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 趙婧穎 龐金波


摘要:根據在黑龍江省七臺河市選取的4個行政村發放并收回的202份調查問卷,從農戶基本信息、收入來源、消費行為三方面分析不同收入組農戶的基本情況,從農戶借貸資金的來源、用途、規模以及借貸需求滿足情況等分析不同收入組農戶的借貸情況,進而揭示現階段農戶信貸需求的特征。
關鍵詞:黑龍江省;農村信貸;需求;現狀
中圖分類號: F8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0-0095-03
農民是占中國最大比重的人口,農民能否致富是關系著中國經濟平穩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鍵問題。目前,制約農民致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資金短缺問題。本文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搜集相關信息,并對其加以整理,試圖探究現階段農民信貸需求的基本情況。
一、調查問卷發放情況及農戶基本情況
(一)樣本分布情況
我們選取了東風村、東盛村、新興村和萬龍村作為調查對象,在東風村、新興村和萬龍村分別發放了55份調查問卷,在東勝村發放了53份調查問卷,共計218份,收回問卷202份。
(二)農戶基本情況分析
我們將所調查的202個農村家庭按年總收入分層如上,為了方便說明,依次記為A、B、C、D、E組。
如表1所示,各收入組隨著收入的增加,戶均常住人口數有遞減的趨勢。調查農村老齡化并不嚴重,農戶多為三口之家,夫妻均可為家庭創造收入,而農村老年人基本沒有收入來源,在某些村屯連基本的老年補貼也享受不到,新農合也只有在住院時才起作用,養老體制的缺失給農村家庭造成沉重的負擔,人口規模相對較大的家庭成為農村的低收入階層。
人均耕地面積在各組間明顯遞增,但是戶均勞動力人口數卻大體降低,可見,單純依靠勞動力的傳統農耕方式已發生重大改變,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越有機會和能力解放生產力并提高生產率。隨著人均耕地面積的增加,人均年收入也從0.34萬元增加到2.6萬元,可見,雖然農戶收入已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但是耕地面積還是會顯著地影響農戶收入。
二、不同收入組農戶借貸情況
(一) 農戶借貸來源
根據調查,在202戶農戶中有52.48%的農戶從農村信用社獲得貸款,27.23%的農戶向親戚朋友借款,1.49%的農戶向小額貸款公司借款,剩余的10.89%的農戶通過其他途徑獲得貸款。
27.23%的農戶會選擇向親戚朋友借款,很多農戶認為農信社的貸款程序繁瑣,即使農信社表示他們已在此方面做出巨大改進。并且,建立在親緣及其他情感基礎上的借貸往往沒有利息。這種行為也被人們看作有利于情感交流,互信互惠。
小額貸款公司貸款利率在5%—20%,大部分貸款無須任何抵押和擔保,手續極其簡單,放貸非常快捷,個人貸款最快只要半小時資金就可到賬。但目前小額擔保公司大多設立在城鎮,服務對象主要是城鎮居民和中小企業,在農村很少見,針對農民的公益性小額貸款機構并沒有大面積鋪開。
其他貸款來源主要包括占有農村信貸市場份額較小的商業銀行(如中國農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以及村鎮銀行和一些農村合作性質的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的農村信貸業務的發展不是萎縮得相當衰弱就是尚且發育不良。
(二)農戶借貸用途
根據我們的調查,98.02%的農戶因農耕資金短缺而有貸款需求。據了解,針對這一情況,農信社會在每年春耕前到村里集體放貸,大部分有此需求的農戶會得到貸款;農信社根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制定還款期限,給農戶帶來很大方便。在萬龍村我們了解到,春耕前的集體放貸中,很多農戶把前一年秋收所得用來買農機具、蓋房子等,這是建立在他們對一年一度的春耕貸款很有把握的基礎上的,這樣做顯然比將資金放在銀行閑置幾個月要好,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但同時也說明信用社的“希望田野”農機具貸款和“幸福家園”泥草房貸款等專項貸款沒有推廣得很好。
24.26%的農戶會選擇貸款購買農機具,用于自用或租賃;大部分農戶還是會選擇租用農機具,因為租賃費用尚可接受又不用負擔一大筆支出。各村村民對農機具的需求強度差異較大,因為各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太大。
我國教育市場化,成績不夠意味著高額學費,大部分農民家庭是支付不起的。而成績優異的孩子,父母一般會向親戚朋友借不夠部分的錢,農民對有關教育的信貸也不是很了解,金融機構在貸款時沒有注意宣傳。
急需改建住房的有兩種情況:一是兒子結婚,而原來的房子不夠住或達不到女方要求;二是老房子已成危房,難以繼續居住。農村蓋房子不是很貴,但有的村屯對婚嫁住房的要求特別高,這增加了農戶的貸款需求。
婚喪嫁娶的確是一筆大的開支,而民間傳統的“隨禮”實際上就是一種隱性的借貸,分散了一個家庭的重大開支,這樣一來,基本就不用貸款。
其他用途主要指消費。有的農民已經和西方人一樣,提前消費,預支未來,這是一個很積極的趨勢。農民的消費市場相當龐大并擁有巨大潛力,若有效開發必定強力拉動內需,扭轉我國依賴出口的局面。
(三) 借貸規模
通過對問卷數據的整理,我們發現農戶的借貸規模明顯與收入有關。A、B兩組的農戶收入相對較低,其貸款金額在0.5萬元以下的比例分別為92%和58%。A、B兩組農戶因為人均耕地面積較小,生產規模不大,上年收入加上少量的貸款已經可以滿足生產以及生活的需要,因此,貸款規模較小。而C、D、E組農戶收入相對較高,貸款規模明顯增大,貸款金額在1萬元以上的比例均達到50%以上。這一收入組農戶人均耕地面積都大于5畝,且養殖收入也普遍增加,說明生產規模和養殖規模都在擴大,所需的資金也在增加,正處于擴大再生產的階段,上年收入已經不能滿足生產以及生活的需要,因此,C、D、E組的農戶的貸款規模相對較大。
(四) 借貸需求滿足情況
在調查的202戶農村家庭中,有正規貸款需求的為113戶,占總體農戶的 55.94%;而在這113戶中得到正規貸款的農戶有56戶,正規貸款滿足率為49.56%。
由表2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各收入組的借貸需求率普遍偏低,而A、B、C三組收入在1.44萬元以下的農戶家庭對貸款的需求率明顯高于D、E兩組,其中C組的借貸需求率為20.3%,是不同收入組中最高的,說明中等收入的農戶家庭更需要貸款,用以擴大生產,發展養殖業。
不同收入組的正規貸款滿足率總體上呈下降趨勢,說明農村信用合作社更傾向于低收入農戶提供小額貸款。我們在走訪中了解到,大部分農戶都會有貸款,而貸款普遍不是從正規金融機構中得到的,農戶更偏向于私人借款。已經獲得正規貸款的農戶對農村信用合作社提供的貸款相對比較滿意,并愿意在以后需要貸款時向農村信用合作社提出申請。
三、結論分析及對策建議
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戶從農信社取得貸款,也有部分農戶向親戚朋友取得借款,這兩項成為農戶主要的資金來源途徑。農戶所得貸款資金基本用于購買種子、化肥、農藥,農耕還是其資金短缺的主要原因。中低收入組家庭借貸需求相對強烈,其得到貸款的滿足率也相對較高,但是,所調查農戶的整體正規借貸滿足程度還是比較低的。從貸款規模來看,低收入組家庭對小規模貸款的需求強烈,中等收入家庭對貸款額度的要求相對較高,高收入組家庭貸款需求很小。
根據調查分析及結論,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對于農村信用社,應加大對貸款大戶的資金使用效率的監督。農村信用社應重新審視土地面積與貸款償還能力的關系,加強對擁有大面積可耕種土地的農戶發放貸款的監督和管理。對于資金利用效率高的農戶應繼續鼓勵支持,而對于信用狀況差、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的農戶,應考慮將貸款資金轉移至小型耕種農戶家庭,增加對小型耕種農戶的貸款規模。
此外,在提高貸款質量方面可做如下改進。對于家庭人口數眾多的貸款申請人,審批程序應更為嚴格。審批時考慮家庭的勞動力人口數占家庭總人口數的比重對于保證貸款質量也是十分必要的,并且,了解家庭成員的收入結構能夠提高信用社的抗風險能力。但務工收入與貸款償還能力沒有太大關聯,審查時不必重視,而且應糾正因此產生的誤區——務工收入多的家庭還款能力強,對其發放貸款風險更小。所以,應加大對務工收入少的農戶的信貸支持,何況他們才是更需要資金融通的人。
2.對于農戶,我們建議農戶改變傳統觀念,有條件的農戶可以積極向金融機構申請融資,擴大資金規模,加速發展生產。
3.政府及金融監管部門應加大對農戶的扶持力度,監督鼓勵金融機構繼續做好金融產品的創新,提供真正適合農戶需求的金融產品,并且加大金融知識的普及。
[責任編輯王佳]