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軒
摘要:和諧辯證法通過對事物存在的形式和狀態、事物內部和事物間相互作用的性質和方向、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手段,以及事物發展變化的目的與理想的認識與描述,展示了與矛盾辯證法不同的著力點、思維理念和價值取向,形成了對矛盾辯證法的包容與超越。對和諧的目標追求構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精神支持,“和”體現且揭示的是古往今來人類對美好未來的思考、探討、向往與希望,也代表著人類最高的價值追求。
關鍵詞:和諧;矛盾;辯證法:包容:超越
中圖分類號:B0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3-0037-05
在幾千年來的哲學運思中,東西方都有著豐富的辯證法思維,一般說來,在西方文化思想中,黑格爾成為了唯心主義概念辯證法的集大成者,馬克思則在實踐論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完成了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的統一,“所謂的客觀辯證法是在整個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謂的主觀辯證法,即辯證的思維,不過是在自然界中到處發生作用的、對立中的運動的反映”。在中國文化中。辯證法思想則以陰陽為基本范疇,形成了重生成、重關系,強調和諧的獨具特色的辯證思維。亦構成中國幾千年來以“和為貴”的思想及對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
一、對矛盾辯證法的幾點分析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構成了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然而具體到相互作用的性質和方式,發展的動力和內容。發展的結果和趨勢,不同的哲學運思往往有著不同的智慧取向。關于在事物辯證運動過程中對立雙方的關系、性質和作用的理解方面,盡管西方思想界自古希臘以降亦不乏和諧思維的靈光閃現,但更多的是對矛盾統一體內部雙方的對立、斗爭關系的青睞。
這表現在:一是強調“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即矛盾在辯證法的理論體系中,在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中,在事物的存在、變化中居于核心的地位。二是指出矛盾體現的是事物內部各方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的關系。三是重視矛盾關系中矛盾對立雙方間的斗爭性在事物變化、發展中的決定性的地位和作用。認為矛盾雙方的斗爭性在事物的存在、變化和發展中具有無條件性和絕對性。四是強調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即所謂事事有矛盾,處處有矛盾,時時有矛盾。五是認為在事物的存在、變化和發展過程中。矛盾斗爭的結果無外乎以下三種結局:矛盾的一方戰勝、克服另一方;矛盾雙方“同歸于盡”,為新的對立雙方所代替;矛盾雙方經過一系列的發展,最后達到“融合”,融合成一個新的事物,使矛盾得到解決。
由此就產生了幾個問題,我們不否認任何事物在其存在、變化、發展的任何階段都存在著矛盾,只是其一,大千世界中的各種事物在其存在、變化和發展的狀態中矛盾統一體雙方之間的對立沖突是最基本的、最普遍的和最主要的嗎?有沒有其他不同的狀態呢,如果有,是不是只能是居于次要的、特殊的地位和屬于非常態呢?其二,各種事物在其存在、變化和發展過程中,促成其變化的決定性因素只能是對立沖突嗎?有沒有其他的因素存在呢?如果有,是否也只能是偶然地、局部地、在特定情況下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和作用。其三,在普遍意義上對立雙方矛盾解決的更為合理、更為經濟、更為有效的方式是對立、沖突還是和解、融合?其四,矛盾雙方斗爭的目的抑或是解決矛盾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形成新的對立雙方,展開新的矛盾斗爭?還是調和或者消弭矛盾對立,實現對立雙方的和諧統一(這種狀態下依然會存有矛盾,但不是為了矛盾而矛盾,應當是實現了和中的不和——和而不同)。且這樣兩個不同的結局誰更加理想化、更加難以實現,更加體現了事物發展的進步或高級狀態,更具合理性,從而構成現實的人和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愿景?其五,在事物的存在、發展過程中,只是矛盾貫穿始終嗎?有無其他的存在狀態和方式?矛盾與和諧哪一種狀態更為常態、更為根本?
面對這樣的疑問。我們需要對矛盾統一體中同一性與斗爭性在事物存在、發展中的作用進行新的思考;對矛盾的解決方式進行新的思考:對矛盾統一體存在、變化、發展的狀態、結果與趨勢進行新的思考。
需要說明的,一是不能簡單地將矛盾與斗爭劃等號,如果那樣將無助甚至有害于我們對問題的思考。矛盾中包含著斗爭,但斗爭不等于矛盾。因為,其一,矛盾指的是事物內部各要素間和事物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這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既包含著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也包含著矛盾雙方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離、相互對抗的性質和趨勢。其二,矛盾雙方對立、斗爭的性質和方式不僅僅是對抗和沖突,差異、排斥、爭論、分離等同樣是對立、斗爭的表現。其三,矛盾雙方斗爭的路徑與結果也并不都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或者“同歸于盡”的;對抗性矛盾的解決方式并非必然地體現為“一方戰勝克服另一方”,“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四,矛盾雙方經過斗爭達成對立面的融合也是矛盾解決的方式之一,馬克思甚至認為兩個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是辯證運動的實質。
二是和諧中是否依然存在矛盾?同理。矛盾中是否包含著和諧?這同樣是要有一個合理、辯證的認識。和諧不等于不存在矛盾,和諧本來就是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不同事物之間的一種存在狀態和相互關系及其處理方式的描述和理解。中國古人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間在保有自己特性、稟賦的前提下的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相互融合的狀態與關系,陰陽各居其位謂之“正”,陰陽彼此配合謂之“中”,既中且正謂之“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同”是指不同事物的相互混同或相同事物的簡單相加,所以才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對于“同”民間也稱之為“和稀泥”,對沒有原則。不問是非曲直一味求同之人,孔子稱之為“鄉愿”。乃“德之賊也”。沆瀣一氣、臭味相投、狼狽為奸等成語同樣表明對于“同”的不屑。
三是“和”,一般表述的是事物存在的狀態、對立雙方的相互關系,但是不是所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狀態都可簡單地稱之為“和”?“和”是否只是限于內容上、處理手段上和發展方向上的?應該講“和”更著重于對于事物內部各方和事物之間存在狀態的“性狀”之描述,作為存在狀態的“樣態”,事物存在、矛盾雙方的共處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和”,要有進一步深入、具體的分析。但似乎也不應拘泥于傳統認知中對“和”的限定,需要有新的考慮。
二、對和諧辯證法的幾點說明
什么是和諧?畢達哥拉斯思想的繼承人菲羅勞斯提出了至今看來仍然是和諧的重要本質的思想:“和諧是來自對立,因為和諧是不同因素的統一,以及是相反的因素的協調?!敝袊荣t從世間萬物內在的陰陽對立與互補出發,從天地人多層次探討了事物內部和不同事物間的和合性、互補性和平衡性,指出“陰陽和則生,陰陽離則滅,
陰陽錯則變,陰陽平則佳”。和諧無論是從其詞源意義來看,還是從其哲學本體論上看,都是指多樣性的統一和對立要素的有機結合,反映了事物內部各要素間、不同事物間共生、共存、共榮的狀態?!昂汀弊畛蹙褪侵讣魏讨?、和聲之和、和美之和,“諧”亦是指聲音相諧、人事相諧、政事相諧,二者都含有協調、協同、調和、應和、和同等意。由是,和諧可以界定為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具體的、動態的、相對的、辯證的統一,是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不同事物之間相同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利互補的關系。這樣,和諧既是事物存在的形式和狀態,又是事物內部各要素問與事物間相互作用的性質和方向,同樣也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目的。
和諧首先是事物實存的狀態和形式?!吨杏埂分姓劦剑骸跋才分窗l,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彪m然世間萬物無不存在矛盾,然而“和”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性狀之一,否則事物的變化、運動與發展從何談起,又如何實現。一方面,事物的存在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前提;另一方面,斗爭只是解決矛盾的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從宇宙間各天體的存在,自然界各種生物間的相互依存利用關系,到人類社會的各種社會關系的存續(小如日常生活中我們處在的家庭關系、同事關系、朋友關系和我們的身心修養,大到各種社會群體如不同階層、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等)均是如此。和,雖然是事物存在的狀態和相互關系,但是不是所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狀態都可簡單地稱之為“和”。這里“和”應當既有形式上的“和”,又有實質上的“和”。矛盾雙方的對立、斗爭處于不可調和性狀下的矛盾統一體的存在狀態應為形式上的“和”,即雙方處于一個矛盾統一體之中,但內容上是不和。例如,二戰中反法西斯陣營與法西斯陣營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你死我活的;中國人民與臺獨、藏獨、疆獨間的矛盾也是絕然對立的;這樣的矛盾雙方的關系是斗爭,是斗爭的最尖銳狀態,沒有妥協的可能和余地,這樣的矛盾統一體在“和”的形式下,呈現的是內容上、實質上的不“和”;同時這類矛盾消滅后的狀態是可以稱之為“和”的。換言之,事物存在、矛盾雙方的共處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和”。“和”更著重于對是事物內部各方和事物之間存在狀態的“性狀”之描述,作為存在狀態的“樣態”。“和”雖包含有形式上的“和”,更主要地體現在內容上、實質上的“和”。且,和諧并不是沒有矛盾,和諧本身就包含著矛盾。沒有矛盾、沒有差別的狀態,謂之“同”。這樣,對于非對抗性矛盾來說,“和”是存在常態,也是發展標準;對于對抗性矛盾,“和”是矛盾解決的方向和目標。
其次,和諧是事物間相互作用的性質和方向。晏子曾經說過:“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熠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事物內部各要素間、不同事物間相互作用——“和”,產生出新的功能和效果,實現事物的進步、發展與提高。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同意味著單調一律,不容許有任何不同。‘和則意味著和諧,它承認不同,而把不同聯合起來成為和諧一致。這種和諧需要一個條件。就是:各種不同成分之間,要有適當的比例,這就是‘中,‘中的作用則是達成‘和”。譬如,夫妻之間常常會產生許多矛盾,但各種矛盾產生后,如何對待、處理?爭執不是目的,而只能是手段,是為了消弭矛盾、分歧,實現和睦、和樂、和悅。試看天底下有幾對夫妻爭吵的目的是為了勞燕分飛、各奔東西。當然不善于處理矛盾,導致矛盾激化,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再次,和諧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目的與理想。過去我們常講矛盾斗爭的目的不是為了斗爭而斗爭,而是為了實現事物的發展與進步。其實這只是論及了“為什么”,卻沒有深入到“是什么”。那么是什么才能體現了事物的變化、發展和進步呢?“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币袈傻呐浜现挥腥绱瞬拍墚a生“余音繞梁,三月不知肉昧”的美的享受。同理,整個世界的發展遑論是自然、生命、社會,還是人自身最終要達至“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以為大也”。實現與完成事物的共生、共存、共榮。這樣的認識在實踐中同樣是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的。我們曾經長時間地認為改革開放是為了實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人民生活的改善,這其實只是發展的表現,更高的目標與理想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正如中國先賢畢生追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不正是為了實現“圣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自由,達到“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超越境界。
為什么這樣講呢?首先談“因”,“和”構成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因。凡世界萬物莫不有對,陰陽兩性的不同事物如何實現生成與發展呢?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世界萬物是千差萬別的,正是千差萬別的事物之間的和諧——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相互規定的關系。才能造就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豐富世界。從生成性上講,只有矛盾雙方或者說統一體內不同性質的對立雙方間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簡單的同化或同一,才有新事物的產生;從存在狀態上講,“和”存,物存,“和”滅,物亡。“和”本身就包含著事物對立面間的辯證統一,如“高下”、“剛柔”、“美丑”、“善惡”等;從發展性上講,事物發展不僅要在“和”的基礎上實現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而且,實現的結果也是事物的互補、融合、共濟、共生。同時,從理想追求上講。今天我們倡導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構建,正是在“和”文化中蘊育生成并致力服務于個體的幸福、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美好未來的。恰因為人類社會在其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均存在著種種的不和諧,不僅使得對“和”的目標追求構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強大的內在動力和不懈的精神支持。同樣也使“和”構成了人類追求美好生活與未來的動力。
其次談“路”,“和”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手段。一是實現矛盾雙方的相互調和,對立狀態得到緩解、緩和。二是實現矛盾雙方消解沖突、對立(相安無事,但不一定達到泯恩仇的層面)。三是實現矛盾雙方相互協調,相互補充,共同發展。四是實現矛盾雙方達成對立面的融合,形成新的事物。這有兩種情況,一個是雙方互濟互補,生成新事物;一個是雙方融合為一體,產生新事物。正如《周易》所講:“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為此,矛盾雙方要做到各歸其位,既中且正;還要完成陰陽互補,即相互包容,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相互融合。
再次談“果”,“和者,天下之達道也”。雖然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存在、發展、變化的始終,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始終,但是,矛盾、對立、沖突的目標既事物變化、發展的目標是為了解決矛盾、消除矛盾、化解矛盾,為了實現平衡與和諧。“破”只是手段,“立”才是目的。雖說在現實中
不穩定狀態是常態。但常態并非是合理或理想的狀態,且對立與沖突是為了消除不和走向一致。天體演化、生命進化、階級斗爭、社會改革、思想論爭、日常生活莫不如此。因此,可以講和諧既是事物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又是事物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方式。還是事物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理想。和諧是運動中的平衡,差異中的協調,紛繁中的有序,多樣性中的統一。和諧不是要取消各種差異與矛盾,不是追求“無差別境”,而是使各種差異形成一種合力,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昂投煌?,差異的和諧才有美。和諧即使做為一個目標、理想和愿景,也同樣對我們有著重要的精神啟迪和導引意義。
由此道來。和諧在宇宙生成、社會變遷、人之成長、思想進步等各個層面都呈現出新的致思特點:第一,它是包含著差異、對立、沖突的統一性原則,是差異中的和諧。是同中存異,是異中存同;是求同存異,也是求異存同。在這里充分展示和體現了“一”與“多”,“同”與“異”,“個別”與“一般”,“個性”與“共性”,“特殊”與“普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存在與發展的關系。第二,它充分體現了生成性和發展性?!昂汀辈皇腔焱皇且唵蔚鼐S持現狀,“和”是要實現事物的生生不息和不斷發展。不同質的事物間的相互作用不是為了簡單地戰勝、克服、消滅另一方。而是要促成新事物產生,促進事物的不斷變化與發展。第三,它展示了解決對立、沖突的新的路向。在人類發展的路途中,各類各樣的矛盾層出不窮,怎么解決,東西方的思想家們給出了各種方法。這些方法中有沒有更加合理、更加溫和、更加人性化的方案呢?矛盾著的事物之互相影響、相互吸引、相互依賴、相互作用,互相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從而使萬物充滿生機與活力,達到和諧。這恰是世界萬物孕育發展的最高準則。即使是絕然對抗的事物間的矛盾解決方式與路徑亦有可能是和平的。第四,它充分體現了適度的原則。“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之道既體現了方法論原則,同樣也是一種世界觀,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在認識事物、處理問題時要堅持“執其兩端而用中”,反對“過”與“不及”。第五,它包含著對人類發展路徑與目標的最高理想和追求。李澤厚先生曾經說過:“人類從動物開始。為了擺脫動物狀態,人類最初使用了野蠻的、幾乎是動物般的手段,這就是歷史真相。歷史從來不是在溫情脈脈的人道牧歌中進展,相反,它經常要無情地踐踏著千萬具尸體而前行”。存在從來都不必然是合理的,人類在其發展中由于無知、自私和貪婪,曾經付出且還在付出巨大的代價與犧牲,對此,不能繼續熟視無睹,而應當反思與改變。和諧既應當是我們實現理想與目標的路徑,同樣也是我們的價值追求和理想與目標的內容。我們既不能繼續毫無愧疚地將自己的欲望與幸福的實現建立在對他人的肆意傷害的前提上,也不能繼續毫無愧疚地將自己的欲望與幸福的實現建立在對自然萬物的肆意傷害的前提上,更不能繼續毫無愧疚地將自己的欲望與幸福的實現建立在對后世發展可能與條件的肆意傷害的前提上。人類文明的進步、人性的進步恰恰表現在人的動物性的不斷受到規制和約束和人性的不斷豐富與張揚。
三、和諧包容、超越矛盾
梁漱溟先生認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為其根本精神的。無論我們是否贊同此說,東西方文明在其文明發展過程中誕生了不同的認知思維方式、處世態度、文化價值取向是不爭的事實,和諧辯證法與矛盾辯證法充分體現了這兩種思維方法的不同內涵、特色與取向。
首先言說雙方的“同”。第一,和諧辯證法與矛盾辯證法都是辯證法的具體表現形態,體現了人類思維的取向與智慧結晶。第二,作為一種哲學運思,和諧辯證法與矛盾辯證法都是反映事物存在及其本質關系的范疇,它們思考的均為“對立面的統一”,就是“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都是要找出與說明“對立面怎樣才能夠同一,是怎樣同一的”本質規律。第三。作為一種目的性原則,它們最終都是為了實現對立面的發展。不管這種發展是通過破舊立新,還是通過相同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利互補實現的。第四,作為一種價值原則,它們所共同追求的是事物自身的平衡、融合及其和諧發展。無論是斗爭還是融合,對抗還是互補,它們都是實現事物的發展與和諧的手段。
其次言說兩者的“異”。和諧辯證法與矛盾辯證法代表著不同的理論著力點,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由此,從理論著力點來看的不同表現在:第一,出發點不同。矛盾思維的出發點是矛盾統一體自身,即包含著對立統一關系的實體。如生與死、雄與雌、善與惡、美與丑,正如黑格爾指出的:“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焙椭C思維的出發點是矛盾統一體中對立雙方的關系,即矛盾體實存的狀態下,對立雙方是何種關系,是互補、還是對立?是相互依存。還是相互對抗。如生與死的關系,雄與雌的關系。善與惡的關系,美與丑的關系。正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動”。第二,關注點不同。矛盾思維主要關注的是矛盾雙方對立統一關系中的對立,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否定方面,即斗爭性。通過對矛盾雙方的對立、排斥、分離、對抗等性狀的分析,探索和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的可能與狀態:和諧思維主要關注的是矛盾雙方對立統一關系中的同一,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肯定方面,即同一性。著眼于矛盾雙方的相容性、協調性、互補性,探討事物發展變化的可能與趨勢。
從思維方式來看的不同表現在:第一,矛盾的性質不同。矛盾思維所揭示的對立對方的關系往往是對抗性的、不可調和的;和諧思維所揭示的是對立雙方的關系往往是共存的、相容的、互補的和可調和的。第二,矛盾的解決方式不同。矛盾思維注重用矛盾的思想方法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突出對立雙方的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動力和源泉作用,重在“分”;和諧注重用和諧的思想方法分析事物和解決矛盾,強調對立雙方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互生、互動作用,重在“合”。第三,矛盾的結果不同。由于矛盾思維給予斗爭性和否定性更多的關注,因此往往強調通過對立面之間的相互否定完成舊質向新質的轉變,即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最終的結果往往不是矛盾一方戰勝、克服另一方,就是對立雙方“同歸于盡”,為新的對立雙方所代替,從而實現事物的變化,發展與進步;和諧則給予同一性與肯定性更多的青睞,對立雙方相互作用的結果可能是或是實現矛盾雙方的相互調和,對立狀態得到緩解。如對立雙方通過和談、溝通。達成相互諒解,矛盾得到緩和?;蚴菍崿F矛盾雙方消解對立。如對立雙方間的矛盾得以化解,“怨結”得以解開,雙方相安無事。各居其位。或是實現矛盾雙方相互協調,共同發展,即雙贏。如經濟活動中的商業合作,中國經濟改革中實現的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外資經濟的共同繁榮和發展。或是實現矛盾雙方達成對立面的融合,孕育、形成新的事物。如兩情相悅組合成幸福家庭,兩性交合孕育出新的生命。故“天地
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謂易”。
從價值取向來看的不同表現在:矛盾思維強調事物存在的過程性與暫時性,即事物具有不斷發展的特性,造成這一發展的原因和實現發展的動力在于矛盾雙方的對立與沖突。這樣,矛盾思維從對立始,以對立消滅對立終。即以批判舊事物和摧毀舊世界為取向,致力于消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對立沖突,重在運用革命的、斗爭的、劇烈沖突的方式進行不妥協的斗爭,主張的是否定性的原則和批判性理念,更加強調對立雙方斗爭性的絕對性、不可調和性,辯證法不相信什么一成不變的東西,“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此,矛盾思維更加注重強調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動力和手段。和諧思維強調事物存在中的互補性、相容性,并在這種相互關系中實現事物的生成和發展。造成這一發展的原因和實現發展的動力在于矛盾雙方的相互包容、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相互融合,事物發展的方向和目的同樣在于實現和諧。和諧既是事物發展的原因,也是事物發展的目標。這樣,和諧從“和合”始,以“和合”實現“和合”終即以維持和實現事物的動態平衡與和諧發展為取向,重在運用改良的、和平的手段進行生成性的、創造性的建設——即使是對抗性的矛盾。和諧思維不僅關注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動力和手段,而且指示了事物發展和變化的目標和方向,成為對未來美好的價值追求和理想寄托。
這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產生的處世接物待人之理念與心態同樣有很大的差異。矛盾思維更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他人的對立和沖突,一切都是通過斗爭而產生的,從而“戰爭是萬物之父,也是萬物之王”。因此也形成了西方崇力好斗尚爭的文化精神和個性特征。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對自然的控制與征服。在人與社會、他人的關系上,更加看重個人的權利與自由,極力反對社會、國家、他人對個體的干預與控制。在心身關系上,強化靈魂與肉體的對立,理性與情感的對抗,理性與非理性的沖突。在審美上,較多地從對抗、沖突、毀滅中尋找美的存在,以悲劇的方式顯示美。與中國傳統中不以人之形體為審美對象不同。對人的自然形體的崇拜與欣賞造就了西方文化的藝術精品。和諧思維以“和合”為基本理念與態度。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看,追求“天人合一”,要求以和善、友愛的態度善待自然萬物,如“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和“網開三面”、“里革斷罟”等典故都提出了豐富的保護自然資源的思想,強調物我一體、人我一體,追求個人與宇宙萬物交融合一、協調發展。正所謂“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從人與社會、與他人的關系上看,通過“知行合一”為目標的道德修為與道德實踐,施行仁愛,從而實現“以和為貴”。為此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力主推己及人、與人為善,踐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睆男纳黻P系上看,主張人之身心和諧,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態,正確處理理與欲的關系。面對財富堅持“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泵鎸ι钜獙W習“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睆膶徝郎峡?,追求“情景合一”下的優雅寧靜,淡定平和的審美境界,主張“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感情節制。以及含蓄婉曲簡雋的藝術傳達,從而形成了中國藝術審美特有的中和之美。
再次言說包含與超越?!疤煜乱恢露賾],殊途而同歸”,和諧辯證法與矛盾辯證法都是人類為了實現美好理想而展開的智慧之思,都是人類思想與文化的結晶。矛盾思維更多地體現了西方的辯證法傳統,和諧思維則展示了獨具特色的東方智慧,代表著人類最高的價值追求。(在這里,絕不能因為其理想性——實現條件的苛刻而否定其存在的可能、價值與意義。)和諧辯證法對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動力和手段,事物發展和變化的目標和方向。對未來美好的價值追求和理想寄托的不同考量。崇尚和諧性的原則和肯定性、相容性、互補性的理念,重視對立雙方的同一性及其在事物發展變化中的重大意義和作用,倡導和而不同,以實現厚德載物、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些都形成了對簡單強調矛盾對立。偏執于對抗性的思維模式的超越,形成了對當今西方二分法的強勢思維的批評和對和諧世界的構建要求,發展并豐富了辯證思維的思想內涵。而當前西方世界對東方文化的青睞,以及博弈論的出現無不體現合作性、調和性、相容性對人類更為重大的意義。
“和”既成為理想的目標,亦成為達致理想的動力、方式與路徑。對“和”的目標追求已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和諧思維以其對人類與世界的理想路徑與目標的描繪與追求,以及對現存狀態的批判,為我們追求更加美好的未來提供了思維、理論與實踐的指導和無盡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王松平,陳劍星_西方和諧社會思想的發端[J],當代學術論壇,2008,(9)
[4][6]晏子春秋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7]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8]黑格爾,邏輯學(下冊)[M],楊一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1]陶德麟,略論辯證法與和諧問題[J],哲學研究,2009(6)
[12]左亞文,論和諧思維、矛盾思維與辨證思維的關系[J],哲學研究,2009,(5)
責任編輯文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