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東
〔關鍵詞〕 中職學校;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
問題;思想;工作過程
〔中圖分類號〕 G718.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4—0059—01
隨著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職學校的教育模式與教學體系必須重新構建。中等職業教育力求通過具體的職業技能訓練使學生獲得實際工作中需要的能力,不僅包括基本的勞動能力、積極的協作能力、過硬的操作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還包括與工作相關的知識、技能。所以,中等職業教育必須要有自己獨特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下面具體談談基于工作過程的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
一、目前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旨在培養具有電子技術基礎理論知識,能夠從事現代電子設備的生產、安裝、調試、故障診斷與維修工作,同時具備一定的電子企業管理、電子產品營銷及電子電路設計能力的應用性專業人才。
目前中職學校適應企業崗位能力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還不健全,受傳統學科型教育思想的影響,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課程體系結構改善不大,存在很多問題。如課程結構不能彰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特點,課程內容不適應區域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教學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職業能力;不注重課程之間的銜接,忽視了知識的系統性;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嚴重脫節;教學模式僵化,教學方式單一,職業能力培養不突出。這種課程體系嚴重影響了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構建新的課程體系非常必要。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構建思路
重新構建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體系,要通過調研摸清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狀況,進行職業崗位分析,進而確定專業培養目標與方向。還要針對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明確工作任務,對工作任務進行演練。再通過對每個崗位的工作任務進行歸類,確定與職業崗位需求相符合的行動領域。最后,將行動領域轉換成適合于教學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體系建設上,需要學校和行業企業專業人員共同努力,開發基于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構建多元化、多層次評價模式,實現課程與崗位任務的對接。由企業專家和教師研究開設《電工基礎》《電子線路》《 電熱與電動器具維修 》《 電子測量儀器 》等核心課程,并搭建網絡自主學習平臺。
三、基于工作過程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1.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型人才為目標;通過職業素質培養、專業技能訓練、頂崗實習等提高勞動能力、協作能力、操作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構建追求的是工作過程的系統化和學生專業技能、綜合素質的提高。
2.課程體系的基本結構。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教育課程集教、學、做與反思、改進于一體,其目的是通過傳授與工作過程相關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其中第一個學期以素質目標為主,突出教、學、做為一體;第二、三學期以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為主,在理論教學中穿插職業技能訓練,輪崗實習,工學結合;第四學期以訂單需求目標為主,結合學生意愿和企業崗位訂單分班教學,突出訂單目標培養特點;第五、六個學期以頂崗實習為主,加強崗前能力訓練。
具體課程設置需遵循以下幾點:(1)文化基礎課程學時分配要遵照教學大綱,突出寬學科、重基礎的特點。文化基礎課程的設置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健康的身心素質和數理分析能力,提高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以及英語閱讀、翻譯能力。(2)專業課程的開設要打破陳規陋習,根據工學融合的要求,形成集成的模塊化結構。專業學習領域的課程設置主要考慮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和提高,為學生就業、擇業和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3)以訂單企業崗位需求能力為標準,設置本專業核心課程,也是專業必修課程,必修課要充分考慮到各層面的前后銜接。(4)拓展學習領域的課程設置,要依據學生的發展空間和就業渠道,著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課程內容與要求實行模塊化,盡可能創造條件開設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選修課程,達到提高崗位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