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它主要擔負著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任務。如何提高初中學生作文水平,培養初中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一直是廣大語文教師教學實踐的基點,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思考探究,我認為作文是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生活、品味生活及運用語言表達生活的有機融合。作文教學的實效在于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激發觀察興趣,訓練觀察能力,形成觀察探索自然的基本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名篇佳作,指導學生用心體悟生活,通過自己所學知識的運用,寫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關鍵詞】作文教學 閱讀觀察 積累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43-02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它主要擔負著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任務。如何提高初中學生作文水平,培養初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一直是廣大語文教師教學實踐的基點,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思考探究,我認為作文是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生活、品味生活及運用語言表達生活的有機融合,它是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運用。然而現實中許多學生都感到“寫作文真難”、“怕寫作文”、“一提到作文頭腦發脹”。就算是硬著頭皮寫出作文也是東拼西揍的,讀起來或空洞無味,或無病呻吟……讓人讀不下去,究其原因,還是缺乏觀察、體驗、積累和品味生活的興趣,能力和水平偏低。那么,我們該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下面我將談幾點個人初步見解。我把它歸結起來為作文的“十五字訣”,即:“廣閱讀、勤觀察、多積累、親體驗、常練筆。”
一、在閱讀教學中學寫作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名家名篇,是學生的優秀范文,因此,可以說閱讀教學是提高和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直接手段,學生寫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我們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閱讀教學這塊陣地,引導學生學寫作,歸納起來有三種方法。
1.閱讀中學積累。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但由于學生平時練筆少,積累少,再加上不夠重視,總是覺得無內容可寫,無話可講,這就需要學生多學習別人的寫作方法,從中積累好詞好句、精彩片斷。讀書就像蠶吃桑葉,寫作就像蠶吐絲,讓蠶不斷的吃桑葉,自然它就會吐絲,不給它吃桑葉它就不能吐絲!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美的文章和片斷,是寫作的好材料,我們應該在教學中讓學生多讀多記,必要時背下來,這樣平時功夫下的多,積累的東西就逐漸增多,到時就不怕寫不出東西來。只有功夫下到平時,積累的東西多起來,寫作文時語言才會像清泉一般,自然而然地從筆下流淌出來靈動而鮮活,有一種下筆如有神的感覺。
2.對比中學語言。
在教學中,如朱自清的《春》這篇文章,我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春天,然后再讀讀文中的春天,通過學生自己與文章的對比,讓他們自覺領悟到朱自清筆下描繪了我國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綠草如茵,花木多榮,春風和煦,細雨連綿,呈現一派生機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擻,辛勤勞作,充滿希望。整體感覺到《春》是一幅春光秀麗的畫卷,又是一曲贊美青春的頌歌。通過對比來找自己的不足,找自己對春天的理解。從語言表達上,作者開始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眱蓚€“盼望著”的疊詞,強化了人們對春天的期盼?!按禾斓哪_步近了”,更把春天擬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們走來。作者先從總的方面描寫春境,勾畫出盼望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景象。
接著,作者推出五個特寫鏡頭,細致入微地描繪春天的動人景象。在春天,花兒“趕趟兒”地開,人們為了迎春,“也趕趟兒似的”走出家門,在春天,花卉爭榮,各不相讓;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也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而《春》的語言簡樸,活脫、口語化,他用文筆把短暫的春天從自然界拉回到書面上,使其四秀常駐,隨時可睹。學生通過閱讀和比較,既開拓了視野,也積累了語言,借鑒了寫法。
3.片斷練習學表達。
在進行了讀、說的基礎上,我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片段練習,要求學生利用5分鐘時間仿照課文的寫法,仿寫一段話,學生寫出后,分小組討論交流,然后由小組代表進行發言交流,教師進行點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和語言創造的樂趣,從而激發寫作的興趣。
二、觀察積累中打基礎。
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手段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思路,指導學生習作,不斷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激發觀察興趣,教會觀察方法,訓練觀察能力,初步形成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并學會用語言總結自己觀察、探索的內容。學會在自然界中觀察動物,觀察大自然,在理科課上觀察理化生實驗;在體育課上學會觀察描繪把握動作,增強動作的協調性;在勞動課上學會使用工具,了解程序;在美術課上學生寫生,制作各種小物品,設計喜歡的東西,即學會認識形、色方法,提高描繪物體形態、色彩的能力,積累寫作素材。
1.對于我們的生活,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
初中學生必須熱愛生活,對生活有敏銳的感悟力。熱愛生活,心中才會流出語言的潺潺清流。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惡,積累生活,了解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擁有自己的思想,對周圍的點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獨到的見解,對生活觀察得越細致,描寫的事物越生動形象。不少同學寫作時苦于無言,只是望題興嘆,究其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舉個生活中的例子,“煤球”有幾個孔,很多學生只是搖頭,不知道,有的說9、10、12等,說明了學生缺乏細致觀察的能力。有的學生提筆作文,信手拈來,一氣呵成,大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勢,究其因,便是在積累上下了功夫,材料儲備豐富。所以說要作文,首先觀察,這是一個不可缺的過程。
2.有積累,才能表達,才能有感而發,才能寫出真情實感,有理有據的文章來,反之不可。
義務教育語文大綱提出:“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細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蓖瑫r,還指出:“課內和課外閱讀,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容,其他學科中的觀察、參觀、操作、實踐等實踐活動,有的可以作為作文的內容?!?因此,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閱讀有益書籍是有效地積累材料的方法。語文教師要不斷地創設情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熱愛生活、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是五彩斑斕的,作文要不斷地生活化、平凡化。要經常帶學生走出教室,去看、去體會,了解大自然中生物生每個季節的特征,讓學生走進田間野外,走村串巷去了解體驗當地民俗風情,學生有了親身經歷,就會寫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3.雖然有了充實的生活,豐富的活動內容,但并不等于學生就有了積累。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強調,學生準備積累本,指導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摘抄,積累詞語;讀文章,找到寫作的模樣。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值得深思的現象,抓住細微的“小事”,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一瞬,開動腦筋,寫成日記。常常練筆,不僅可以深化學生觀察的興趣和習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生活,積累作文素材,豐富寫作內容。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積累感悟能力的培養是一種指導寫作行之有效的方法。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名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和精彩片段,積累課內外、國內外的優美詩詞,積累文學文化知識等,并且經常在小組或課堂上交流,不定期地對學生積累的內容進行檢查,了解學生積累,掌握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循序漸進的閱讀、摘記、背誦,學生的語感有了明顯提高,而且閱讀能力大大提高,表達能力也有較快地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就提升了,寫作也得心應手了。
三、真體驗才有真素材。
呂叔湘先生說:“對于人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少搬‘公式,少說廢話?!比~圣陶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敝灰獙W生把平時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即可。學生作文是否有發自內心的真情,是衡量創作的一個重要尺度。作文創作應以敞開心靈,表現個性真實坦白地抒寫自己為創作原則。真誠是一切文字之本,尤其是初學寫作所必須遵從的。
要讓學生說好話,就要教會他們先做生活的有心人,觀察生活、積累素材。有些同學害怕寫作文,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其原因大都是對生活缺乏觀察,或是不習慣于思考,偌大個社會、學校和家庭,叩擊我們心弦,引起我們關注和興奮的事時有發生。我們身邊每個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寫作的材料。還有些學生說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出口成章,而在作文時卻絞盡腦汁,無從下筆,原因何在?究其根,是平時“說”在實際生活中實踐較多,而少了用心地體悟。要培養學生寫的能力,首先要練練說話的能力,這就是寫話的基礎,有話可說,才有話可寫,說得精彩,才會寫得繪聲繪色,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得從小學抓起,讓學說熟悉的詞語,用喜歡的詞語說一句完整的話,表達一定的意思即可。只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常于練筆,親身體驗,寫作的源泉一定源源不斷,長流不息。
總之,學生寫作的過程是觀察、記憶、想象、思維、邏輯,整合等能力的集中體觀。教師應指導學生扎根在社會生活這個“大課堂”中,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所學知識,將所學知識去實際應用,寫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師要巧妙的運用多種手段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思維,指導學生習作,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智文 《作文其實很簡單》大眾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
[2]任長松 《走向新課程》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3]陜西教育廳主管的《陜西教育》。
個人簡歷:劉祥軍,男,漢族,1976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1996年7月參加工作,本科學歷,中學一級語文教師?,F任漢濱區中原鎮中原初級中學書記、校長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