的基礎上,深刻理解物體的結構與形態,并準確提取其內、外部特征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通過原型啟發令他們通過大膽的想象進行空間設計,以達到對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將構想轉化為畫面語言的表達能力,達到心與手的協調統一。
步驟五:空間與材料。該課題主要研究空間的表情以及其工藝特性,著力培養學生對空間形態的感受能力,訓練學生對物體組合過程中在空間中的延伸、穿插、過渡等關系的理解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體驗和提高自身對空間造型的認知能力和空間形式的塑造能力。并通過模型制作的契機,不僅讓學生走進市場進行材料調研,達到對材料的性質、肌理的初步了解,還要讓他們走進生產制作的工作室及車間,加深他們對材料加工工藝的了解,并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教學以對空間的分析、組織和塑造為主,通過制圖和模型制作的方式令同學們多角度、深層次的接觸空間、理解空間和塑造空間。在該階段中包含的知識點有:對空間的限定、特性和組合方式的認識;對空間尺度和比例的把握和制圖;材料運用和制作工藝,鍛煉學生的調研及制作動手能力。其中穿插空間設計實例鑒賞內容,豐富學生對專業的認知。
步驟六:技法與表現。課程主要通過手繪效果圖的方式,解決對特定空間的理解、把握和表現。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從臨摹開始,進行空間表現技法的講解及演練。在此基礎上,令學生能夠結合前階段空間塑造的知識,進行簡單的空間設計與表現。其中包含草圖表現、投形透視、CAD制圖、效果圖快速表現等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將進行大量的示范和空間圖片展示,既能夠熏陶學生的藝術情操,還能熟練他們的表現技法,同時,這些內容又與專業緊密相連,在一定程度上也擴大了學生對專業信息的占有量。
步驟七:實踐與技能。該階段通過校企合作實際設計項目的導入,訓練學生在具體的設計條件和環境下,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設計實踐。該主題教學對于設計的要求都比較規范和嚴格,設計內容也較為完整,是為同學以后進行更為復雜的專業設計所做的鋪墊。選擇適宜一年級學生完成的設計內容,如:電梯、櫥窗等學生常見的尺度較易于把握的設計對象為主題開展進行。其中涉及到的知識既屬于基礎教學的范疇,也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能夠鍛煉同學們的設計能力,掌握設計流程,達成預期的設計目標,從而引導他們順利進入到專業課程中去。課題特別注重學生對設計方法和設計程序的掌握,要求同學們能夠把握設計要求,通過對設計主題的分析,全面的觀察設計對象,理解設計理念,圍繞主題思想拓展出合理的設計形式,深刻表達設計內涵。其中還包括了對基本設計規范的掌握;實地考察與調研的方法;資料查找和對信息的梳理以及具備一定的電腦運用能力,主要考察CAD和Photoshop的操作能力等。
4基礎課程的教學總結
基礎課程是學生進行專業課程學習的準備教育,是專業能力培養的第一環節,其教學探索是一項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到教學內容的整合,還包括了教學手段的提高和對教學效果的把控。因此,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專業特性并緊密結合行業發展,總結以往的教學成果,分析其利弊,改變基礎課程與專業學習間割裂的狀態,避免程式化、機械化的教學方式,積極拓展教學思路,不斷更新教學手段,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開展教學創新來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進行。力求在教學的初期就通過各個階段的主題教學,有機整合課程知識點,將基礎教學內容由簡入繁、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地鋪開,不僅教導學生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敏銳的感知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基礎課程真正起到專業課程的“基礎”作用,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后期專業課程的學習,以達到高校環境藝術設計的人才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