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宇
〔關鍵詞〕 歷史教學;全程式學業評價;教學環境;評
價內容;知識結構;評價對象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2—0058—01
“全程式學業評價”是以發展性為原則,將學生學習全過程納入學業評價體系,以開放式考試為主要考核手段,通過創設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自覺自愿地完成學業,并獲得能力展示機會和情感體驗的一種教學評價模式。九年級歷史學習往往容易被學生所忽視:一方面,該科目沒有會考壓力,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另一方面,為升學考試著想而造成單元課時學習內容過多,學生則會產生厭學情緒。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在九年級歷史教學中,教師采用“全程式學業評價”模式,并創設開放式的教學環境,有助于實現《歷史課程標準》制定的三維教學目標,并使學生感到歷史學習有趣、有益,從而能夠主動地進行學習。
一、以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為評價內容,創設自主學習的環境,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全程式學業評價”由課堂參與(占20%)、開放式考查(占40%)和閉卷考核(占40%)三部分構成。閉卷考核屬于終結性考核,由學生個體在期末獨立完成。課堂參與和開放式考查屬于過程性考核,由學習小組完成。課堂參與主要考核學生課堂紀律和學習積極性,開放式考查主要考核學生知識的接受,對歷史的理解和情感的變化等情況。這種評價模式,占用學生學習時間不多,形式又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更重要的是,評價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是否努力。學生知道只要自己努力參與,要取得好的評價并不難,況且即使一次表現不好,后面還有機會改進,因此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被極大地激發出來。
二、以學生知識結構構建為評價重心,創設開放式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由于學習過程和考核過程的結合,在教學中,學生活動的時間大大增加,教材中的內容不可能全部講授。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一些學生能看懂的內容留給他們自學;主體知識結構外的內容忽略;對于相似的知識內容,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重點講授那些有利于學生掌握歷史發展規律和線索,能夠培養學生人文主義精神的內容。如,教學《古希臘羅馬文化》一課時,因教材所述內容簡明易懂,教師無須多費口舌。但綜觀歷史,這一時期人文藝術的發展與后來的文藝復興有著很大的關系,學生學習時如果只是關注斗獸場、雅典衛城等,就無法理解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什么要從古希臘羅馬文化中汲取營養。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安排15分鐘時間讓學生自學;用15分鐘時間展示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成就——雕塑的有關資料;最后15分鐘時間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一時期的文化特點。這樣,既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信息,又擺脫了教材設計的束縛,在有限的時間里,不但完成了主要的教學任務,而且還留出充足的時間,用多種形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構建了開放式的知識結構。
三、以學生個體和小組學習為評價對象,營造合作學習的環境,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
“全程式學業評價”實施的前提是學習小組的建立。在學期初,教師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組建學習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前,教師要通過對教材內容的科學取舍,保證每堂課有5分鐘-10分鐘時間用于學習小組的學習,引導學生或自學,或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或展開辯論等。教師應將學習小組每堂課的參與和對選取的開放式考查內容的完成情況作為學業評價的依據。開放式考查的主要形式有:歷史小專題研究、歷史故事會、辯論會和歷史知識競賽等。歷史小專題研究和歷史辯論會都是在課堂上即時進行,由教師提供有關材料,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完成。九年級學生求異思維發展速度加快,并超過求同思維,其創造性正處于形成階段,有強烈的自主傾向,追求獨立則使他們勇于沖破多種束縛,創造潛能能得到有效發揮。這樣的活動,不僅能使學生不同思想和思維方式進行碰撞,對其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形成可產生重要的催化作用,而且有利于學生思維方式的調整和完善,可促進其思維批判性和多向性的發展。
??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