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路意
摘 要:素質教育把學生個性發展作為核心目標,其中個性化作業是實現個性化發展的重要途徑與手段。要立足教學需要,對小學美術課個性化作業的生成策略進行思考。
關鍵詞:小學美術;個性化作業;策略
美術是創造性學科,“一刀切”教學模式不適合美術教學。小學美術應在尊重個性基礎上開展教學。個性化作業是激發個性思維、表達主體情感、促進全面發展的良好方式。
一、美術作業個性化的必要與價值
(1)因為個性,美術所以精彩。藝術之美離不開作者的個性化創造。可以這么說,沒有個性就沒有藝術,個性是美術作品的靈魂,美術因個性而精彩。
(2)只有個性,學生才能發展。成長過程就是個性發展的過程,束縛個性就是阻礙發展。今天,我們應該遵循學生發展規律,在個性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開展教育,因而作業的個性化成為必然選擇。
二、美術個性化作業的的生成智慧
(1)空間與思維,個性化作業的基礎。個性化的作業不是模仿與加工,而是創造。小學美術不要把作業內容與方式設計得過于機械、狹窄,要給個性思維與情感表達留下足夠的自主空間,充分激發學生能夠大膽思維、充分表達。自主的空間是個性化的保證。如何在作業中給學生的個性留下空間呢?筆者認為:一方面作業內容要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時間與空間;另一方面,作業設計的內容要“寬”、要求要“活”。例如,在以“星空”為主題的創作中,如果教師在黑板上示范星空的繪畫,或者展示一些示范性的作品,再學生“用蠟筆創作一幅星空的圖片,這樣就限制了學生個性化創作的空間,變得機械化。相比較之下,如果在充分激發學生思維與想象力的基礎上進行討論,然后提出這樣的要求:“根據自己對星空的大膽理解與想象,回家后采取你喜歡的方法,如彩筆、撒鹽、吹色、、染紙、電腦作畫、手繪等,畫出一幅星空為主題的作品來?!苯Y果學生的作業更加豐富多彩,關鍵是各自優勢從作業中充分發揮出來,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自由的思維促進個性化的提升。自主不等于隨意,不能讓作業成為“隨意性”的自留地,教師要善于通過多媒體、室外觀察等多種手段,通過激發討論、鼓勵發言等形式,激發學生思維活動,讓思維與情感交融。例如,在上述“星空”為主題的作業布置中,我首先激發學生對星空的遐想:“大家閉上眼睛,回想自己看過的星空,星空美不美麗?”“為什么星空如此美麗呢?美在哪里?”學生紛紛舉手,“有彎彎的月亮,點點繁星……”“有嫦娥與玉兔……”。我繼續說:“星空中有我們眼睛看不到的東西嗎?”學生說:“有,飛機、衛星、宇宙空間站,還有圣誕老人……”我說:“你們記得幾個與星空有關的故事嗎?”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驗不多但想象力豐富。教師的引導要順應學生思維特點,既防止思維“跑調”,也要防止思維“堵塞”。
(2)經驗與情感,個性化作業的靈魂。個性的核心是成長經驗與情感體驗,它們是個性化作業的靈魂,是美術作品的靈魂。
生活的經驗是個性的起點。生活經驗是創作的源泉。所以,個性化的作業設計要充分發掘學生個性經驗,引導去發掘、體驗、升華,賦予作品生活的靈感。那么,如何在作業中被發掘、體驗與升華呢?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回顧、表達、交流自己的經驗,來一次課堂“頭腦風暴”。例如,創作關于“綠洲”的作品,學生經驗不足,可通過多媒體、畫冊與文學作品等積累學生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表達欲望。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讓學生思考:“你喜歡綠色嗎?為什么呢?”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喜歡!”“綠色象征春天、象征希望;綠色是生命的顏色、綠色對眼睛好;沒有綠色就沒有人類的一切……”我接著問:“在頭腦中‘放電影,身邊有哪些綠色?生活中見過哪些美麗的綠景?”學生思考后紛紛交流自己的感受:“門口的草坪、公路邊的綠樹、綠色的藤蔓、綠色的田野與莊稼……”接著,我拿出一組沙漠圖片“你覺得這樣的世界好不好?最想加進去什么?”學生紛紛說:“加進去幾棵樹!小草……”按照學生的要求,我在沙漠上用筆畫上了幾顆小樹,畫面一下子有了生機。我繼續問:“大家說什么叫做綠洲?”有學生說:“就是沙漠中有水有樹有草的地方。”“如果只有幾顆樹與草,能不能叫綠洲?學生回答“不能,應該有一片?!蔽易寧讉€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關于綠洲的童話故事。最后,我沒有直接給出一個綠洲示范圖片,而是說:“綠洲是什么樣子呢?下面大家用畫筆畫出自己想象的綠洲,看看誰畫的好!”這樣的過程既是語言表達的過程,也是經驗積累的過程,更是向美術表達過渡的過程。其次,要善于帶領學生體驗生活。教師要把作業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可以通過室外參觀、校外寫生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校外生活進行體驗,在體驗中激發創作的靈感與基礎素材。
學生的情感最能區別個性。情感體驗不同,創作也會不同。情感是與興趣相聯,更與情境相生。另外,一些新穎的引導思路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形成良好的興趣情境,從而引申到情感層面。例如,我在以“燈”為主題的作業布置中,先列舉各種不同的燈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設想如何去設計一個更加創新的、漂亮的、功能更多的燈。然后,借機把“母親熬夜做家務” “晚上10點鐘老師辦公室的燈還在亮著,老師在批改作業”等引入話題,接著讓學生自己回顧各自的關于燈的情感體驗,然后引導學生開展自己的關于“燈”的創作。結果,學生的作品不再是機械的模仿,一方面作品中的燈形態更加豐富多彩,富有創新,如“天空中能夠照亮城市的燈、能夠語言遙控的燈、能夠說話的燈”等;另一方面學生的作品中蘊涵了各種情感因素,顯得更加有內涵,如出現“關心主人的燈、擬人造型的燈、媽媽在燈下做家務”等作品。
總之,美術作業要在做好“激發”環節,即激發學生的興趣、體驗、情感、思維上下工夫。盡量減少一些單純的模仿性的、技巧性的作業,給學生足夠的表達自由度。這樣的作業就能夠充分且合理地呈現出個性化的特征。
參考文獻:
[1]謝娟.初中美術作業設計漫談[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12).
(樂清市虹橋鎮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