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富強
〔關鍵詞〕 數學教學;導入法;體會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0—0043—01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也是如此。運用恰當的方法導入新課,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喚起學生的求知欲,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奠定基礎。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差異,教師可選擇的導入方法也有所不同。現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幾種常用的課堂導入方法,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開門見山”導入法
談話、寫文章習慣于開門見山,這樣主題突出,論點鮮明。同樣,當一些新授的數學知識難以借助舊知識引入時,教師可以開門見山地點出課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二面角”的內容時,教師可這樣引入:“兩條直線所成的角,直線和平面所成的角,我們已經掌握了它們的度量方法,那么兩個平面所成的角怎樣度量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內容——二面角和它的平面角。”實踐證明,這樣導入,直截了當,學生能迅速集中到新知識的學習中。
二、“故事”導入法
聽傳說、講故事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這是由青少年生理、心理特點所決定的。上課開始,一則美麗的傳說,一個動人的故事,會使學生很快安靜下來,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時,教師應把握住有利時機,及時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講授“等差數列的求和公式”時,教師可以以十八世紀的大數學家高斯小時候的一個故事引入主題。由于這個故事學生都很熟悉,教師可以請一位學生來講:有一次,高斯的小學老師想考考學生,就讓學生算“1+2+3+…+100”。一會兒,高斯就舉手回答:“5050。”老師大吃一驚,問他為什么,原來高斯將首尾兩數相加得101,共有50對,結果自然是101×50=5050。在學生覺得意猶未盡的時候,我說:“這種思想方法充分體現了等差數列求和的思想方法。今天,我們就來推導等差數列的求和公式,用理論來說明問題,比高斯更進一步,怎么樣?”學生馬上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很快掌握了數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最終得出了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
三、“設疑”導入法
對某些內容,教師可以故意制造懸念,提出一些必須學習了新知識才能解答的問題,點燃學生的好奇之火,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講“余弦定理”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我們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邊滿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怎樣呢?銳角三角形的三邊是否有c2=a2+b2—x?鈍角三角形中鈍角的對邊是否滿足關系c2=a2+b2+x?假若有以上關系,那么x=?”教師從這個具有吸引力和啟發性的問題引入了對余弦定理的推導。
四、“類比”導入法
類比導入法運用了對比分析的做法,聯系舊知,提示新知。這種比較有利于學生明白前后知識的聯系與區別,而教師引導學生比較知識的各個側面,揭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對前后聯系密切的知識進行教學,具有溫故知新的特殊作用。運用這種方法一定要注意類比的貼切、恰當,兩種知識之間有很強的可類比性,才能使學生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識。例如,學習“橢圓”知識可用學生已有的“圓的知識”類比導入,而后續知識“雙曲線與拋物線”的學習則可用已有的“橢圓”知識類比導入。
總之,導入的方法很多,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擇。靈活掌握導入技能就像靈活運用寫作手段一樣,引人入勝是最基本的目的。只要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導入方式,都不失為一個好的導入方法。新穎有特色的導入方法常能營造最佳的心理環境,常能改變學生上課的狀態,使學生更積極地進入學習狀態,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