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蘭
〔關鍵詞〕 音樂教學;教學設計;《什么結子高又高》;教學目標;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0—0093—01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有組織的音響實現思想和感情的表現與交流必不可少的聽覺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什么結子高又高》是一首著名的壯族民歌,教學這首歌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壯族的民間歌曲文化,以及其常見的表現形式——對山歌,認識廣西的音樂文化符號——歌仙劉三姐,把握歌曲的演唱風格——一領眾和,男女對唱,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壯族山歌的內涵與藝術價值。
一、教學目標設計
1.情感目標。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喚醒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情感,培養其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通過完整而充分的聆聽歌曲及自主探究的過程,體會廣西壯族山歌的特點,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編創山歌。
3.知識與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進行聆聽、比較,把握壯族山歌的特點;運用所學知識生動地演唱歌曲;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即興編創歌詞。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在教學這首歌曲時,首先,我播放了視頻《美在廣西》,讓學生一邊聆聽背景音樂《唱山歌》一邊欣賞廣西美麗的自然風光。然后,進行提問:廣西的自然風光美嗎?其美在哪里?學生則圍繞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后,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將課前搜集到的有關壯族風俗、藝術、文化等方面的資料進行展示交流,從而使其認識到了壯族民間藝術文化的多元性。
2.加深認識,把握特點。山歌是中國民歌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為了讓學生認識劉三姐這一廣西民間音樂文化符號,把握壯族山歌的特點,首先,我在指導學生溫習我國民歌三種主要形式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播放了電影《劉三姐》的幾個片段,并以壯鄉流傳的歌謠“唱歌要數劉三姐,歲歲月月唱不完,如今壯鄉稱歌海,句句都是三姐傳”來使學生認識其在壯族人民心中具有的特殊地位。然后,播放電影版《什么結子高又高》片段,展示壯族人民勞作的情景,引領學生在觀看視頻和聆聽歌曲的過程中把握壯族山歌“一領眾和,男女對唱”的特點。最后,教唱歌曲中“哎”的部分,讓學生模擬壯族人民在勞作過程中或勞作之余對山歌的情景,用心體會歌詞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特點,從而把握歌曲的演唱風格。
3.深入探索,學習新歌。為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避免枯燥練唱,在學習歌曲領唱部分時,我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對這首歌曲的特點進行了講解,并讓學生在歌譜上標注出難唱的部分,還請視唱能力較好的學生教唱歌譜,以讓學生自主發現歌曲中的難點節奏和旋律,快速地自學歌譜,從而達到了生生互動的效果。
4.合作編創,培養能力。當學生能夠熟練演唱歌曲后,為了提高他們的合作能力、編創能力,加深他們對壯族“歌圩節”的認識,首先,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了“歌圩節”上壯族男女老少熱情相邀即興對歌的場景,這樣不僅為學生進行合作編創做好了鋪墊,而且使其對壯族獨特的“山歌”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激發了他們即興創作的欲望。其次,指導學生根據壯族山歌的音樂特點,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編創歌詞。由于小學生的即興編創能力還比較差,在編創之前,我對其提出了以下要求:結合自己熟悉的生活進行編創。為了方便學生記憶歌詞,我充分利用投影儀來呈現歌譜,并讓學生把小組編創好的歌詞寫在“對歌卡“上,以使對答的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能快速記憶歌詞。然后,鼓勵學生進行即興對唱。我按照壯族對山歌的風俗,將學生按男女分組,鼓勵他們進行對歌比賽,使學生獲得了創造音樂所帶來的成功感。最后,以教師唱出“哎,壯鄉的別稱是什么?壯族的歌仙是哪一個?壯族的歌圩節在哪一天?壯族的山歌怎么唱”,學生即興對答的形式結束本節課授課內容,為對歌比賽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這樣做,既鞏固了學生所學知識,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同時又提高了他們的合作與編創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